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好有人提到堤顶交流道,这交流道是目前唯一一个高架上的全方向交流道
其他交流道或多或少都缺了一些 比方说
下塔悠 : 这不用讲了 只有1/4(北出)
环北 : 这只有北出南入
五股 : 严格讲起来只有北入,南出其实不算...算进去也只有1/2
这个交流道完全就是五股转接道的扩充,不能算高架段的匝道
机场 : 只能往机场端方向
校前路 : 只有北入南出
其实这要分两方面来讲,俗称18标的汐五高架道路,其实当初是以拓宽分流名义来办
当时比较注重平分分配下台北的车流,所以才会有下塔悠这种奇行种匝道出现
这也相对证实了汐五一开始的设计其实比较偏重于拓宽分流而不是穿越性车流
另外一个可以侧面证实的点就是,主线过建国高架桥以后只剩下两线道
一路到过了内湖都没有地可以拓宽。
这种做法不是说不对,但是一到礼拜五下午整个南下高架就会塞爆
北上则是每天上班都在塞车地狱:因为设计上并不是给通过车流的
这也是汐五设计上的缺憾(或者说目的本来就不在于穿越性)
但是五杨则不同,一开始设计就是为了穿越性车流而设计的
除了特别重要的机场匝道以外,一开始的设计是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性的匝道
就算是国二另外半边?没有。台66?没有。设计上就是只给穿越的车流走
后来地方民意说,哎呀,五杨根本不通到杨梅,怎么可以这样(这什么烂理由)
看在的确高架路上有救援需求,要是车子炸在高架杨梅端前面得要从湖口派车救援
看在这份上才弄出了一个校前路匝道,再加上所谓的地方民意才给一般车辆通行
好了,现在有一个校前路的前例,大家吵著中丰在中坜转接道上也要一个了
到底有什么理由放著内坜跟中坜不走硬要插一个高架路廊上的交流道?
你要北上高架不能从中坜上来吗?中坜交流道有天天塞车吗?
我每次去costco加油都是走中坜交流道上下,这有真的不敷使用到得再搞一个?
南下要走高架难道内坜交流道很远吗?
中坜转接道内侧是车流交会变换车道 外侧现在再来个一上一下
通过性车流都不用跑了,跟着一起塞车就塞饱啦
那五杨设计通过性车流的初衷在哪里?更不用讲这三个交流道还那么近(中坜中丰内坜)
另外刚好有人提到堤顶就顺便提一下堤顶
这个交流道的确是很特别的一个交流道,他在设置的时候是陈水扁北市长时代
当时内湖的规划并非像现在的软件园区,而是轻工业园区
而且我相当怀疑其实他就是设计成竹科的卫星工厂。
: 推 Testarosa: 汐五高架不也是有环河北、堤顶匝道吗 中丰北不是不能 03/20 23:09
: → Testarosa: 做,只是要做就接高架就好 03/20 23:09
: 推 shun01: 汐五兴建时有预料到内科的发展吗? 03/22 16:02
: → Killercat: 严格讲起来堤顶就是为了内科<=>竹科建的 03/22 18:14
: → Killercat: 证据就是这张图 : https://goo.gl/maps/1u3TTLZ2Zbp 03/22 18:15
: → Killercat: 但是后来发现这旅次根本不是主流 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3/22 18:15
: → Killercat: 当年内湖是规划成轻工业区而非软件园区。但是即使如此 03/22 18:17
: → Killercat: 为什么会被设计成竹科的卫星工厂也是个奇怪的点 03/22 18:17
但是其实这张图是很奇怪的。汐五其实打从第一天通车就禁行大货车
所以即使是定位成竹科的卫星工厂,也没办法走大货车啊...
难道他们一开始就打算走3.5吨来运东西吗 XD
不过的确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后来是软件还是轻工业
一开始的确就是把内湖当作重点区域来发展,所以分流也特地多分了一块给内湖
只是后来内科变成软件园区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软件园区是件很诡异的事情。工业聚落很正常,
原物料上下游在同一个园区可以降低很大的运输成本
可是软件聚再一起要干嘛,方便工程师跳槽以后找老同事吃饭吗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