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郤、郗二姓相混〉:
: “郤”姓出济阴、河南二望。《左传》晋有大夫郤献子,绮戟切。【小注:在入
: 声二十陌。】
: “郗”姓出高平,丑饥切。【小注:在上平声六脂。】
: 两字形、声俱别,本无通用之理。
: 汉隶从谷旁,字或变作●,故“郤”亦作“郄”。后来刊《晋书》者并“郗”字
: 亦改为“郄”,此大误也!郤诜,济阴单父人,与高平郗氏不同族。
: 陆鲁望诗:“一段清光染郄郎”;此用郤诜事,当为仄声,而黄伯思讥其误读,
: 又不然矣。
: ★说明:
: 【小注:】→指钱大昕自己在正文下面用小字列出的附注。
: “●”→这个●字我打不出来,该字的字形是“郄”字的左半边。
上面这段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的文字,
指出“郤”(音ㄒㄧˋ)、“郗”(音ㄔ)二字的区别,
以及“郗”字经常被误写成“郄”字的现象。
“郗”字被误写成“郄”字,
不论是在史书、传世的古代文献,还是在现代论著里,
这都还是经常可见的错误。
三国人物里面,姓“郤”的最知名的大概是蜀汉的“郤正”。
至於姓“郗”的,大概可以举为曹操效力的“郗虑”为例。
郤正一直对刘禅忠心耿耿,“乐不思蜀”这句话的典故也与郤正有关。
郗虑则与孔融有仇,孔融丢掉性命,郗虑在旁重重地推了一把。
“郤”、“郗”二字有别。
郤正与郗虑二人的生存时代、人品也同样都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