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翁启惠回不回来 百分之一的产业要不要做

楼主: Tomwalker (黃小羊)   2016-04-08 11:16:09
【转录来源】
东网 弋论专栏
【文章标题】
翁启惠回不回来 百分之一的产业要不要做
【完整内文】
浩鼎案发展到翁启惠闪辞,未获准后滞美不归,在国内如今演变成蓝绿大战
,蓝营拼命想藉著打击翁启惠来牵连蔡英文,绿营则反射式的只要国民党打
杀,就挺身保护,双方论战又成剑拔弩张之势。
但是这出政治大戏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因为翁启惠是扁马两朝任命的中研院
院长,就算没辞职任期也已满,蔡英文上台后无论如何不可能续任,真是八
竿子扯不上关系,蓝媒也只能借由蔡英文支持生技发展为借口要她“负责”
出来“说明”,但整个案子前因后果通通发生于未上任前,是要负什么责;
另一方面,浩鼎背后的最大投资者尹衍梁,过去则和国民党关系相当密切,
意识形态上也与国民党中心思想相近,怀抱大中华情怀,主办“唐奖”希望
发扬中华文化,可说是硕果仅存最认同国民党中心思想的人之一,国民党却
不顾理念相通与往日情面,只为一点点稀薄的政治斗争可能性,就把他也打
成砲灰,尹衍梁恐怕惊讶得连下巴都掉下来了。
尹衍梁也是过去亲国民党企业中,少数相当注重形象经营者,除了以30亿元
设立唐奖以外,旗下“润泰双子星”发现为海砂屋,投入15亿元为住户免费
重建,虽然该案重建后因海砂屋重建奖励,新增容积率而有额外利润,因此
最后亏损实质上只有1~2亿元,并非全数投入的15亿,但也可见杠杆操作公共
形象的巧妙用心;而尹衍梁更大手笔安排润泰集团的预铸工法登上探索频道
专题节目,如此重视形象塑造的企业家,却被昔日盟友疯狂追杀,大概从此
就要转投绿营。有人打趣说,蔡英文若要消灭国民党,最快的办法就是跑去
每个产业力挺一下,蓝营就到每个产业去把尹衍梁们都得罪光光,那就真的
是断根了。
蔡英文或许觉得是无端受到牵连,但是这个事件发生在上任前,未尝是塞翁
失马,可以藉著这个机会重新思考对生技制药的产业政策,台湾是否真的适
合由政府大力推动来发展这个产业?
制药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学名药与新药开发两个方向,过去台湾较主流的
是学名药领域,这个领域讲白了,就是比价格、拼成本,比规模产能,那么
台厂与国际大厂的规模相比如何呢?
全球第5大学名药厂为印度太阳制药,其72%市场在美国,太阳制药2014年购
并了也是知名印度学名药厂的兰伯西,年营收约240亿美元,总员工5.27万人
,总资产约230亿美元,在此就以它为国际学名药厂的代表;台湾学名药厂,
就以3大学名药厂之一的上柜公司东洋制药为代表,其年营收30亿台币,换算
约不到1亿美元,员工不到500人,总资产74亿新台币,换算约2.3亿美元。
也就是说,年营收规模不到两百分之一,员工数不到百分之一,总资产规模
也是百分之一。
那么新药开发呢?新药开发的特性是资本极为密集,2013年年底,德勤会计
师事务所与路透社调查统计,不计入摊提失败药物研发费用下,每颗新药研
发成本为13亿美元,2014年11月,杜夫中心估计,包含药物尚未发现前的所
有研发费用,初次人体试验的药物平均开发费用高达25.58亿美元。
2013年11月时,《富比世》访查98家药厂后发表分析报告,其中,只有一颗
新药上市的药厂,其研发费用中位数为3.5亿美元,不过这个数字有个逻辑上
的低估,因为众多开发失败的一药公司烧钱烧到倒闭,其损失并不会列在成
功幸运新创公司的损益表上头,所以一药公司的研发费用是低估了风险的数
字。
每年持续推出多颗新药的大药厂,其新药研发费用分摊了失败药物的风险成
本,可说较接近真实成本,《富比世》报告指出,10年内推出8到13颗新药的
大药厂,药物研发费用中位数为54.59亿美元,推出4到6颗新药的大药厂,研
发费用中位数为51.51亿美元,也就是说每颗新药研发费用超过50亿美元。以
娇生来说,每颗新药成本平均为52亿美元。
国际一流人才云集的娇生,开发一颗药要52亿美元,在此就以娇生为国际药
厂代表。那么台厂就以浩鼎为代表,浩鼎全数实收资本额也不过才17亿元新
台币,换算不过0.52亿美元,整家公司通通只有娇生开发一颗新药成本的百
分之一。
所以,不管是学名药领域,还是新药开发领域,我国的制药产业实在都是“
百分之一”产业。
就算研发完成,市场行销也是个问题,以中裕来说,找到的通路是加拿大小
通路商Theratechnologies,这家加拿大小公司每股盈余几乎是0,帐上现金
在2014年只剩不到70万加币,2015年募资才提高到1500万加币,市值仅1.13
亿加币,这样的公司是怎么帮中裕冲刺营收?但以中裕的条件也就只能找这
样的合作伙伴。
这个超巨大恐龙的游乐场,实在不是小蜥蜴能乱爬的地方,其他产业曾偶有
小虾米扳倒大鲸鱼的例子,如Netflix崛起最后害得百事达倒闭,智慧型自动
调温器新创小厂Nest兴起挑战过去的传统大厂汉威、艾默生,但是每个产业
的特性不同,制药产业几乎从未有过以小搏大,就算小药厂开发新药成功,
其策略也往往是试图与大药厂签订授权合作,或以嫁入大药厂为目标。
相对的,大药厂的策略,则是尽量让新创公司去承担所有开发风险,烧钱烧
到倒闭是你家的事,看到确定有希望的药物才来购并,借此把开发失败风险
全都转嫁给新创公司。如果我国拼命培植许多新创新药开发公司,一般来说
新药开发成功率从最初寻药流程起算平均仅有千分之一到二,就算我国生技
人才绝顶聪明,能达到百分之一的超标水准,100家中倒闭99家,最后1家幸
运成功嫁入豪门,而大药厂以3倍买入,总体来说台湾仍赔了97家,只是在帮
国际大药厂节省开发过程的风险成本。
台湾若有热心生技制药的民间投资人愿意承受风险,无怨无悔烧钱,拚死以
小博大,力抗百倍规模差距,只为圆一个台人制药梦想,那么我们当然予以
祝福与鼓励,但是政府是否要将产业政策导向这个方向?恐怕需多做整体思
考。譬如,以社会效应来说,生技制药产业是资本创造就业比例最低的产业
之一,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台湾相当缺乏,都需从国外挖角,也就是说创造
就业的效应更有限。
相对的,过去认为青年创业失败率极高,但近来有人力银行发表调查显示,
台湾青年有创业经历者之中,创业成功比例为55.6%,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新药
开发成功率,一旦创业成功,青年平均月收入从创业前的27059元提升至
41250元新台币,显然促进青年创业可有效改善当前年轻人低薪、失业的严重
社会问题,青年创业成功率又远比虚无缥缈的新药开发来得高,是否应列为
比生技制药产业更优先的施政目标?
蔡英文在选前提出五大产业中包括生技产业,是这次浩鼎案被引为政治素材
的原因,不过生医产业不只有制药,台湾结合过去专长的制造与IT领域,若
发展医材、医工,尚可一搏。医疗服务本身也有机会,但恐怕必须先解除健
保的枷锁,否则所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健保摧残下正全面毁灭中,更别说
想发展产业。小英或许觉得力挺生技产业却遭浩鼎案牵连是无妄之灾,但不
妨“正向思考”,引为重新审视、更加完善产业政策方向的好机会,那么对
未来执政,或许焉知非福。
【转录来源】
http://goo.gl/X0UUxw
【转录心得】
关于翁启惠个人的卖股票行为,我是不认为他有内线交易炒作股票。但他发言
时规避了他女儿有持股这件事的确不当。
这篇没有特别着墨于翁的卖股票,主要是透过国际上其他药厂开发新药的成本
和风险,来谈我国若要发展生技产业,是否要“赌”在开发新药上?
开发新药实在太像赌搏了。若真的赌到成功的新药,是可以赚不少,但开发时
程长,风险又高,我们真要把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放在这么高风险的产业上吗?
或者,利用台湾过去的精密机械、电子业基础,发展医疗设备耗材制造?记得
台湾做医疗用外科手套和口罩也都是全球前几名的,不过手套和口罩的利润不
高。若是做其他较高单价的,例如心导管支架、达文西手臂等等,应该是值得
发展的产业。
作者: lbowlbow (沉睡的小猫)   2016-04-08 11:44:00
……用鼓励青年创业来取代对生技产业的支持是什么巫术?因为小厂没有钱所以就该放弃?那我们早该投降中国了…结合已经擅长的部份发展当然好,但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有何错误?如果当初没有开拓机械领域,我们还有医工这选项吗改善青年创业成功率跟广设大学一样愚蠢,饼就这么大,吃的人多的情况下还会有如此显著的薪资成长吗?而且政府保证创业的话,还会辛苦想出突破点来站稳脚跟?另外回应心得部份:医疗耗材除非是研发出全新用途不然还不是拼谁成本低?现在3D打印技术愈来愈发达,这些低利润产品又可以撑多久?研发?研发基本上都是高资本的,除非你能发明出可口可乐同级的产品,但那叫奇蹟不叫研发。就算是大药厂也不会针对每种疾病与用药都投入研发成本的,就算是普通资本还是有机会至少这个领域比较新,还没有受到各种潜规则的污染……还有机会在定规则的时候就留下足够的发展公间而不是被健保或广电法之类的东西框到死…不就是制定一个规定明确严谨合理的规则,辅以经济性的补助跟支持,为何你会想到那些?另外台湾制造=廉价低品质那至少是盗版时期的事了现在是高良率低利润的没前途代工另外开发新药不代表从零开始好吗,现在不管开发什么东西我们都不是先驱了,入手点跟方式多的是可以评估分析的另外不管你开发什么药都要临床的,就算是老药新用吃不死人不代表有疗效,浩鼎就是疗效不达标才跌停的是比较没风险,但没有足够的效果的话也卖不出去啊其实…两者又没冲突,让厂商自己选择方向不就好了?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合理
作者: zzahoward (Cheshire Cat)   2016-04-08 16:13:00
楼上 一条pipeline随便烧每年都上亿美金 台湾有多少公司每年可以烧上亿美金在研发费用的?政府不资助 以台湾的研发新药基础根本没办法玩还有代工有高良率的话根本不会低利润 呵呵其实代工也是种品牌 只是是B2B的品牌 重点是产品内容Bosch也帮各大车厂代工一堆零件 利润可高了
作者: yudi1991   2016-04-08 17:14:00
看起来蛮有道理的
作者: kiss   2016-04-08 23:31:00
认同作者观点,医材产业多元,相对新药业来说,较适合小国。
作者: lbowlbow (沉睡的小猫)   2016-04-09 20:41:00
有高良率就不会低利润?(望向台积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