※ 引述《colamonster (可乐怪)》之铭言:
: ※ 引述《khara (逝)》之铭言:
: : 个人猜测或许与就像 andy82116 所说的,
: : 与人事结构有关。
: 我个人采不太一样的见解,
: 我认为庞统不被孙吴所用或打不进孙吴统治圈,
: 是政策性的问题而非地域派系性的。
可是你的文章读起来还是有蛮大比例跟“地域”(老骨头们推荐后辈的标准看重人不亲
土亲)有关,跟政策其实关系不大。
: : 当时江左的情况,除了一部份孙坚孙策时期的淮泗老人,
: : 以及少数如鲁肃、诸葛瑾等特受拉拔外,
: : 其他非吴地新人要想平步青云并不容易。
: : 大老级的张昭心态偏保守,孙权敢呛他是更后来的事了。
: 首先我觉得地域问题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的主因是,
: 我们现在在讲非江东士族难以打进孙吴统治圈(特别是荆州士人)的状况,
: 其实主要指孙吴占领荆州以后的现象;孙吴统治了荆州,
: 荆州人在孙吴为官乃至于位居高位的例子却跟日本进口的变频冷气一样多,
: 外地士族打不进孙吴政坛才会以一种现象被提出来;
: 但占领荆州以前是否有这种倾向?无法类比。
: 毕竟你会在史书上看到有留下名字的外地人,如甘宁、诸葛瑾、鲁肃,
: 几乎都是特殊案例,而一个政权主要能获得的人才来源,
: 除非你像早期的刘备一样颠沛流离,不然本来就是以你统治区内的人才为主。
: 所以我认为以地域派系来说明庞统不能仕吴的问题,会有一些缺陷,
: 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比如虽然庞统看似跟顾劭交好,
: 但庞统滞留吴的期间以雅好人伦闻名的顾劭也没有一丝半毫想要推荐上去的想法,
: 而回头看看顾劭拉拔过的人几乎都是吴郡乡里人──其实这本来就是当时的常识,
所以你上方这一句,不就印证了你不苟同的前一位网友说的:就是“地域”因素啊?
再者你还补上一句“这本来就是当时的常识”。
: 已经功成名就的士人透过拉拔落魄的同乡扩大自己的人脉网,这是当时士族圈的基本功,
: 比起来无人可靠的庞统要想打进孙吴政坛本来就有先天上的困难,
: 而从他在江东的举动来看,他应该也是有在孙吴仕宦的意愿,
: 才会结交这些江东士族的政二代,只是就结果而言他没能打进去,
: 也就只能干脆地返回荆州。不过虽然有地域上的问题,
: 如果鲁肃真的有意特别提拔庞统,那他也是做得到的──就跟周瑜当年提拔他一样,
: 这一点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地域派系的问题。那既然鲁肃没有这么做,
: 我就会认为庞统不能在孙吴仕官还有地域派系之外的原因。
但对于你认为的地域派系以外的“政策”原因(这还只是你用臆测的有这种原因,你并未
证明它确实存在),你以下给出的“解释”不充分。
: 基本上庞统会来江东的背景就是周瑜挂了。
: 众所皆知,周瑜死后由鲁肃主政,战略目标180度大转弯,
: 由本来武力占领长江中上游的战略转换为与刘备等江南势力联手共抗北方的战略,
: 也就是说孙吴──不管你是借的还是让的,“必须”承认刘备在荆州的统治权。
: 这种情况下接受庞统就会有问题了。
: 本来孙吴方面接受荆州甚或是益州来投的人士,如甘宁,
: 除了带枪投靠的即战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起到带路功能,
: 他们熟知荆、益内情,出兵入侵时可以提供地理方面的协助,
: 分化怀柔当地人时也可以作为中介人,牌子大点还会是很好的政治号召。
: 但现在既然荆州已经在盟国的统治下,孙吴“并不”打算对荆州有任何领土野心(台面上),
: 那荆州人的来投与否对孙吴来说就不再重要,甚至会是一种尴尬的存在,
哪里尴尬了?反而,“既然是盟国”,人才互为己用更是两便(因为可能盟国那边位置已
经塞满,自己这边有若干空位)。“如果是敌国,则敌国领土内来求官的人才可以用”、
“如果是盟国,则盟国领土内来求官的人才不方便用”?前者论点没什么问题,后者论点
你讲了半天只是“自弹自唱”,并没有证人的证言、或史书的物证记载去“证明”“鲁肃
不推荐庞统的原因”是在政策面啊?
刘备跟孙权同盟,所以孙权的大臣鲁肃“不方便”推荐来自刘备领土内的人才给孙权?这
是史书上说的原因,或是你自己臆测、想像(换言之,并未“证明”)刘、孙、庞、鲁
四个人脑袋中到底有无尴不尴尬的原因?
那么汉末一开始群雄割据初期,袁绍、公孙瓒、孔融、曹操、吕布、刘备、袁术、孙策、
刘表之间彼此联盟来联盟去的时候,各诸侯手下如果公正的大臣,有“不方便推荐来自主
公的盟友领土内来投奔求官的人才,因为两方会尴尬”吗?
或是自己身为主公就不任用盟友那边投奔的人吗?刘备跟公孙瓒直接有同学之谊,刘备任
用在公孙瓒那边当过低阶武官然后来投的赵云,刘备有尴尬觉得对不起公孙瓒吗?庞统当
初甚至只是平民又还没在刘备手下做过事咧,庞统去东吴求官,鲁肃对刘备尴什么尬?
或许你说公孙瓒没有反对赵云去刘备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