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因为一开始做这方面的比较,是要比较相对于其他轨道运输系统,为何中捷绿线在疫情后的运量恢复更为疲弱这点
所以是以4月作为无疫情干扰的比较基准,中捷的部分就只以收费的那5又三分之二天来计算这样
(实际上4月底已经有一点本土疫情了,然后其实在还没有本土疫情时,运量就有受到一点影响了,尤其是特别仰赖国际机场出入境客流的路线...
问题是为了把中捷绿线纳入比较,所以没办法把比较基准提前到2019年12月...)
然后考虑到整体的使用率,所以不单纯以旅次人数作为计算标准,而是把旅次平均运距加入计算,形成以输送密度为计算基准的比较方式
(所以也就没办法细化到天来跟防疫管制的实际调整日期做分析这样,而且也不是每个业者都会公布到日这么细的资料)
先直接从相对于4月的输送密度比例来看恢复程度这样
https://i.imgur.com/NiUp4sZ.png
可以发现,确实相较于其他轨道运输系统,中捷绿线受打击的程度和恢复状况几乎是最糟的
(而绿线本身的问题,应该可以另外开一篇了...)
也就只有淡海轻轨在12月的时候恢复状况不如中捷绿线而已
(不过淡海轻轨在去年10-12月的状况蛮诡异的就是了,难道是差在渔人码头有没有办活动的关系?
毕竟去年10月渔人码头有河海音乐祭的周末烟火秀,12月也有一些配合光映淡水的相关活动,而11月的活动则比较少)
而且纯论客运,台高铁和北捷则是恢复到和疫情爆发前相差无几的程度了,尤其是后两者
(其实也就只有台铁有货运的部分,而且从上表可以看到台铁货运基本上反而是不太受疫情影响的)
至于桃园机捷跟跟高捷的部分甚至在疫情后的恢复期走出了青出于蓝的走势
前者不难理解,毕竟沿线的林口(虽然机捷在这边只有打擦边球而已),A7和青埔都是人口大量增加的区域
交通需求的增加和疫情下...许多人担心被感染改用私人运具,所导致的车流量爆增
(9月初曾经碰过早上九点多塞在林口交流道南下出口的状况...)
会把一些无法忍受塞车或旅次从快速公共汽车甚至是私有运具赶到轨道运输
但高捷在12月的输送密度爆增就很微妙了
虽然说12月中下旬有轻轨鼓山段通车跟跨年晚会的利多提振运量
但轻轨全线从12/6-今年1/2都免费,那免费期间的运量照理来说是算不了的吧!
怎么会灌到交通部的运量数据呢?
至于从6月份输送密度跟4月份输送密度的比较来看,确实中捷绿线是最惨的没错,跟高铁一样都是最后只剩不到10%
相较之下北捷,桃园机捷跟高捷红线就都好得多,至少在疫情最严重时,输送密度还能维持在2成以上
可见疫情确实影响最大的还是在通勤以外的非刚性需求旅次,而观光展演旅次,长程旅次及其转乘旅次又通常不是刚性需求
所以高铁(长程旅次为主),中捷(长程旅次的转乘),高雄轻轨及高捷橘线(观光展演旅次),台铁客运(部分为长程旅次)自然也多少会被冲击的比较严重
(但是要从高铁台中站的运量回推中捷绿线运量的恢复问题又对不太上,因为实际上疫情过后高铁的旅次亮恢复的很快
整体到了12月甚至赢过有清明假期加持的4月,只有苗彰云嘉这些运量较低的车站,以及台北车站的高铁运量还没超越疫情爆发前的4月
详细数据如图:https://i.imgur.com/DFZxFfd.png)
再来看实际的输送密度
https://i.imgur.com/Fs8M1cr.png
其实我们会发现中捷绿线刚开始收费的时候,输送密度是高于高捷橘线的
(虽然说运量的部分并没有超过,所以更多的原因高铁台中站进城的距离较长,导致输送密度被旅次平均运距拉长的状况)
直到后来才因为疫情冲击而使得高捷橘线能完胜中捷绿线
同时说到旅次平均运距,不难发现偏向于中长程或是为较长程旅次提供转乘接驳的轨道运输系统,旅次平均运距都因为疫情而下降
但自主性较强的运输系统,像是北捷或高捷则反过来可能会在疫情期间出现旅次平均运距上升的状况
这可能是因为短程旅次较容易转移至机车,而中长距离的刚性旅次需求却因汽车的成本较高或高快速道路网之不足,反而较难转移
详细的疫情后每月平均旅次运距及各轨道运输系统的长度基准如下图
https://i.imgur.com/O5LUoiE.png
不过真要谈输送密度的话,更惊人的是高雄轻轨的输送密度到了12月甚至还高于高捷橘线
如果这个现象,随着轻轨延伸大顺路和美术馆而再度出现的话
那么恐怕就意味着整个捷运建设体系的可行性评估和运量评估有显著的问题了
否则照理来说,不该发生如此的运量运具错配问题才对
最后附上疫情后的每月总延人(吨)公里
https://i.imgur.com/ueH7NxD.png
以及疫情期间的每月日均运量
https://i.imgur.com/A88K5e9.png
最后,没给1月的数据,是因为这个基本上要等到2月底才会有交通部的资料
再来高雄轻轨通到美术馆的部分,会导致高雄轻轨乃至于高捷这部分整个的长度基准有所变化,这个情况下再做比较我就不确定是不是还适合了?
而且1月本土疫情再起(虽然目前看起来再恶化的机率没那么大),算不算从疫情中恢复的状况也有争议...
(不过既有本土疫情也有过年返乡潮的情况蛮奇妙的,也可能会是另一类的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