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国志‧孙皎传》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21-03-27 23:02:37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之前贴的〈孙皎传〉,原文没有分段、一气呵成(?),
: 下面把这篇传文稍微分段一下,
: 希望可以让板友更容易阅读:
:     孙皎字叔朗,始拜护军校尉,领众二千余人。是时曹公数出濡须,皎每赴拒
:   ,号为精锐。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赐
:   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
:     轻财能施,善于交结,与诸葛瑾至厚,委庐江刘靖以得失,江夏李允以众事
:   ,广陵吴硕、河南张梁以军旅,而倾心亲待,莫不自尽。
:     皎尝遣兵候,获魏边将吏美女以进皎,皎更其衣服送还之,下令曰:“今所
:   诛者曹氏,其百姓何罪?自今以往,不得击其老弱。”由是江淮间多归附者。
:     尝以小故与甘宁忿争,或以谏宁,宁曰:“臣子一例,征虏虽公子,何可专
:   行侮人邪!吾值明主,但当输效力命,以报所天,诚不能随俗屈曲矣!”
:     权闻之,以书让皎曰:“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闲十年,初时相持年小,今者
:   且三十矣;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谓五经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
:   护诸将于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扬威于北境,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
:   闻卿与甘兴霸饮,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属吕蒙督中;此人虽麤豪,有不
:   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我亲爱之,卿疎憎之;卿
:   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二
:   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远、御寇济难乎?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
:   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
:   ,深自咎责,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临书摧怆,心悲泪下。”
:     皎得书,上疏陈谢,遂与宁结厚。
:     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
:   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
:   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     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
:   。
:     建安二十四年卒,权追录其功,封子胤为丹杨侯。胤卒,无子;弟晞嗣,领
                    ^^^^           ^^^^
:   兵,有罪自杀,国除;弟咨、弥、仪皆将军、封侯。咨,羽林督;仪,无难督。
             ^^^^^^^^^^^^
:   咨为滕胤所杀,仪为孙峻所害。
从〈孙皎传〉最末了处的记载,
可以知道孙皎有5个儿子:
  孙胤 孙晞 孙咨 孙弥 孙仪
不过,这里所记载的孙皎之子“孙弥”,
在文献记载内容上有可以商讨之处。
孙皎的兄长“孙瑜”在《三国志》中也有传,
〈孙瑜传〉记载:
 “(孙)瑜五子:弥、熙、燿、曼、纮。曼至将军,封侯。”
这里也列了孙瑜的5个儿子:
  孙弥 孙熙 孙燿 孙曼 孙纮
这两组5子名单,出现了重复:
  孙皎的第4子,与孙瑜的第1子,
  这两人都被记载为孙“弥”!
针对这个文献现象,
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孙瑜传〉、〈孙皎传〉各补充了一段清朝人的看法。
〈孙瑜传〉这里引述了清人赵一清的意见:
 “瑜子名‘弥’,皎子亦名‘弥’,二者必有一误。”
在〈孙皎传〉处则是引用清人钱大昭的推测:
 “皎与瑜皆孙静子,瑜子既名‘弥’,皎子必不同名;
  且下文但曰‘咨’、‘仪’,不及‘弥’,
  疑‘弥’字衍文。”
这里钱大昭的意思是说:
  孙皎、孙瑜两人的小孩不可能用相同的字取名;
  
  (因为他们两人血缘极近,并不是像远亲那样可能互不熟悉对方情况)
  而且〈孙皎传〉在“弟咨、弥、仪皆将军、封侯”这句叙述之后,
  只有再交代“孙咨”、“孙仪”两人的情况,
  却并未说明“孙弥”的官历或结局,
  所以令人怀疑是因为原本传文笔误多写了一个“弥”字。
  (因而出现了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弟弥’)
换句话说,钱大昭推测〈孙皎传〉该处的正确文字,
乃是:
  ‘弟咨、仪皆将军、封侯’
而非目前所见的“弟咨、弥、仪皆将军、封侯”。
究竟实际上是什么情形呢?
这里试作推测:
 《晋书‧文帝纪》记载:
  “(甘露三年)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斩(诸葛)诞,夷三族。
   吴将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帅其属皆降,表加爵位,廪其
   馁疾;或言吴兵必不为用,请坑之,帝曰:‘就令亡还,适见
   中国之弘耳。’于是徙之三河。”
这里说的是曹魏废帝曹髦甘露三年(258)诸葛诞败亡,
孙吴派去救援诸葛诞的几员将领也率部投降曹魏。
这几员吴将当中,出现了“孙曼”、“孙弥”。
〈孙瑜传〉中所记载的孙瑜之子孙“曼至将军、封侯”,
应该就是上面《晋书‧文帝纪》中所说的降魏吴将“孙曼”。
至于《晋书‧文帝纪》的“孙弥”,
究竟是〈孙瑜传〉中的孙弥呢,
还是〈孙皎传〉的孙弥?
从〈孙瑜传〉来看,假如〈孙瑜传〉里的孙瑜之子“孙弥”也有当到将军,
那么〈孙瑜传〉应该就不会写成“曼至将军、封侯”,
而会是‘弥、曼至将军、封侯’之类的文字组合。
由此进一步说,〈孙瑜传〉所列出的孙瑜5子,
这当中恐怕就只有孙曼有当到将军,
孙曼的其他几位兄弟,应该都没担任过将军。
换言之,这里可以先排除孙瑜的第1子也有担任将军的可能,
不管孙瑜的第1子是不是叫作“孙弥”都无所谓,
总之,孙瑜只有孙曼这个儿子有当将军。
以上面这个初步结论为前提,
那么《晋书‧文帝纪》所记载的这位“孙弥”将军,
就应该是孙皎之子了。
至于前面提到的清朝人钱大昭提出的疑问:
  为什么〈孙皎传〉在“弟咨、弥、仪皆将军、封侯”这句叙述之后,
  只有再交代“孙咨”、“孙仪”两人的情况,
  (“咨,羽林督;仪,无难督。咨为滕胤所杀,仪为孙峻所害”)
  却没有说明“孙弥”的官历或结局呢?
我的推想是这样:
  因为孙弥后来兵败投降了,所以原初撰写孙皎家族纪录的人,
  就把这个像是黑历史般的事蹟省略不提。
  就像孙弥的堂兄弟──孙瑜之子孙曼同样也降了魏,
  是故〈孙瑜传〉所依据的原始文献资料,
  也同样只有说孙曼有当到将军、封了侯啦!
  却没有接着说孙曼后来就降魏了~~。
  不那么光彩的事,纪录者也就自行滤除休说矣。
  〈孙瑜传〉与〈孙皎传〉在这方面有相当近似的处理方式。
  不无可能在《三国志‧吴书‧宗室传》中的这两篇传的原始文献,
  原本是由同一人所撰写;
  后来陈寿则是沿用这两份原始文献档案的内容,
  组成其《三国志‧吴书‧宗室传》的一部分。
总结一下:
 孙弥将军应是“孙皎”之子。
 孙瑜的第1子并不叫作“孙弥”,
 至于实际上他叫作什么名,目前不可考。
:   评曰: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
:      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
:    
作者: ggxxsheep   2021-03-28 09:56:00
过继的可能性?好像太低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21-04-06 20:36:00
我也觉得过继的可能性很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