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连结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5750.html
环境资讯中心记者 廖禹婷报导
一般提到道路工程,直觉联想就是会破坏生态。但11月17日由农委会特生中心揭示的
一项生态调查报告,显示“工程”与“生态”共存的可能性。
2012年起,交通部公路总局委任特生中心,针对“台9线苏花改”道路工程期间、通
车营运后两个阶段,进行为期10年的生态调查。这次调查累积超过20万笔生态资料,
包含台湾珍稀保育类、特有种,及许多当地新纪录种。监测结果也发现,施工时虽然
对当地物种及数量造成波动,但由于在工程时,就有纳入生态友善措施,因此完工后
野生动物的活动频度也逐渐恢复。外界关心的路杀事件,营运三年的记录远低于西部
公路一年发生的数量。
https://imgur.com/IViOJPW.jpg
台湾野山羊是苏花改地区指标物种之一,也是台湾特有种。
图片来源:特生中心提供/摄影:张义荣
道路工程兼顾栖地保育 苏花改为期十年的生态监测之路
台9线苏花路廊是台湾东部唯一联外道路,但因地形崎岖、道路侷限,只要发生豪雨
或台风,就容易坍方甚至阻断道路,也常发生大小车争道的状况,造成安全疑虑。交
通部公路总局于是自2009年起,推动“台9线苏花改计画”(简称苏花改),以宜兰
苏澳为起点到花莲大清水为终点,计画在2011年开始动工,2020年完工通车。
由于苏花路廊邻近为野生动物栖地,为兼顾当地丰富生物多样性与栖地品质,苏花公
路改善工程处(简称苏改处)便自2012年起,委托特生中心协助执行苏花改“施工中
暨营运阶段指标生物研究计画”,在施工期间展开当地生态调查及指标生物研究,并
长期监测、评估工程对生态的影响。
特生中心将生物研究及生态监测,分为“施工阶段”及“营运期间”两阶段进行,内
容包含“生物相调查”、“指标物种研究”及“特殊专题研究与应用”。主要根据动
物习性及栖地特征设置样区,并选择适合的调查方法、按季节进行调查研究。同时,
也有提供苏改处施工、通车营运前后的保育方法,并协助检视生态友善措施效益,提
出具体的改善建议,希望能降低负面冲击。
https://imgur.com/v0xwSLf.jpg
苏花地区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命宝库,监测过程还发现当地新纪录种。图为黄喉貂
图片来源:特生中心提供/摄影:张义荣
苏花地区“生命宝库” 调查累积生物资料破20万笔
这项历时十年的苏花改生态监测即将完成,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简琳玟指出,生物
相调查结果反映苏花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说是“生命宝库”。
截至2021年,全线已记录到哺乳类44种(包含蝙蝠类24种)、鸟类220种(含环颈雉
与猛禽)、爬行类38种、两生类22种、淡水鱼类39种、虾类19种、蟹类10种、鳞翅目
蛾类1,401种、维管束植物917种等,总共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置25项调查
资料集、13类物种名录,生物资料突破20万笔。
张简琳玟说,当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中,除了包括许多台湾珍稀保育类或特有物种,
例如台湾野山羊、林雕、环颈雉及丛花百日青等,更有许多当地新纪录种,例如黄喉
貂、玄彩蝠及台北树蛙。
https://imgur.com/638DN1p.jpg
丛花百日青是苏花改地区珍稀植物。图片来源:特生中心提供/摄影:朱恩良
工程与生态如何双赢? 道路8成为隧道及桥梁、设置生态友善措施
由于重大道路工程容易造成栖地破碎,影响当地生物生存,常与“破坏栖地”划上等
号。不过在特生中心的调查下,也发现计画对于当地生态的冲击并不显著。
张简琳玟指出,在长期监测物种族群及数量之下,蝙蝠类总数虽然在施工期间有波动
,但至今都仍有新物种被发现。至于当地指标性物种,例如台湾陆域最大特有种动物
“台湾野山羊”及“环颈雉”,虽然施工期间两者族群数量的确有受影响,但随着工
程逐渐完工、干扰减少后,活动频度又渐渐恢复了。
为了确认通车营运后,车辆灯光是否会对栖地带来干扰,特生中心也以蜘蛛类作为调
查监测对象,发现蜘蛛在高、中、低三个灯光影响样区内,数量跟物种数皆呈稳定上
升趋势。
另一项外界常关心的路杀问题,虽然在通车后头三年,分别发生了3起、19起及41起
的路杀事件,不过张简琳玟说,若与西部高速公路1年3个月内,就记录到的2万多起
路杀事件相比,苏花改目前路杀现象并不算严重。
苏花改之所以能降低对栖地的破坏与冲击,张简琳玟解释,是因为道路规划高达85%
为隧道跟桥梁(63%隧道、22%桥梁),对栖地切割及破坏影响较小,完工后也能尽量
恢复到原栖地样貌。此外,工程期间也十分注重生态友善措施,会依据不同生物特性
,在道路工程的适当位置,设置道路防护网、鸟网围篱、动物爬坡道及生态廊道等。
“苏花改虽然很便利,但却感觉不出当地有被开发过。”特生中心研究员兼主任秘书
郑锡奇认为,未来政府重大工程涉及栖地开发时,也应参考类似做法,规划短、中、
长期的监测及研究计画,才能真正观察当地开发前后的生态变化趋势,在政府工程与
生态保育间取得双赢。
https://imgur.com/wrLiTu8.jpg
环颈雉为台湾特有亚种及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虽然在历年调查过程发现族群数
量的确受施工影响,但随着逐渐完工、干扰减少后,活动频度又渐渐恢复。
本文转载自“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
境教育与环保资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
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
、海洋、土地发声。
~~转录心得~~
在国家地理网站碰巧看到一篇由苏花改切入环境议题的文章。可以看见若以生态圈系
而言,道路的开发所造成的影响在种种预防和改善措施之下,冲击并没有想像中的大
,而桥梁和隧道等立体化封闭式道路也让完工后的影响范围限缩在落墩处和隧道口,
不会如传统路堤、路堑一样容易造成大范围的栖地切割。
除了新建道路的影响外,也需要考量的是若真如某些团体所言,以现有的平面开放式
路廊加强改善,虽然工程地点是现有公路,但如此的工程量体以及平面道路的施作方
式,是否会反过来比起新建高规格道路造成更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