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台湾选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6-06-21 05:42:16
http://whogovernstw.org/2016/06/20/chenluhuei1/
台湾选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义彦/政治大学政治系荣誉教授
◎陈陆辉/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暨政治系合聘教授
本研究将检视台湾选举研究的蓬勃发展的原因、选举相关研究的历程分期、相关研究
的主题以及重要的讨论焦点,对于台湾选举研究作一个综合性的描述与评估,并对于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适当的建议。
(注:这一篇文章初稿曾在2009年政治大学与厦门大学共同举办的“两岸民意调查学
术研讨会”中发表,部分内容大约到2009年为止,后续并没有持续更新。此外,文章
中出现的国科会,现在已经改名叫做科技部。)
壹、蓬勃发展的选举研究
台湾政治学界过去二十年的重要研究主题,当首推选举研究。由于选举研究结合台湾
的民主化与修宪的过程,中央民意代表的全面改选与台湾省长及北高两市行政首长甚
至总统直接民选的历程,以及运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蒐集资料,使得台湾选举研究成
为显学。(吴玉山,2000:24)
整体而言,过去台湾选举研究会有这样一个蓬勃的发展,其关键因素可以分述如下。
首先,是早期政治学界重要学者的积极投入。自1960年代以来,邹文海、蔡启清、雷
飞龙、胡佛以及袁颂西等人,他们意识到选举这个问题在台湾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
性,开始投入大量精力,从事选举研究。持平而论,台湾整个政治民主化与社会开放
,其中重要的关键就是选举,如果没有选举,也不会有政党的消长、中央与地方执政
权的政党轮替。所以这些学者开始并积极推动选举研究,才有今天的成果。
其次,是国科会在研究经费上的大量挹注。在政治学的领域中,从事调查研究需要大
量的研究经费。而台湾选举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国科会长期大力的经费支援,实功不
可没。在1983年国科会开始推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其中有一个主题是有关
政治的,当时政治方面的负责人是袁颂西,参与的有胡佛、曹俊汉、陈德禹及陈义彦
。从1985年以后,国科会长期性的支助政治学界,包括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从事选
举调查研究,使得相关研究者有经费来推动相关研究。国科会并且在1991年主动推动
台湾民主化的五年期的研究案,这个大型的研究案由朱坚章总主持,黄德福负责联络
协调。该研究分从制度面、行为面与跨国比较三个层面来探讨台湾的政治民主化。在
制度面的诸计画由曹俊汉负责规划与推动、行为面由陈义彦规划,而跨国比较面,则
由林碧炤规划。这三个层面下又各有十个至十三个不等的子计画,分别由各校不同的
教授负责规划、申请与执行。参与的教授共有三十多人,跨学校与跨学科。这也奠定
了我们1990年代选举调查研究更稳固的一个很重要的整合型研究计画案。
除了研究人员的投入以及研究经费的挹注之外,选举研究的快速发展与两个研究团队
的成立也密切相关。他们分别是在1983年左右,由台大胡佛、朱云汉与陈明通成立的
“政治体系与变迁研究室”,以及政大选举研究中心。政大选举研究中心是由雷飞龙
创办,陈义彦担任首任主任。这个研究室与中心的设立,就使得台湾选举行为的调查
研究有了两块基地,这两块基地能够有计画的邀请各校的同好一起来做研究,所以影
响所及,其他学校也纷纷成立民意与选举相关的研究中心,譬如说中山大学、中正大
学、东海大学、成功大学、世新大学与佛光大学,甚至连师大、辅仁大学也都成立。
虽然有些大学没有政治系,但是他们成立以后也都在进行有关选举的研究。此外,政
大选举研究中心自1994年起出版以选举研究相关主题以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选
举研究”期刊,使得从事选举研究的学者专家有一个园地可以发表以及分享研究成果

另外一个促使台湾选举研究蓬勃发展的原因,就是自1990年代以后,除了1999以及
2003年以外,其余每一年都有选举。上至总统下至村里长,都由人民直接选出。尤其
总统自1996年以来改为直接由人民选出后,台湾的政治民主化有高度的进展。选举问
题变成社会与媒体高度关切的热门话题,更提供研究者绝佳的机会,发展以及验证其
理论。
就研究的工具而言,电话民意调查的蓬勃发展,也使选举研究更具效率。国内目前就
有好几种民意调查的中心或单位,从事选举方面的研究。第一种是学术界的,除了上
述的多所学校外,中央研究院也成立了调查研究工作室,进行各项主题的调查研究。
第二种是大众传播媒体,包括报纸、电视,他们在平时以及选举期间所进行的各项民
调,提供社会大众对于选举议题以及相关选情的重要资讯。第三种就是市场民意调查
公司,他们一到选举也都是从事政治选举的调查。第四种就是各政党,像民进党、国
民党都有自己的民调中心。第五种是政府,像台北市政府研考会与行政院研考会,也
都相继成立民调中心。第六种就是政治人物私人的,有些像要选市长的政治人物,还
有立法委员、市议员,也有私人的民调中心。除了选举之外,所有重要的公共议题,
也成为民意调查的重点,包括政府的施政满意度、总统的形象或县市长个人的形象及
公共政策等等。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党的提名候选人也都是以民调作为一个重
要的决定因素,这个影响很大,因为政党提名时采用民调所显示的支持率来做为提名
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肯定了民调的功用,所以更助长了选举调查研究之发展。
因此,重要研究者的投入、国科会相关研究资源的提供以及相关选举研究机构的成立
,伴随着几乎每年都有选举的各种因素,使台湾的选举研究得以蓬勃发展。当然,民
主国家的政权合法性来源是透过定期、公开且公平的选举而产生的,政治人物以及政
治学者自然关切民众的投票行为以及决定胜选的因素。也使得台湾选举研究在民主化
的浪潮之下,快速发展。以下,我们将简述台湾选举研究的历程分期,并说明各阶段
重要的参与研究学者以及使用的统计方法。
贰、选举研究的历程及参与者
选举研究攸关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权合法性,因此,一向是民主国家政治学门中,民众
政治行为研究最重要的课题。而随着过去十几年来的民主开放,使得政治行为的研究
成为我国政治学的发展中最值得叙述的主题。当然,这个发展,也受美国政治学行为
主义发展的影响,使得我国政治学者企图采用科学方法从事政治行为的调查研究,以
期建立或验证经验性的政治理论。
就台湾选举研究这一主题的阶段发展,我们可以依照时间的先后,分成以下四期加以
叙述。
一、萌芽时期(1964~1975)
这个时期主要有邹文海(1964)作了一次台湾地方选举的研究,为我国政治行为调查
研究之开端;其后,蔡启清(1969)作了一个“台北市选民投票行为的研究”;袁颂
西(1971)于1970年作有关小学生与国中生政治社会化之研究;魏镛则于1972年作有
关政治文化之研究,而华力进(1973)与江炳伦(1973)分别针对政治参与以及政治
文化进行研究。胡佛与陈义彦在1975年也针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及政治社会化进行研
究。
除了台湾的学者之外,这一时期有二位美国学者到我国做政治社会化的经验性研究,
一位是Richard W. Wilson于1969年作我国小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并在其后出书。(
Wilson 1970)另一位是G. A. McBeath于1975年作我国中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全国性调
查研究。
另在这一时期,易君博于1963年在政治大学开设国内首度“政治学方法论”课程;
1970年代台湾大学的吕亚力亦著书“政治学方法论”,鼓吹科学的政治研究,贡献不
可没。上述几位学者都是我国政治行为经验性调查研究的先驱。
由于行为研究在我国政治学界刚刚萌芽,所以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方法,如抽样方法
采非随机(non-random)抽样方式,统计分析方法也只采次数分配、卡方(
Chi-square)检定,都仅是粗浅的分析,且也不尽正确,所以严格说起来,谈不上是
高度科学化的研究。但总算为我国政治行为的经验性研究跨出第一步。
二、关键时期(1976~1988)
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处在国内外社会冲击最大的时期,有中坜事件(1977年)、中美
断交(1978年),美丽岛事件(1979年)、民进党成立(1986年)、开放大陆探亲、
解除戒严(1987年)、开放报禁(1988年)、蒋经国过世(1988年)。国民党政府先
是受到党外组织的挑战,接着要接受民进党强有力的竞争。台湾的政治发展由国民党
一党独大的局面,逐渐走向竞争性的政党政治。由于这一时期台湾政治社会有相当程
度的变动,国民党政府的威权统治也逐渐松动,因此政治学者对本土的实际政治问题
与现象,逐渐强化关注力。
这一时期政治学的发展也处在一转型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选举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下列三个方向:
1、政治态度及政治参与的研究:包括
(1)胡佛、朱志宏、陈德禹于1978年执行的“政治参与的研究~内湖地区的个案分析
”。
(2)林嘉诚在1980年进行的“台北地区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研究。
(3)袁颂西、李锡锟、郭秋永在1983年进行的“台湾地区政治参与之研究”。
(4)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杨国枢、文崇一于1983年总策划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
,其中政治学门由袁颂西主持,参与者有胡佛、曹俊汉、陈德禹、陈义彦共五人,主
要探讨台湾民众的政治价值、态度与参与。
2、政治社会化研究,有陈文俊于1982年执行的“台湾地区中学生的政治态度及其形
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3、选民投票行为之研究。在1983年左右,胡佛在台大政治系设立“政治体系与变迁
研究室”,雷飞龙在政大创办选举研究中心,开始结合各校同好从事台湾地区投票行
为之科学性研究。
这一段时期新投入政治行为研究的学者有:雷飞龙、曹俊汉、陈德禹、彭怀恩、林嘉
诚、陈文俊、彭坚汶、张茂桂、王甫昌、洪永泰、谢复生、徐火炎、朱云汉、黄秀端
、黄德福、刘义周、何思因、吴钊燮、游盈隆、陈明通、廖达琪等等教授。此外孙得
雄(1978)也加入此一时期的研究行列。
这一时期调查研究方法比前一期有很大的进步,如抽样都能采用随机抽样法(random
sampling),统计分析方法也采较高深的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回归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三、发展时期(1989~2000)
这一时期台湾的政治环境有相当的改变,最主要是两蒋(蒋中正、蒋经国)时代结束
,李登辉主政,戒严已解除、国民大会、立法院这些老代表还有老委员都退职了,威
权时代也慢慢转到民主的时代;台独议题于1989年的选举中成为公开讨论的政见,之
后统独问题成为中央层次选举的主要论题;有线电视纷纷设立,言论有高度自由,社
会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社会呈现多元化;政治上呈现多党竞争及消长的局面,尤其国
民党的势力逐渐削弱,终在二十世纪末结束在台湾53年的统治,而形成我国史上中央
政权首度的政党轮替。影响所及,政治学者对于政治民主化、政体转型、政党政治(
包括政党解组、重组)、两岸关系…等等问题,投予高度的关注。
这一期投入政治行为研究的学者为数众多,如黄纪、王业立、吴乃德、梁世武、陈俊
明、盛杏湲、游清鑫、郭正亮、何金铭、傅恒德、林继文、黄伟峰、盛治仁、林佳龙
、黄东益、郑夙芬、许祯元等等教授,成果丰硕。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下列两项研究,成果颇为可观:
1、政治民主化与政治文化的研究(1990~1995)
(1)如本文上一段所述,在1991年国科会主动推动台湾民主化的五年期研究案,这
个大型的研究案由朱坚章总主持,黄德福负责联络协调。这个大型研究计画,网罗中
央研究院、台大、政大、师大、中山、文大、淡大、东吴、东海等九个大学或研究机
构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新闻学、广告学、国际关系、统计学等学科的学者作
科际的研究。这是奠定了一九九0年代政治行为研究更加稳固的一个很重要的整合型
研究计画案。
(2)同一时间,胡佛、朱云汉、徐火炎、陈明通、史天健、关信基、刘兆佳、汤维
强、Andrew Nathan等教授共同主持“中国文化地区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中国大
陆、台湾、香港三地比较”跨地区研究,规模亦相当庞大。
2、派系政治的研究
这一方面主要研究,包括地方派系、政党内部派系的活动,也探讨派系与派系之间,
派系与国家机关间的互动,以及派系的兴衰及其与政治变迁的关系。重要的研究学者
有赵永茂、陈明通、高永光、黄德福、蔡明惠。
在这一时期另有一件大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台湾政治学会于1993年成立,至二十一世
纪初,历任会长为吴乃德、游盈隆、黄默、陈明通、黄秀端、刘义周、黄纪,几乎都
是国内研究政治行为的健将,对政治行为的研究更有推波助澜之效。此一学会除定期
举办学术研讨会及出版“台湾政治学刊”外,更设立“硕士论文奖”与“研究方法论
文奖”,积极鼓励年轻优秀学术人才。
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及统计分析法又比上二期更深入与多元化。在资料蒐集方法上,
除面访外,电话访问方式被普遍使用,尤其是选举预测、政党的提名决定及选举策略
的拟订等等问题的研究上,电话访问更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次,本时期量化与质化
二类方法兼采并用,投票行为与政治文化以采量化调查方法为主,但派系研究则采用
质化的深度访谈为主。有些研究案则同时采用。本时期大规模调查研究的抽样设计几
乎都出自洪永泰的构思,高度讲究科学性。
四、国际接轨期
到了二十一世纪,我国政治学行为研究进入了国际接轨期,也就是说与国际学术机构
合作,使用共同的核心问题,进行跨国的比较调查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主要有
二个大规模研究:
一个是由黄纪主持的“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研究”(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urvey, TEDS),这个研究案由国科会赞助,并由国科会设在中
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推动,政大选举研究中心、中正大学民意调查研究中心
及中山大学民意调查中心负责执行。负责规划此研究案的学者有:黄纪(计画总主持
人)、胡佛、朱云汉、刘义周、徐火炎、陈文俊、黄秀端、吴玉山及陈义彦共九人,
并由游清鑫、吴重礼、张佑宗三位负责调查执行工作。此研究案与国际上由四十五个
国家所组成的“选举体系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
CSES)有合作关系。我国TEDS的问卷题目,绝大部分与CSES是完全一样的,所以TEDS
的研究题目,国内学界可用来做跨国的比较研究分析,且这项研究资料是公开的。
另一个是由胡佛、朱云汉主持的“东亚民主化与价值变迁:比较调查研究”。这是由
教育部与国科会资助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的计画,其他主要的参与者有陈德禹、
徐火炎、洪永泰、林继文、张佑宗、胡克威、徐斯俭。这个研究涵盖日本、台湾、南
韩、菲律宾、泰国、蒙古、印尼、香港及中国大陆等九个政治体系,并加入由五十五
个国家所组成的“全球民主化动态调查”(简称Global Barometer)的策略联盟。
这一时期新加入研究行列的学者:有徐永明、陈陆辉、王鼎铭、刘从苇、陈仁海、钮
则勋、蔡佳泓以及庄文忠等几位学者,他们将是以后政治行为研究的主力学者。这一
时期的统计分析方法比前期又更深入,由于台湾选举中的参选人或是重要政党常常不
只两位,因此,类别资料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也大量引用。目前主要采取多项胜算对
数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以及顺序胜算对数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
)等方法。此外,跨层次分析(Ecological Inference)相关的统计方法也开始在选
举研究中运用。
因此,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跨校的合作以及与国际接轨,是台湾目前选举研究
的重要发展趋势。就选举研究这个领域而言,由于多数学者皆自美国取得相关的研究
训练,因此,台湾的研究主题,也深受美国所影响。
参、未来台湾选举研究的努力方向
从上述的整理可以发现:台湾的选举研究的成果相当多样而丰硕。检视过去的研究成
果,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向颇值得我们政治学界加以拓展。首先,是传播与选举之间
的关系或传播对选举影响的研究。就此领域而言,过去我们的研究较为不足,不过,
大众传播媒体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提供资讯的角色,却益形重要。如何结合大众传播
理论与选举研究,是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此外,国外目前的选举研究中,认知心理学
与选举研究的结合日益密切(Niemi and Weisberg 2003)。台湾相关的研究却并不
多见,这一方面的结合,也是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
而有关选举策略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也并不多见。相关的研究发展自1990年代才开始
,主要的研究也以博士班或硕士班的学位论文为主,这个次领域也是值得发展的。
从本文上述的描述可知,我们已经累积了相当多的调查研究资料,因此,相关政治态
度的持续与变迁,也是一个可以继续发挥的研究重点。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累积到
现在的研究资料已相当可观,由于调查研究经验的纯熟使得资料品质较佳,所以,未
来的研究或分析资料都须从跨时的方向去着手,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才能了解到
民众政治态度持续与变迁的动力。
台湾选举研究虽然开始甚早,累积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不过基层选举的研究却未
被重视。由于研究资源有限,因此,过去研究重视中央层级,有其原因。不过,基层
的选举跟全国性的选举有其本质上的差异,而传统的社会关系恐怕是投票抉择关键性
的影响因素。如何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找出适当的解释理论,其实是相当具有挑战性
。特别是中国大陆也开始基层选举之后,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峡两岸基层选举
与基层治理的解释模型,是比较政治以及台湾选举政治研究的学者,所应该努力的方
向。
延伸阅读:
游盈隆 1984 “投票行为研究的缘起与发展”,东吴大学政治社会学报,第8期,页
195-229。
陈义彦 1986 “我国投票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与言,23卷6期,页557-585。
陈义彦 2003 “台湾选举行为调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TEDS2001学术研讨会圆桌论坛
讲词”,选举研究,10卷1期,页1-6。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