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R﹕“重门”与“肃壁”(下)

楼主: boman (暴 民)   2017-07-06 01:03:30
引述ander112233之铭言
>3.魏延、王平的“重门”之策与姜维的“肃壁”之策最大的优势是,
>允许容错。过度理想化而不允许容错的战略,通常会被始料未及的意
>外打破,魏延、王平的“重门”之策以战略来说略显粗旷,但前线将
>领还有时间随战局变化修改战术;姜维的“肃壁”之策嘛……来看历
>史线怎么跑好了。
>当姜维之沓中大军被邓艾、诸葛绪牵制,无法赴援阳平关(第一个意
>外);张翼、董厥之军摸不清楚诸葛绪走向而停驻阴平一个月(第二
>个意外)后,阳平关就随着蒋舒投敌(第三个意外)而沦陷了。
>”翼、厥北至阴平,闻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 《资治通鉴》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
>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
>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钟
>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 《三国志.姜维传》
讨论史料来说﹐最好是从第一手史料落手﹐资治通鉴这类经整理过
的可以参考﹐此终不是第一手史料﹐会有判断上的错误或把史料整
合后过分跳跃而容易错误理解史实。
这第一个意外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司马光团队显然错误以为到阴
平是前一句提及的张翼和董厥﹐实际是再前一句提及的廖化才是到
阴平的那一位。参考姜维传你的引文的后一句可以看到“会攻乐城
,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
化亦舍阴平而退。‘从内容是可得出廖化先到阴平两个月后﹐
张翼和董厥才刚到汉寿。这一事实对分析魏灭蜀之战和蜀汉兵
力分布是好关键。
>然而在兴势之战时,蜀汉也有同样的战略失误,蒋琬“汉沔袭魏
>兴、上庸的战略”,在延熙六年将北伐军本营由沔阳迁至涪县(第一
>个意外),导致汉中武都全境只有汉中都督王平未满三万兵,而兴势之
>战发生蒋琬却病重无法赴援,须由成都的费祎到涪县接管军队后发兵(
>第二个意外),那么王平采取“重门”之策后,会导致蜀汉覆灭吗?
延熙六年把兵力退到至涪县是表明放弃“汉沔袭魏兴、上庸的战略”
而非坚持﹐除非蒋琬可以从东吴借道攻魏兴、上庸﹐不然不可能撤
回更遥远的涪县是要攻魏兴、上庸。
>没有。王平成功的迟滞曹爽,等到了两三个月后费祎的援军进入战
>场,而进入战场的费祎也还有时间从容布置,迂回到曹爽后方关门
>打虎。
>如果,王平听从那个“不具名”的意见,采取“肃壁”之策呢?
>曹爽一个月内穿过傥骆道,直抵汉、乐二城?这不就是个活脱脱的
>魏灭蜀之战提前发生?
>再来,我们看看第三个意外,蒋舒投敌。
>在“肃壁”之策下,他成了阳平关的副将,因此成了举足轻重的人
>物,然则在“重门”之策下,这不就只是个武兴督,想要发挥心向
>祖国的影响力很难。
蒋舒不是阳平关的副将﹐史料清楚记载蒋舒是不称职被调离武兴督
时﹐正好遇见魏军入侵﹐因此留在关城助守﹐由于不是正式关城守
将﹐傅佥才会放他出战。关城与阳平关是不同的城。
>我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钟会一路,就算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
>拔除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所有的寨围(这可能要花上几年功夫),
>到了汉、乐二城与阳平关,一看傻眼,武兴在阳平关后,再怎么心向
>祖国蒋舒也不可能飞越阳平关投敌,钟会仍然要老老实实的去打难打
>的阳平关;你说陈仓道方向的诸葛绪?他除了兵少(三万余人)之外
>,到武兴之前还是有十来个寨围要打,你说这十来个寨围的军主面对
>敌方那么少的兵力,每个都像蒋舒一样心向祖国,让诸葛绪一个月内
>到达武兴的机率有多少?就算亿万分之一的机率发生了,诸葛绪还是
>得打阳平关……为什么设定一个月的时间?张翼、董厥的大军就经过
>武兴到了阳平关,心向祖国的蒋舒想投敌也不敢,满腹辛酸只能肚里
>吞啊!
武兴前面可能不会放太多寨围﹐有关城和阳平关在后﹐前面不需太多
据点﹐史实的诸葛绪也不是直接走陈仓道而是从武都进入阴平。武兴
在关城北﹐阳平关西北方﹐是陈仓道的一转接位﹐可以向关城或阳平
关两方向走﹐走关城是向成都方向﹐走阳平关是向汉中。因此从成都
去阳平关不需要经过武兴。史实是张翼、董厥在超过两个月后才到汉
寿﹐距离阳平关还有百多公里远。
>更有可能的是,采取“重门”之策的蜀汉,司马昭一开始就懒得打
>了,去找孙吴晦气还比较方便-蒋舒更难投敌了……
>蒋舒投敌的确是难以预料的事,这我认同,甚至每个寨围都可能有自己的小算
>盘,每个人都可能是个小蒋舒,这我也同意。所以“重门”之策多设寨围除了
>相互合作、增加敌方入侵困难、也可以作为互相监视的方式-简单来讲,“别
>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很显然的,“肃壁”之策办不到。
>好的,说了那么多魏延、王平的“重门”之策的益处,为什么姜维要采取“肃
>壁”之策?
>1.“重门”之策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显然不符合好立功名的姜维味道。
>曹魏的将领们,比如郭淮、陈泰、魏灭蜀之战前的邓艾,都是充当救火队,
>只顾击退来犯敌人、收复失土,却从未对汉中武都战线打主意。在汉中武都
>一带天险之地面对“重门”之策,大概只有曹爽等级的白痴会想深入。(曹
>真虽然四路征蜀,遇雨而还、面对难走的栈道果断放弃,真接触过的只有夏
>侯霸)
曹魏没有出战才不见陈泰﹑邓艾﹐郭淮在曹爽伐蜀时身为雍州地区第二
号人物﹐怎会没会进入汉中﹐而且还是指挥伐蜀军先锋﹐郭淮虽然撤退
得快﹐也最多是前进走慢速﹐那有可能抗命不前。
曹魏在雍州地区最大是雍凉都督﹐次有四将军等级将军﹐后征蜀护军﹐
再后是雍州刺史﹐郭淮身兼前将军及雍州刺史﹐夏侯霸是征蜀护军﹐
打仗怎可以不去。先前陈式入武都时只是雍州刺史时就如王经难统
大军作战。
曹魏州刺史是州行政长官及民兵司令﹐但调动民兵有好大限制﹐
可以自由动用所在郡民兵﹐但跨郡调民兵要中央批准或者获得都
督批准。
>但是问题来了,他们不来,“重门”之策怎么能看出效益?姜维怎么立
>功?他提出“肃壁”之策前就挑明了讲:“重门”之策,”适可御敌,
>不获大利”,而“肃壁”之策是”殄敌之术”。
>2.更深一层来说,为了北伐的理念,他必须要更多兵力,挪用汉中
>都督的兵力也在所不辞。“肃壁”之策只是一个借口。
这是为了北伐的理念还是为了争权已经难知﹐为了北伐而
弃国家安全怎样讲也不通。
>姜维北伐,经常吵著兵力不足已经不是新闻了。
>然而费祎时期,我分析过蜀汉北疆不过五六万兵力,汉中都督未满三万,
>北伐军只有其余的两三万-而姜维一人拿走了一万(蜀汉的十分之一、
>北伐军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现实是真正要打﹐不会只有五六万兵力﹐除去汉中军后还有五六
万兵力才对﹐从灭蜀之战可以看得很清楚﹐姜维最后还有五万﹐
这数字虽计入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但计算姜维在侯和﹑沓中
﹑剑阁和撤退路上都有损失﹐姜维原先兵力是有机会达五万左
右。
>然后汉中都督所属的汉中防兵,整天为不存在的敌人入侵练兵、布
>置弓弩、修筑防御工事,吃掉了接近三万兵的配额,你说他会不会眼红?
>这是一个菁英TOP业务对没有产值的工安、警卫、IT部门的看法。
有这样看法都只是水平一般的﹐总不可能以为姜维有这样不堪。
>早在费祎遇刺的那年夏天,“重门”之策就开始名存实亡了。
>”(延熙)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将数万人出石营,……”
>《三国志.姜维传》整个北伐军不过两三万人,多的兵力哪里来?
>大家心知肚明。
>”(延熙)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
>将军胡济期会上邽,……”《三国志.姜维传》
>原本是平行单位的汉中都督什么时候变下属了?不要问,很可怕。
姜维是大将军﹐镇西大将军比他低不只一班﹐先前的卫将军已经比
镇西大将军高﹐而且还有假节。姜维也只是有段时间是与王平同班
﹐升卫将军时已经比王平高﹐更何况更后的胡济﹐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06 21:50:00
推 暴民讲的细呀
作者: shevchenco (冬肥)   2017-07-07 01:34:00
推理性讨论
作者: bilice   2017-07-07 07:36:00
那个人口气太嚣张,个性太偏激。爱嘲讽别人不说还错误百出
作者: RichardIII (我没谋杀我姪子!!!!!!!!!)   2017-07-08 09:19:00
错误百出个头 人家都引用史料
楼主: boman (暴 民)   2017-07-08 18:52:00
引史料也要对,如职官志写得好清楚刺史六百石,花多一万字去写也改变不了这事实。提职官志但内容不符职官志,只是指读错书已经算是好客气。
作者: RichardIII (我没谋杀我姪子!!!!!!!!!)   2017-07-08 19:03:00
恩 楼上的刺史是小咖才是一绝吧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7-07-08 19:14:00
暴民哪有说刺史是小咖 他只说刺史主要管民吧不只书乱读 文章也乱读
楼主: boman (暴 民)   2017-07-08 19:31:00
是有提过,五品官面对军区的二、三、四品武官何足言大。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7-07-08 21:03:00
因为"比至阴平", 《华阳国志》认为是"(廖)化至阴平"之误植
楼主: boman (暴 民)   2017-07-08 22:31:00
比是化合理,但为什么司马光会写是情节与姜维传出入很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