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
: ^^^^^^^^^^ ^^^^^^^^^^^^^^^^^^ ^^^^
: : 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
: ^^^^^^^^^^^^^^
: 马良字“季常”,他的弟弟马谡字“幼常”。
: 马良兄弟的乡里人们作的谚语,
: 把他们五兄弟合称为“马氏五常”。
: 马良、马谡两人可算作“马氏五常”中的‘两常’,
: 加上马良的字中有个“季”字,
: 依照一般常见的“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排行取字方式,
: 马良应该是“马氏五常”五兄弟中的老四,
: 比马良小的马谡就自然是老五了。
: 这些很多人都说过了,此处只是再概述一下。
: 比较好奇的是:
: 马良五兄弟中的那位“大哥”,
: 他有可能“名”叫什么呢?
: 古代兄弟命名有一种情况:
: 就是老大的“名”与“字”,
: 在选用的字义上是有对应关系的,
: 另外再加上代表他是长子的排行用字(例如:伯),
: 运用这种方式得出两个字,
: 来组合成老大的“字”。
: 至于接下来的几位弟弟们,
: 在取“字”的时候,
: 则都沿用兄长“字”中的那个“非排行用字”,
: 然后也都加上自己的排行用字(仲、叔、季之类),
: 依序组合成弟弟们的“字”。
: 在这个情况下,弟弟们的“名”与“字”,
: 就不见得有严密的字义上对应了,
: 因为弟弟们的“字”的非排行用字,
: 有时就单纯只是沿用大哥的“字”中的非排行用字而已。
: 如果兄弟人数不多,
: 或许还可以尽量找与非排行用字的字义相关的字,
: 用作弟弟们的“名”的用字,
: 让“名”与“字”的字义仍然能够相互呼应。
: 然而,若是兄弟人数众多,
: 那么排行较后面的小弟弟们,
: 可能就找不到那么多相关联的字可以用了,
: (因为字义相关的几个字,已经被哥哥们取名时用完啦!)
: 于是乎只能另外选择意涵还不错的字,
: 来为后面的小弟弟们取“名”。
: 从马良、马谡的名字来看,
: “马氏五常”五兄弟的名字应该就是属于这种情形吧;
: 例如说“谡”最常见的字义,是“起”、“兴”的意思,
: 看来似乎与“常”字没有什么特别的相关性,
: 较像是选“谡”这个字义还ok的字,来为么子取名。
: (如果有板友知道“谡”、“常”两字的关联,
: 还请帮忙订正)
: 以“马氏五常”五兄弟为例,
: 他们的“字”中的“非排行用字”,
: 就是“常”字:
: 五兄弟的字都是【X常】
: 元
: X=伯、仲、叔、季、幼
: 孟
: (马谡最小,伯仲叔季又用完了,
: 只能拿“幼”、“稚”、“少”之类的字,
: 来表示他最小了)
: (马谡最小,与“常”字义相关的字都被哥哥们用掉了,
: 只能找个“谡”字来取名囉)
: (那~~那马良的“良”,与“常”的字义有相关吗?
: 我看不出来哪里相关~~
: 一样请板友若知道“良”、“常”二字之间有何关系的话,
: 还请帮忙订正)
: (如果“良”、“常”二字的字义真的也没有什么关联,
: 那么马良在被命名的时候,就也遇到和马谡弟弟类似的情况:
: 想不到有什么可以与“常”字呼应字义的字可用了,
: 所以就选个字义还不错的“良”字来取名
: 什么名字字义呼不呼应的不管了啦!
: 而且想管也管不了~~)
: 马良、马谡的大哥的字,
: 大概不脱“伯常”、“元常”、“孟常”。
: 那么,马良的大哥的“名”,
: 有可能会是什么呢?
: 比如说~~~‘马恒’?
^^^^
前一篇po文的最后,
我猜想马良五兄弟里的长兄大哥会取什么名,
试想的一个假设名叫作‘马恒’,
取“恒”、“常”两字字义上的相互对应。
不过,后来觉得这个可能性好像不高,
而且衍生出一个问题,我一时也没找到明确的解答,
所以提出来,若有板友知道答案,
还请多多指正。
我的疑问是:
东汉的人,有没有对西汉的每位皇帝的名讳加以“避讳”呢?
东汉时的人对东汉的皇帝名讳加以避讳,例子很多。
但是,东汉的人究竟有没有也对西汉皇帝的名讳加以避讳,
这一点我就不太确定了。
查了一下,发现东汉开国功臣名将“耿弇”,
他有个族中晚辈名叫耿“恒”(《后汉书‧耿弇传》)。
如果这个“恒”字作为人名的记载不是错字的话,
那么有可能东汉人是可以不用避西汉皇帝的名讳的。
(但像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这种地位特殊的皇帝,
他们的名“邦”和“彻”,整个两汉都还是继续避讳)
因为,汉文帝名叫“刘恒”,西汉时为了避文帝刘恒的讳,
于是把“恒山”郡改名为“常山”郡,
以“常”代“恒”。
但既然耿弇家族有后人取名为耿“恒”,
似乎意味着不用再避西汉文帝的讳也无妨了。
(话说东汉也沿用“常山”这个郡国名,
否则的话,大家熟知的“常山赵子龙”这个名号,
就会变成是‘恒山赵子龙’了)
(A:吾乃恒山赵子龙!
B:久仰久仰!我华山令狐冲!~~)
虽然上面看来如此,但我目前只找到“耿恒”一个例子,
一时半刻没找到更多佐证来确定东汉人不避西汉皇帝名讳。
所以还是不敢很肯定这个结论,
因为其他几位西汉皇帝的取名用字(例如:盈、启、询、奭、欣~~~),
似乎都没有东汉时人拿它们来取名的例子(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漏查了)。
如果说从避讳的角度,‘马恒’这个取名假设成立的可能性不高,
那,就再想一个可能的马大哥之名吧。
‘马习’,如何?
: : 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
: : 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1)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
: : 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
: : 、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絃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
: : 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 : (1)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 : 。
: :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
: : :“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
: : 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
: : 命。”权敬待之。
: :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
: : 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 :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緜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
: : 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
: : 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 : (2)
: : (2)《襄阳记》曰:
: : “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
: : 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
: : 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彊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
: : 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
: :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
: : 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 :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
: : 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 :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
: : 十九。(3)
: : (3)《襄阳记》曰:
: : “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
: : 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
: : 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
: : 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 : !’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
: : 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 : 习凿齿曰:
: : “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
: : 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
: : ,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
: : ,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
: : 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
: : ,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
: : 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 :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
: : 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
: : 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