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情报] 《张飞立马铭》真伪考辨——胡宁著

楼主: ban6075 (龙)   2014-02-16 10:53:52
※ [本文转录自 SAN 看板 #1I_slbCP ]
作者: ban6075 (龙) 看板: SAN
标题: [情报] 《张飞立马铭》真伪考辨——胡宁著
时间: Sat Feb 15 21:30:11 2014
号称张飞的书法作品“张飞立马铭”,是假的!
数种版本的“张飞立马铭”,全都有破绽,根本不是汉末张飞所作。别再受骗啦!
请参考以下胡宁教授的文章:〈《张飞立马铭》真伪考辨〉。〔原文刊载于《中
国历史文物》(北京),2008年06期,页73-80;此转载已得胡宁教授首肯。〕
又,本文除了漂亮地指出所谓“张飞立马铭”的种种矛盾错乱,注三也破除了另
一谣言:写诗错称张飞工书的吴镇是清乾嘉间人,根本不是元时梅花道人吴镇。
吴仲圭根本没写过那首诗。
鄙人另外也正打算撰文,全面破除“张飞文人说”这种欺骗无知蠢货的谣言。敬
请期待。
网志版:
http://blog.xuite.net/ban.ryu/tureduregusa/201669391
--以下原文--
内容提要:《张飞立马铭》在三国历史和汉魏书法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其真伪却众说纷纭。本文从《张飞立马铭》的源流、内容及书法等方面加以考
辨,认定其为伪刻。
关键词:张飞、《张飞立马铭》、碑刻
  张飞字益德,涿郡(河北省涿州市)人,勇冠三军,魏程昱称他为“万人敌”。
明代以来,传说张飞不只勇猛过人,还写得一手好字,并有书法作品流传,其中
以《张飞立马铭》最为著名。相传此铭文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飞大败张
郃后,乘着酒兴,用长矛在宕渠八濛山崖壁上凿成的。此铭文影响颇大,为明清
众多书画文献和金石文编所着录,并先后被翻刻于陕西岐山县、广西桂林独秀峰、
重庆云阳张飞庙、四川阆中玉台山等处。关于《张飞立马铭》的真伪,有信其真
者,亦有疑其伪者,然皆未深入辨析(1)。本文拟从《张飞立马铭》源流、内
容及书法等方面就其真伪详加考辨。
一 《张飞立马铭》的源流不明
  《张飞立马铭》又称《流江县题名》、《流江县记功碑》、《流江县纪功题
名》、《纪功题石》、《张飞破张郃铭》、《八濛摩崖》、《八濛山纪功铭》、
《破张郃勒马铭刻石》等(2)。此铭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题刻流传皆源流不明。
  首先,此铭文凸显于明代(3)。明中叶以后有关《张飞立马铭》的着录相
继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杨慎《全蜀艺文志》(4)、曹学佺《蜀中广记》
(5)和陈继儒《太平清话》(6)。杨慎没有道明其载所据。曹学佺指出了依
据,即“《碑目》有《流江县题名》”。此谓《碑目》即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碑目》,然笔者遍查《舆地纪胜碑目》传世各版本却无《张飞立马铭》之载。曹
氏所载应为误载,而后世学者受其影响,皆称《张飞立马铭》见于《舆地纪胜》
或《舆地纪胜碑目》(7)。清人的书画作品在著录《张飞立马铭》时则多承袭
陈继儒之说(8),而陈氏着录虽未指明出处,但当出于杨慎的《全蜀艺文志》,
其《太平清话》载:“读天下志,《四川总志》为第一,其金石鼎彝,秦汉以下
之文,网罗几尽,而立例亦古。后序云艺文志,悉仍升庵之旧故也。”(9)这
里所说的《四川总志》之《艺文志》即后来单独流传的杨慎《全蜀艺文志》。总
之,明代着录《张飞立马铭》虽多,但不仅无三国文献依据,而且所称依据宋代
着录也无法置信。
  其次,《张飞立马铭》题刻流传情况,说法不一,流行的说法有二:
  一说《张飞立马铭》已壁裂字毁。清人胡升猷曾依据其家藏《张飞立马铭》
拓本翻刻此铭文于陕西岐山县,其翻刻小跋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刺石
作字,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
(10)”胡升猷,四川灌县人,“治岐十三年。以光绪壬辰三月卒于宝鸡任,
春秋六十二岁。公生平无他嗜,独癖金石图籍,极意搜求,挥重金不少”(11)。
因《张飞立马铭》已壁裂字毁,胡升猷记载八濛山有张飞铭文时,也限以“相传”
二字。而今四川渠县八濛山石壁上清代翻刻文字也不存在了。
  一说《张飞立马铭》被移置他处。据民国《渠县志》,八濛山“上有车骑将
军破张郃立马勒铭。碑今移治城县立高级小学”。此后文献未有记载其碑刻存放
地点,以致下落不明。至1985年,相距百里之外的阆中市在整治嘉陵江堤岸
时,从江中捞起一通石碑,上刻《张飞立马铭》,现存于阆中锦屏山碑林中。人
们以为此碑是《张飞立马铭》的真迹。《张飞立马铭》本是摩崖石刻,在此处成
为了一块碑,纵观汉以来的摩崖石刻,都是就石崖之石势石纹而刻,其石表面高
低不平,颇为粗糙,而此碑上下全无摩崖石刻的气息。
  实际上,清代就有人对《张飞立马铭》未见古人记载,而突现于明清感到疑
惑,《水经注》:“于诸水所经之处,凡有古来遣迹碑碣,每详著之。《隶释》
尝刺取为一卷,得碑百余种。此注既详述桓侯败郃事,若侯果有纪功之铭,不应
乃不及之。宋以来诸金石家亦从未有见之者,突出于近时,不无可疑。”(12)
二 《张飞立马铭》的内容歧异
  《张飞立马铭》虽仅有寥寥20字左右,但诸种典籍着录却颇有出入。有1
3字者,有14字者,有17字者,有22字者,有23字者,其中22字者又
以着录者的不同而有异。
  13字者多出于清代文献。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二十三、谢钟英《三国
疆域志补注》卷十、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卷三十六、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八等皆为13字,即“汉将张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
  14字者仅见于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二十七,其文为“汉将张飞大破贼首
张郃于八濛山”。
  17字者仅见于四川省阆中市城郊玉台山山崖上,其文为“汉将张飞大破贼
将张郃于宕渠立马勒石”。
  22字者则广泛被各种文献资料引录。此据《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录于后:
“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石。”
  23字者以清人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为代表,其文为“汉将军张飞率
精骑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勒马立铭”。
  据以上着录,13字者较14字者少一“山”字;13字者较17字者少
“立马勒石”4字;17字者较22字者少“率精卒万人”5字;22字者较2
3字者少一“军”字。若《张飞立马铭》真有一个张飞题写的原始题刻,岂会有
如此大的差异。
  同属22字者亦有多字相异,现将笔者搜集的歧异情况罗列于下:
  “军”字与“张”字之异: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十、
清沈寿榕《玉笙楼诗录》卷一、清万经《分隶偶存》卷下、阆中碑林《张飞破张
郃铭》、陕西岐山县博物馆藏碑、广西桂林独秀峰山麓碑、重庆云阳张飞庙《八
濛山纪功铭》作“汉将军飞”;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明夏树芳《词
林海错》卷十四、清康发祥《三国志补义》卷二、清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卷二
十三、清卞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八、明汪
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御定佩文斋书画
谱》卷二十二作“汉将张飞”。
  “卒”、“兵”与“骑”字之异: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清万经
《分隶偶存》卷下、阆中碑林《张飞破张郃铭》、陕西岐山县博物馆藏碑、广西
桂林独秀峰山麓碑、重庆云阳张庙《八濛山纪功铭》、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
二十八、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明夏
树芳《词林海错》卷十四、清康发祥《三国志补义》卷二、清沈寿榕《玉笙楼诗
录》卷一、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十、《御定佩文斋书画
谱》卷二十二作“精卒”;清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卷二十三作“精兵”;清卞
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作“精骑”。
  “濛”字与“蒙”字之异: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阆中碑林《张飞
破张郃铭》、陕西岐县博物馆藏碑、桂林独秀峰山麓碑、重庆云阳张飞庙《八濛
山纪功铭》作“八濛”;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八、明汪砢玉《珊瑚网》
卷二十四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二、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清万经《分隶偶存》卷下作“八蒙”。
  “石”字与“铭”字之异:明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夏树芳《词林
海错》卷十四、清康发祥《三国志补义》卷二、清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卷二十
三、清卞永誉《式古堂画书汇考》卷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八、明汪
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作“勒石”;沈寿榕
《玉笙楼诗录》卷一、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十、《御定
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二、清万经《分隶偶存》卷下、阆中碑林《张飞破张郃铭》、
陕西岐山县博物馆藏碑、广西桂林独秀峰山麓碑、重庆云阳张飞庙《八濛山纪功
铭》作“勒铭”。
  尤其令人疑惑的是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其书卷三〇一载《张飞立马铭》
为“汉将张飞率精骑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石”,而在卷三一六却录为
“汉将军飞率精兵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竟然同一书而不同卷数
所载录的《张飞立马铭》都不相同。
  铭文中提及的张飞大败张郃之地“八濛”亦值得考究。《三国志‧先主传》
载:“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
等战于瓦口,破郃等,〔郃〕收兵还南郑。”其中点明二张大战于“瓦口”。
《华阳国志》载:“郃数犯掠巴界,先主率张飞等进军宕渠之蒙头拒郃,相持五
十余日。飞从他道邀郃战于阳石。遂大破郃军。”(13)其中明确二张战于
“阳石”,遍查二书皆无“八濛”之名。
  那“八濛”究竟为何地呢?《蜀中广记》云:“《隋书‧地理志》通川宕渠,
其地皆接连汉中,有八蒙山。”(14)经笔者查实,今本《隋书‧地理志》并
无“八蒙山”的记载。据现存历史文献,“八濛山”一名最早见于北宋王存《元
丰九域志》,其在梓州路“古迹”条目下记载了四川流江县(今四川渠县)有
“八濛山”,但未提及是张飞战败张郃之地(15)。
  最早将“八濛山”与张飞战张郃联系起来的当是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其书云:“八濛山,在流江县(今四川渠县东北)东北七里,起伏八处,以水环
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濛其上,故曰八濛。《三国志》:张郃自汉川进军宕
渠蒙头、荡石,与张飞相距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
山道狭,前后不得救,飞遂破郃。巴土获安。”(16)王象之载录八濛山时,
虽在其后引《三国志》张飞、张郃战事,但并没有指明宋时的“八濛”与张飞破
张郃有什么具体的联系。清人潘眉认为:“‘蒙’当为‘濛’,宕渠山东北有八
濛山,即古濛头也。”(17)此处潘氏仅凭一字音同,即为断语,难以令人信
从。汉时宕渠几乎统辖整个渠江流域,由于“瓦口”、“阳石”、“蒙头”、
“荡石”几处地理沿革不清,现已难于确定其具体位置。细审史料,《三国志》、
《华阳国志》并载张郃犯“巴界”,汉时“巴界”是指巴郡与汉中交界一带,而
“八濛山”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位于汉时宕渠之腹心。换句话讲,如果张郃与张
飞对峙于“八濛山”,张郃已深入宕渠腹心,占有大半个巴郡了。如是《三国志》、
《华阳国志》绝不会措词为张郃犯“巴界”,故张飞在战胜张郃后真有题刻,其
文中亦不当出现“八濛”这一地名。(编案:此处胡宁教授似未考虑刘璋分巴郡
为三巴之事,惟不影响全文主旨。)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17字《张飞立马铭》
为何改“八濛”为“宕渠”,或许翻刻者已认识到二张决战之地不在八濛,且三
国时无“八濛”之名,故而笼统地改为“宕渠”。
  《张飞立马铭》仅短短20来字,在文字载录上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且铭
文中出现的战地“八濛”与史料记载不符,唯一可能便是此铭文根本不是张飞所
刻立的,各家着录皆据传闻,以致具体内容歧异。
三 《张飞立马铭》的字体不类汉隶
  清代学者对《张飞立马铭》颇为关注,书法家高凤翰称见过17字者,在其
临摹《张飞立马铭》作品上题曰:“向见张桓侯所书宕渠碑。”王培荀称张槎仙
(沆)等见过23字者,“凡二十三字,张槎仙曾见拓本,奇古苍遒,真法物也”
(18)。而郑业教却径直称《张飞立马铭》“书体亦颇乖汉法”。方朔搜访
《张飞立马铭》三十年,终于中州张石渠太守处得见22字的拓本,且作《宋拓
伪作蜀汉张桓侯八濛纪功铭跋》,从书法的角度确定其所见《张飞立马铭》乃唐
人伪造(19)。兹录于下:
  余细视之,因考《蜀志》侯之本传,是时,侯领郡太守,破郃之事,原不虚
无,独其字体不似汉时规格。余童时即喜篆隶,所有周秦汉魏碑版文字,今有存
本,无不临摹,只此二十二字,可疑正多。盖汉隶无不藏锋,去篆最近,与真独
远。即侯同时蔡邕、堂溪典、魏之钟繇、梁鹄,吴之皇象,现存诸碑,均可概见。
此铭似晋宋六朝以后能真书人所作,观其“将”字之右“月”字,“军”字左点,
“飞”字之右四点,“万”字下半截,“人”字撇捺,“马”字四点及右首擫笔,
“濛”上从艸,汉碑诸隶或艸或或卄或䒑,皆不失本意。唯此“濛”字之右上从
丱字,宀字左右,豕字撇捺,“铭”左金字起首,无一不以真字八法行之,玩其
气象,嚼其意味,宛然唐时元宗《纪泰山铭》、史惟则《大智禅师碑》、梁升卿
《御史台精舍铭》,体制波磔,俱极相近,当为唐人手笔无疑。
  张沆称其“奇古苍遒,真法物也”,却系泛泛之语,而方朔明确否认其为汉
隶则是依据充分,令人信服。
  笔者所见《张飞立马铭》碑刻五通:陕西岐山博物馆藏碑(图一)、广西桂
林独秀峰山麓碑(图二)、四川阆中玉台山《八濛摩崖》(图三)、四川阆中景
屏山碑林《张飞破张郃铭》(图四)、重庆云阳张飞庙《八濛山纪功铭》(图五)。
五块石刻皆为阴刻,虽同属隶书,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且这三种风格与方朔所
见拓本不同。
  陕西岐山博物馆藏碑、广西桂林独秀峰山麓碑及重庆云阳张飞庙《八濛山纪
功铭》同属一种字体风格。陕西岐山博物馆藏碑,是光绪七年(1881年),
时任岐山知县的古升猷根据家藏原拓,重刻于石壁的青石碑石。碑石宽167厘
米,高38厘米。竖排11列,每列2字,共22字。后两通石刻文字排列方式
与岐山博物馆藏碑不同,铭文竖排3列,前2列各8字,最后1列6字,并22
字。文字大小一致,笔画丰满遒劲,气势刚健凝重,结体浑朴敦实。
  第二种是四川阆中玉台山石刻,石刻高213厘米,宽36厘米。竖排两列,
前1列10字,后1列7字,共17字。其碑文字大小、长短、轻重不一,对比
强烈,率意洒脱。高凤翰所临《张飞宕渠碑》无论是铭文排列方式,还是隶书风
格都与此相似,疑高凤翰所临即此碑(20)。
  第三种是四川阆中景屏山碑林《张飞破张郃铭》,碑高156厘米,宽11
2厘米,厚0.21米。竖排4列,前3列各6字,最后1列4字,共22字。
文字大小一致,与陕岐山博物馆藏相较,其字更显秀丽。
  可见,同一内容的碑刻,随着出现地点的不同,其铭文排列方式、隶书风格
也不同,且三种石刻文字皆有不属汉碑诸隶者。现罗列于下:
  陕西岐山博物馆藏碑、广西桂林独秀峰山麓碑、重庆云阳张飞庙《八濛山纪
功铭》,“汉”字右上从廿,汉碑诸隶作廿,而二碑书为“艸”。“率”汉碑诸
隶皆是每边各有两点,而此三种石刻皆为每边三点。“濛”字右上从,汉碑诸隶
或作艸、或、或卄、或䒑、此碑却为业。“铭”字左之“铭”字左之“金”部的
写法也不见于汉碑诸隶。
  四川阆中玉台山石刻,“汉”字右上与“勒”字左上皆从“廿”,汉碑诸隶
无见“共(去掉下面两点)”的写法。“渠”字之右上从“巨”,汉碑诸隶无见
“臣(去掉上方竖笔)”的写法。“立”字也不类汉碑诸隶的写法。
  四川阆中景屏山碑林,“将”字左从“丬”,汉碑诸隶无“爿”的写法,
“精”之右为“青”,汉碑诸隶无“青”的写法。“勒”字右上从“廿”,汉碑
诸隶无“共(去掉下面两点)”。
  在笔者看来,断为唐人手笔仍然偏早,以上三碑刻的字体虽同属隶书,但似
明清时期隶书风格。因有学者认为《张飞立马铭》本无原石所据,仅根据一些史
料杜撰而刻成的(21)。这样也能解释为何《张飞立马铭》出现多种不同隶书
风格。
  上所述,《张飞立马铭》源流不明,内容歧异,铭文又有不类汉碑诸隶者,
因而,完全可以认定为伪刻。
  据文献记载,张飞的书法作品还不只此一种,还有《新亭侯刀铭》、《真多
山题名》、《刁斗铭》三种,现一并附考于下: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朱山铁,为一刀。
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22)邓拓《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一文提及有人
认为《新亭侯刀铭》为张飞所书。实际上,陶氏并没明确说铭文系张飞所作。且
在《新亭侯刀铭》文中有“蜀大将”之称,蜀汉集以续绍炎汉自许,张飞亲为铭
文只会称“汉大将”,而绝不会称“蜀大将”。此铭不会是张飞的书法作品。
  杨慎《全蜀艺文志》称新都县《真多山题名》为张飞所题,其文曰:“王方
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停宿乃行。”(23)《蜀中广记》卷七
十五亦载有此题名,但未语及其为张飞所书。四库馆臣已肯定此为伪作,《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文章辨体汇编》一书时就明确指出:“后人拟仿伪撰之
作,如张飞新都县《真多山铭》之类,乃概为收入,未免失于别裁。”(24)
  杨慎在《丹铅总录》还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
书也。”即张飞另有书法作品为《刁斗铭》。后世学者皆认从其说,张士环有诗
云:“江上祠堂严创佩,人间刁斗见银钩。”(25)实际上,张飞有作品《刁
斗铭》仅见《丹铅余录》,并无其他文献着录,且《刁斗铭》早已不存,从而很
难断定其为张飞的作品。
  这里讨论了张飞的四种书法作品,其中《张飞立马铭》、《真多山题名》、
《刁斗铭》皆出自杨慎之说。《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价杨慎时称:“明代诸儒,
惟慎为博洽,故傲视一世,谓莫能核其真伪,遂往往赝托古书,佐其辨论。”
(26)“又好伪撰古书,以证成己说。”(27)可以说,所谓张飞的三种书
法作品也是杨慎“好伪撰古书”的具体表现。《新亭侯刀铭》陶氏并未载为张飞
所书,由于明清有所谓张飞书法作品流传,后人将其误解为张飞所书。


冀英俊:《〈张飞立马铭〉乃伪刻之作》,《文史杂志》2006年第2期。虽
指出其伪,却未有力地证其伪。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八称《流江县题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四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卞永誉:《式
古堂书画汇考》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〇
一皆称《流江县记功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杨慎编《全蜀艺文志》卷
六四,北京线装局,2003年。(清)万经:《分隶偶存》卷下,文渊阁四库
全书本;《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二二皆称《流江县纪功题名》,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〇称《纪功题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郑业教:《独笑斋金石文考》卷八称《张飞破张郃铭》,石刻史料新编第
辑;(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〇称《八濛摩崖》,中
华书局,1987年;(清)沈寿榕:《玉笙楼诗录》卷一称《八濛山纪功铭》,
续修四库全书本;朱凤翰等编《破张郃勒马铭刻石》、《文物鉴定指南》,陕西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民国《涿县志》第七编第一卷载有吴镇《张翼德祠》:“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
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知。”有学者以此诗为元
书法家、梅花道人吴镇所作,从而认为张飞的书法作品在元代就已流传。笔者认
为此诗应为清朝乾嘉时人吴镇所作。后者为甘肃兰州府狄道州举人,曾“签掣山
东济南府陵县知县”,很有可能途经涿州而题诗于张飞祠,且明代纂修《涿州志》、
康熙《涿州志》、乾隆《涿州志》皆无见此诗,直至民国《涿州志》才录有此作。

杨慎著,刘琳、王晓波点校《全蜀艺文志》,线装书局,2003年,第178
4页。

曹学佺:《蜀中广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八,台北商务印书馆,198
6年。

陈继儒:《太平清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第28
9页。

(清)梁章钜撰,杨耀坤校订《三国志旁证》卷二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
0年。注引沈钦韩之说,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四等皆称信从《舆地纪胜》载录
《张飞立马铭》。

(清)万经:《分隶偶存》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
二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一六等皆称依陈氏
之说而载录《张飞立马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6。
10
邓拓:《由张飞的书画谈起》,《邓拓文集》,北京出版社,1986年,第3
99页。
11
罗元黼:《清封朝议大夫胡公墓表》,《中国地方志集成灌县志》,巴蜀书社,
1992年,第615页。
12
郑业教:《张飞破张郃铭》,《独笑斋金石文考》(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新
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第11812页。
13
常璩:《华阳国志》(国学基本丛书)卷六《刘先主志》,商务印书馆,195
8年,第83页。
14
同5。
15
王存:《元丰九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年。
16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六二。
17
梁章钜:《三国志旁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7页。
18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七,巴蜀书社,1987年。
19
方朔:《未拓伪作蜀汉张桓侯八濛纪功铭跋》,《枕经堂金石题跋》(石刻史料
新编第二辑),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第14275页。
20
李岩选主编《隶书章法举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21
朱凤翰等编《文物鉴定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22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3
杨慎著,刘琳、王晓波点校《全蜀艺文志》,第1785页。
24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中华书局,1986年。
25
杨慎:《丹铅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6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
86年。
27
杨慎:《丹铅余录》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 chordate (封侯事在)   2014-02-15 23:45:00
作者: TACH1BANA (西曹令史济阴狼刃)   2014-02-15 23:47:00
大推破除盲目疑古翻案!
作者: ironkyoater (黑天使)   2014-02-19 19:57:00
我比较想知道,张飞到底是不是个粗人XD
作者: Makucy (承先启后)   2014-02-19 21:38:00
照演义比较多细节的描述来看,演义里的张飞粗中带细。
作者: khara (高阳酒徒)   2014-02-20 22:21:00
板主读得细!确实没错。演义里张飞甚至智慧还不断升级。许多人读演义读太粗,却太急着把演义污名化,实不可取。
作者: leisesnow (怡然恬适.方得自在)   2014-02-22 10:24:00
张飞:人家好不容易升级成书法家,干嘛破我的哏Qw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