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etbackers (逆转思考全垒打!!)》之铭言:
: 我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因为夏侯惇的事蹟的神秘感一直在刺激我的想像力,
: 请容我在以下尊称夏侯惇为惇哥。
: 话先说在前头,对于说的那些"夏侯惇是文官"、"夏侯惇专长是治水内政"、
: "夏侯惇是搞后勤的",我认为这些都算翻案翻过头的论点。
: 惇哥毫无疑问是武官,还是曹军的第二把交椅,
: 【夏侯惇的职务】
: 虽然一直有翻案说他是内政官,但从他官拜前将军、升大将军的升迁过程来看,
: 他主要应该还是武职。
赞同以上。
似乎许多人认为夏侯惇“擅长行政”“能治理而非将才”,
个人完全否决这种论述。
这里还是提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
夏侯惇至少在曹操还在世时,他的军职都不是虚衔。
不但不是虚衔,他自己甚至都不是那种坐镇指挥部的谋将型人物。
建安二十年(215),不算曹操早期了吧。
曹操征张鲁,带上夏侯惇。
本来曹操看见地势险要,试攻不下,都已经决定要撤回了,
结果居然是叫军队撤回却误打误撞把阳平山上的张鲁军吓跑了。
(〈张鲁传〉注引董昭表)
注意到当时辛毗、刘晔告知夏侯惇“贼已散走”的时候,
夏侯惇不是派部试探或派先锋试着扩大战果,
而是“犹不信之”而“前自见”!
这表示什么?
1.曹操给他的职位是扎扎实实的武职,不是后线搞后勤行政的;
2.而就算武职,以夏侯惇之位也不必非得亲自上场,但他就是亲自上场。
这个案例不就可以打破许多夏侯惇虚职说的说词了?
除了打破夏侯惇虚职说的说词以外,也可以看出夏侯惇的个性:
行动力高,不怕危险而喜欢亲自上场。
这种个性,优点缺点都有,事实上也正是夏侯惇被过誉与过毁的来源。
甚至,我觉得恐怕他与他族弟性格差不多,只是他族弟运气不好丧了命而已。
(顺带提,曹操攻张鲁之役,
〈武帝纪〉前半仅淡淡一笔“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
后面又写得好像是曹操故意定计让张鲁松懈似地,
稍疑董昭表才透露了实情。
这里还有〈孙资传〉注引《资别传》作佐证:
“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
是同样激进的夏侯渊这次一度陷入险境,只是被救了,
获救之后没被罚,反而就让夏侯渊守汉中,
可见得这个能让羌胡看外表就“畏之”的猛男妙才,
即使冲动还是受曹操重用。
是否可以推想夏侯惇一样是猛男?至少我不觉得该贬抑他可能武力高。)
说明一下夏侯惇这种个性造成他被过誉与过毁的来源。
先说过毁。
许多人说夏侯惇打仗不行。
确实,可以看到的是他一堆很蠢的败绩。
(然后败这么多曹操还不肯索性把他转成文官或荣誉职还继续让他领军!)
注意到这些败绩几乎都是冲动犯蠢,而不是武艺问题!
最出名的,兴平元年(194)的遭吕布绑架的案件,是怎么发生的?
是夏侯惇“轻军往赴”一头热乱冲不顾辎重,又被诈降骗。
然后他还是不改冲动的个性,才造成他一辈子后悔的“盲夏侯”称号。
而他劝荀彧不要见郭贡,自己却随随便便就出马,看似就是自恃武壮。
打刘备结果不听李典劝而中伏,而且是身为主将却轻身往追,
这不是冲动激烈(正面来说是行动力高)是什么?
(顺带提,这场败,于禁是共同责任者,但在于禁本传当然被神隐掉了。)
然后就这么个被现代乡民看不起,认定战斗能力不行的家伙,
曹操却屡屡给他军职升级(注意是军职),
而且还不是虚衔,不是叫他去做屯田(这蠢谣言底下说)去行政,
是到了建安二十年
他都亲自在前线不怕危险(夏侯渊都才陷入险境)亲自去视察状况,
这表示什么?
就算不表示曹老板看重他的军事上的某点(武艺吧?感觉上兵法实在不行),
至少也表示曹老板特别觉得拿他到前线有作用了。
注意他的军职可是一直比被众人吹捧的曹仁要高的。是军职不是空衔!
(另外前面s386644187板友提过了,夏侯惇不是没有胜仗,
只是翻案者偏爱提他的败绩而已。
但他那种冲动乱来的个性,应该不是孙武所谓无智名无勇功的善战者,
只怕恰恰相反,操哥用他就用在个勇气与行动力出众而已。)
那么,过毁说完,回头说过誉。
许多人吹捧夏侯惇啥行政多强的,没多少证据。
几乎唯一的一条也就是所谓的“种田”。
可是这种田是怎么回事?
是他“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
既没有好好规画“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国渊)
又不曾招募百姓兴治诸堨(刘馥)
更不用说写篇济河论什么的了
(邓艾,当初牧牛小儿如今改成写计画也不身自负土)
然后呢,
具体看曹操怎么使用他:
“转河南尹”就这一次行政职,
以后又转回军职(扯大将军位子的没意义,要看具体任务配置)。
之后根本没给过他其他文职行政职,
这什么“政治力”?
至于后勤,全是没影的妄说!
他是有督诸将,然后督一督有时候照样不甘寂寞亲上前线,
征张鲁那次就是显例。
而要说他怎么待士,
看看他怎么对待曹操早期获得的士人卫兹之子卫臻的:
夏侯惇为陈留太守,举臻计吏,命妇出宴,
臻以为“末世之俗,非礼之正”。惇怒,执臻,既而赦之。
这样子的待士法,是能说政治能力多高?
当然啦,他是举荐了一些人,但这些人大抵是有豪侠气的。
可以说夏侯惇的魅力大约是在这方面。
(这也没什么不对。关羽或许亦属此类。但就不属通吃型的。)
总的来说,
夏侯惇就是曹操最见亲待的“军人”。
如果不往曹操乱用人来解,
那么要嘛是曹操就是喜欢欣赏他还不怕他出事(就是带他上前线),
要嘛,或许他武艺或至少行动力有过人之处(至少是HP很高),
往“政治人才”解那根本是偏掉的妄言。
又,曹操引魏绛和戎之典,未必表示他靠的是魅力,
也许只是他跟夏侯渊一样,能让戎狄看了就畏服罢了。
(注意到曹操不只是人妻控,也是猛男控。看看他爱关羽爱个一辈子的!)
说完夏侯惇,简单说一点被捧太过的曹仁。
上面已经说了,曹仁在军职上怎么样也比不过夏侯惇。
甚至要比夏侯渊,似乎也没像夏侯渊那样愈发受亲待:
夏侯渊拜征西略早于曹仁拜征南,
曹仁长期兼行各将军,本官似乎只能追溯到议郎?
夏侯渊则较早即拜典军校尉。
曹仁在本传以及在傅玄的《傅子》当中被吹到天上去了,
然而参看他传,揆诸实绩,似乎没那么夸张,
(不是要全面否定他,只是说没那么夸张。)
其他大欺小或者占局部优势的且不论了。
就以周瑜攻南郡之战,在曹仁本传被吹上天的,
看看就知道陈寿恐怕只是照抄魏人家传而故意把实情留给读者判断的。
“瑜将数万众来攻”,
当时孙权硬挤也才三万人,孙权自己还要打合肥,给周瑜程普就两万,
哪来的数万众来攻?
而且光看曹仁本传仿佛是他自己力挽危局,
直到不得已(贼众太多了不是我的错啊),然后?没写撤退耶只写转封耶!
参看周瑜吕蒙甘宁传,
结果却似乎是,
曹仁就想分兵去咬甘宁那个饵(不论目的是否当饵,效果如此),
结果分了兵就两头危险,两面不讨好。
然后在南郡上演了拚死救牛金这一幕帅气却无脑的大戏,
在夷陵也讨不到好处。
差可堪慰的也就射了美周郎一箭而已。
然后是就算有人想要救(李通),
还是保不住江陵。
(顺带提,这次守江陵还有后来那位“周亚夫”徐晃在曹仁底下。)
“天人”固如是?
当然啦不是要把曹仁贬到一无是处。
毕竟他还是多次立了功的,
而且吴人传记也不免有自捧之嫌(陈寿主要也只是继受而已)。
但,硬要贬夏侯惇然后把曹仁捧高高的作对比,感觉也很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