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张爱玲不续红楼梦,虽说可能是对经典的敬意
最重要的应该是即便有心,但已无笔力了吧....
要知道张爱玲是在人生后半段去了美国以后
在美国大学任教时才写了红楼梦魇,
当作自己在该大学当“学者”所必须完成的研究成果,上交上去的
而张爱玲不是那种可以凭空幻想的空想型作家
而是必须倚赖自己或是眼见/听见别人的生活经验
根据现实的资料再加以加工创造的作家(这一点跟曹雪芹一样)
应该说大部分作家都是这种,毕竟有人说创作是自我的一种投射嘛
因此张爱玲到了美国以后,丧失了他一直以来可以让他随地取材,熟悉的那个环境
就好像一株离了土壤只靠水耕的大树,因此不仅作品产量大减
仅有的少数作品品质也不如以前
创作少了,又有任教大学对“研究”的要求,张爱玲才开始去一而再、再而三的详红楼梦
可是他的文笔跟写做习惯实在不适合写论文或是论述性质的文章……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XD
因此在那种水耕状态下张爱玲根本不可能写好续书阿……
如果当初张爱玲有在汪伪时期好好住在南京总统府
我想应该比较有可能写出红楼梦续书来XD
=====
然后我一直觉得袭人离开宝玉的情景跟影响,可以参考袭人回娘家那一段
袭人离家=>卖身钱让原本的家庭有翻身的资本=>原本的家翻身后留在新家不愿意回去
袭人在贾家破落以后离开宝玉嫁给蒋玉涵应也是如此的逻辑
就像晴雯的命运是源于自身高傲的性格与低下地位所造成
袭人的命运就是袭人可以为了追求更好得生活+对原本家庭有实际利益下跳槽转队
我相信袭人被卖到贾府来,一半非自愿却也一半是自愿的
与其死守残破的花家,不如卖到贾府闯一闯,留个卖身钱给原家庭也是仁至义尽
因此贾府破落后袭人可以“狠心”离开宝玉也是性格使然
简单说就是袭人不是那种可以共患难的伴侣,不过她也不会背后捅你一刀
反正你“宝玉”养不起我,不如我跳槽嫁人人,你到时拿我的转队费(聘金)养活自己
对大家都好
然后我想贾家破败后,袭人要走,宝玉也不好留吧
当初宝玉拿出来留袭人的三大理由
宝玉不让她走-把人留下陪自己享福是宝玉会做的,但把人留下陪自己破落不像宝玉作风
太太不让她走-我想那时节王夫人自顾不暇了吧
老太太不让她走-那时节贾母应该已经过世了
(什么卖倒的死契就别提了,用契约压人不是宝玉,用人情留人才是宝玉)
就像脂评写,黛玉死的时候宝玉应该已经无法用理智为文长篇大论祭黛玉
甚至连祭祀的行为能力可能都没有了
但又不得不祭,因此以祭金钏、祭晴雯代替祭黛玉
袭人真走的时候,宝玉大概因为内在外在环境逼的无话可留,但内心还是想留的
因此曹公就把那些想留人的话就写在第十九回
再说或许宝玉与宝钗结婚后出家,依宝钗的性格也不会很多话的留人
宝钗就算要留也是像第二十一回那样,与黛玉一搭一唱把“偶悟禅机”的宝玉哄回来
但宝玉真要出家时,黛玉已经不在。
宝钗无论是成全宝玉也好,或是一人孤掌难鸣也好,也只能选择默许吧
===
总之我自己看红楼梦的心得
从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所点戏文预示红楼梦全局开始。
到第二十一回宝玉偶悟、二十二回宝玉又悟为止,是我心目中最能映射到结局的几回。
例如:
十八回元春预示全局
十九回写袭人出嫁(那时宝钗跟宝玉感情不够熟,写袭人也是写宝钗)
十九回写黛玉病了,宝玉说耗子精的故事想让黛玉好起来
把最后重要人物的生离死别都写了,整本书宝玉担心黛玉的病情其他处没记错的话
都是用几笔无可奈何,强颜欢笑的语法带过
只有这里宝玉有明确的行动在一旁照顾黛玉
二十回写赵姨娘贾环争权
二十回也写凤姐输钱
二十回宝玉帮麝月篦发
二十回湘云登场但一下又走了,钗黛湘玉书中第一次团聚,但明显湘云比较早离开圈圈
对照最后凤姐过不了钱关,贾家自相残杀破败,麝月最后留下
反而二十回的黛玉吃醋我觉得跟结局比较无关
第二十一回宝玉偶悟与第二十二回宝玉又悟
预示最后大结局宝玉出家
※ 引述《bbbtri (cycling)》之铭言:
: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开头不是很好读 她遭朋友抱怨后也承认了
: 但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一般读者肯耐著性子看 最慢在二详还是可以渐入佳境
: 而且太值得了!
: 原本我觉得对红楼梦的小说结构掌握的最好的是俞平伯
: 其他人像是蒋勋, 欧丽娟等学者, 或刘心武、西岭雪
: 都比较钻研人物性格(我觉得啦)
: 张爱玲基本上是本着俞和胡适的研究, 尤其是前者, 去作更深入的版本考
: 她的考证并不是像胡适那样的历史学家式
: (即对索隐派有很多不满的声音 却还是苦苦对作者的家底追根究底)
: 而是像俞平伯那样, 比较就小说家的艺术逻辑来探讨
: 说到小说艺术, 民国以来最强的小说家, 第一名不是鲁迅就是张爱玲
: 可惜鲁迅对红楼梦没有很多分析 只点出宝玉和贾政那场雪景美则美矣
: 穿大红猩猩毡别父为免也太奇怪
: 而张爱玲, 感谢她愿意"详"红楼梦那么多次!
: 完全就是以小说家"同行"的身份 对"面目全非"的红楼梦进行彻底的还原手续
: (红楼梦因为作者写了十年的关系 从初稿到百回增删过许许多多
: 然后还有最后我们熟知的百二十回程(高)本
: 要说百二十回是完整版?还是"面目全非"版?
: 而作者自己增删的诸多抄本又怎么说呢?
: 是初稿的构想才是"原版" 还是被脂砚斋畸笏叟等影响的"改"版才是"原版"?
: 而如果脂批其实并没太影响作者的创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