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colamonster (可乐怪)》之铭言:
: : 我反而觉得这是有意为之,而且就算称不上巧妙,
: : 也算是将错就错的一种解救办法
: : 试问如果这边按照嘉靖本或正史,仍写司马陈珪,会发生什么事呢?
: : 陈珪在非常前面的章节已经出现过,戏份也不少,而读者都知道,
: : 他是陈登之父,应已有一定岁数,他出场之时作者介绍他,也提到他“在家养老”。
: : 陈珪最后登场的章节是第二十一回,而小说并没有明确交代他的下场。
: : 那试问在106回突然又冒出个“司马陈珪”,读者会有何感想呢?
: : “靠,这人活这么久喔?” @@
: : 很自然会这么想吧。
: : 不像其他几个同名同姓的如张南、张虎,前一个张南张虎都有明确交代下场(死状),
: : 所以读者可以很简单的分辨前后出现的同名同姓人物不是同一人;
: : 但如前文所说,因为小说并没有明确交代陈珪的下落,
: : 读者难免就可能会弄混,甚至毛宗岗直接把这个当作误笔,
: : 或者就算是他有参考过《晋书》,仍觉得这样的安排有可能会让读者混淆,
: : 因而把陈珪换成出场背景、时间点都比较不奇怪的陈群,是有可能的。
: : 至于陈群的官位问题....相较之下会拿着正史一一考核当时某人是什么官位的读者,
: : 在当时人数应该不多才是,更何况如果真的要这样斤斤计较,
: : 那整本《演义》可以直接烧了算了 \(=A=)/ 一堆这种错啊 XDDD
: : 所以我个人是觉得,毛宗岗在这边把陈珪改成陈群,
: : 至少是一种“两害取其轻”的作法:
: : 牺牲一点考证正确度,来达到让读者阅读顺畅的目的,
: : 并不像是胡班搞成吴班那样的错误。
: 把《晋书》里面的相关记载也贴出来让板友们参考。
: 《晋书‧宣帝纪》(“宣帝”是司马炎给祖父司马懿追尊的帝号):
: 贼保襄平,(司马懿)进军围之。
: 初,文懿(公孙渊字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救于孙权,权亦出
: 兵遥为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
: 无前,深为弟忧之。”
: 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帝(司马懿)令军中
: 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贼恃水,
: 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
: 司马陈珪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
: ,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
: 焉。”
这位活动期间比较晚的“陈珪”,
导致演义生出了一位像是“陈群”的“陈群”。
受到板友们讨论分析的启发,
在想若是要解决“陈珪”2号导致的疑乱,
除了制造“陈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解方呢?
于是乎我想来推荐一位代替“陈珪∕陈群”的人选:
就是前些天介绍过的狮头丸“陈骞”啦!
(https://imgur.com/xTBFV5U)
话说“陈骞”在演义里面也有登场,
他的初登板长这样:
演义第 111 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却说诸葛诞表文到洛阳,司马昭见了大怒,欲自往讨之。
贾充谏曰:“主公乘父兄之基业,恩德未及四海,今弃天子而去
,若一朝有变,后悔何及?不如奏请太后及天子一
同出征,可保无虞。”
昭喜曰:“此言正合吾意。”遂入奏太后曰:“诸葛诞谋反,臣
与文武官僚,计议停当:请太后同天子御驾亲征,以继先帝之遗
意。”
太后畏惧,只得从之。次日,昭请魏主曹髦起程。
髦曰:“大将军都督天下军马,任从调遣,何必朕自行也?”
昭曰:“不然。昔日武祖纵横四海,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
,并吞八荒之心,凡遇大敌,必须自行。陛下正宜追配
先君,扫清故孽,何自畏也?”
髦畏威权,只得从之。昭遂下诏,尽起两都之兵二十六万,命镇
南将军王基为正先锋,安东将军陈骞为副先锋,监军石苞为左军
,兖州刺史州泰为右军,保护车驾,浩浩荡荡,杀奔淮南而来。
陈骞一开始就很突然地直接以“安东将军”的身分出场了,
演义也没介绍说陈骞是陈矫的儿子之类的资讯。
安东将军是曹魏“征、镇、安、平”将军号之一,
可定位为曹魏的中高级将领,
能够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其人必然已经有相当的资历或功勋背景。
七实三虚的演义,若把“陈骞”派去帮司马懿打打辽东渊仔公孙文懿,
提前介绍一下陈骞这号日后为司马家效力的人物,
应该也满得其所哉的吧!
公孙渊灭亡是公元 238 年的事,
诸葛诞则败死于公元 258 年,
前后差不多 20 年的时光,
让陈骞从“太尉府司马”慢慢累积资历升迁到“安东将军”,
也可说是时日相当呢。
: 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
: 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
: 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
: ,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
: 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
: 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
: 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
: 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
: 朝廷闻师遇雨,咸请召还。天子(魏明帝曹叡)曰:“司马公临
: 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橹
: 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