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是这样的,〈董昭传〉:
"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关)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
军之围,不救自解..”...即勑救将徐晃以(孙)权书射著围里及(关)羽屯中,围里闻之,
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以及〈赵俨传〉:
"既到,(关)羽围(曹)仁遂坚,余救兵未到。(徐)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得知因为曹方故意让关羽得知老家可能被抄,而开始犹豫担心
所以才没在并势大战后直接写关羽"败退",而是"既退"
所以〈徐晃传〉用的字眼,并非击破或破走,这两个在《三国志》屡见不鲜的词:
关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徐)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
自投沔水死"
《三国志》更没有用过击退,以和《魏志》的其他传记矛盾
当然有人会拿〈武帝纪〉的"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
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认定徐晃确实打败关羽
不过从《吴志》屡屡见到孙权讨关羽、征关羽,却有〈周泰传〉"后(孙)权破关羽"的用法
我们知道孙权这个破,已经是捡尾刀的破,故〈武帝纪〉的破之,配合上头说的
理应不为正面击败,而该是关羽决定闪人后,徐晃才有追击关羽的战果,较为合理
瞧那〈徐晃传〉不就把破,放在退的后面
最后老关在留下《水经注》里的:
"(江陵)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
。’乃引而退"
的感叹后,领了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