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1)《魏略》曰:
: “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牋记,通意于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
: 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
: 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
: 伯然也。’”
: 臣松之案〈魏武纪〉:“破绍后,得许下军中人书,皆焚之”。若故使人
: 搜阅,知其有无,则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语为不然。
《魏略》此语,感觉有还原《魏书》真相的味道,又义正词严又斩绍使什么的
原来是听从赵俨建议后,才改变立场的啊!说穿了其实一开始也偏向袁绍
可是〈李通传〉偏不提这段
至于后面烧信的部份,烧的是从许昌寄来的文书,但李通人不在许昌,而在汝南
尽管〈曹仁传〉说隐强所在的汝南诸县"多举众应之",终究仍存在没举众的啊!
这些碍于种种原因,而没举众的县,在为袁氏大本营的汝南,退而求其次,改成私通袁绍
好像也没那么不合理?
难道搜索的目的不包含一丝丝的,是为了揪出在没举众的当中,哪些人确实有连署举事
又那些人没参与连署的可能性吗?
一举扫荡掉,较可能为潜在的袁氏党羽,继而保障没私通者的权益,其实才更"安人情"吧
@@(其他早先被消灭的残党,或许有机会随时间冲淡其叛意)
: (2)孙盛曰:
: “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
: ,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
: 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这1000被留下的新兵,没功劳也有帮忙留下,遏止叛乱的苦劳
没想到最终仍被送上汉中前线,面临可能成为砲灰的不归路
可想而知其战力、忠诚度都会大打折扣,让夏侯渊等人变成冤大头
重点是,如果又口耳相传给其余汉中的魏兵
说啊曹操一点都不体恤士兵什么的,之前赵俨抓几个带头的来治谋反之罪
也只不过是为了留下可战之兵,要是人都杀光了,那还战啥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