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名校的社会扭曲价值省思

楼主: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4-06-29 08:35:43
※ 引述《zhaomine801 (西打龙)》之铭言:
整篇失败
先说大学
我之前发在母校bbs的文章:
http://www.ptt.cc/bbs/NHU_Talk/M.1319113637.A.B36.html
http://www.ptt.cc/bbs/NHU_Talk/M.1392025493.A.B00.html
http://www.ptt.cc/bbs/NHU_Talk/M.1402599397.A.2B4.html
学弟妹的回应是什么?
http://www.ptt.cc/bbs/NHU_Talk/M.1402752472.A.CAE.html
看看回应,论点都没办法回应而只会以人身攻击的方式来作为捍卫自身仅存的虚荣心
这种学校还能念吗?
至于高中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3490969.A.051.html
像这种的,资源差距过大,管理也差距过大的
这不先解决,要怎么谈不要有明星学校呢?
: 这个议题我之前有零星推文发表意见,这里特地用一篇来完整表达及论证我的想法如下:
: 先把相关问题整理起来,可能比较容易观察问题所在:
: 1) 何谓名校
: 2) 何谓名校情节
: 3) 为何大家想进名校
: 4) 进入名校的机制=程序为何
: 5) 非名校出生=人生失败?
: 6) 未成年人有形式上以及实质上的自由意识吗?-代结论
: 1) 何谓名校:
: 单就高中这阶段来看,似乎就是我们在报章媒体上乃至于亲朋好友以及老师家长所谓的:
: “对名校大学的升学率高”的高中;但问题在于,此时又要在定义何谓大学“名校”,这
: 是一件很吊诡的事,因为当我说到大学“名校”,我想大家应该脑海中刹那间所想到的就
: 是乡民爱称的台大等学校吧?但仔细去想,台大=名校这之间的因果锁链为何?又发现一
: 个问题,那就是何谓大学“名校”的实质上定义。
: 若我们在指涉某所高中是“名校”,依据我上开的定义,其实可以利用过去历史资料,运
: 用“加法及乘除法”(这里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统计学等原理去处理)去得到比率上最
: 多进入台大等大学的学生数”。此时大家或许很容易地回想起来,每当大学放榜时总会有
: 报章媒体报导某某中学以及某某女中上台大等“名校”的比率;以及印象中非高中“名校
: ”的学生考上台大等大学“名校”,并且很爱强调“创校以来第n位”考上大学“名校”
: 。因此,我这里提出的“吊诡”是,我们这里是用上大学“名校”最多的高中,去回推
: 理何谓高中“名校”;但诡异的是,此时我又要如何定义“大学名校”?拿到五年500亿
: ?拿到教学评鉴优良补助金?体育赛事校队常胜军?有特殊的学系的学校?
: 我想要说的是,如何定义“大学名校”根本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是具有主观性的;但是因
: 位“某些因素”(详后述),导致我们的确可以定义何谓“大学名校”。
: 2) 何谓名校情节:
: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容易感到恐惧,因此我们有时会依赖所谓“惯习”来做为当下以及未来
: 行为的准则基础。
: 然而,根据惯习而行动是否可以称做“不理智”,我是觉得要看在哪种领域以及讨论何种
: 事务而定。例如常常依赖惯习的法律实务,在A案件的结果逆推事实可以导出a、b、c三个
: 特征;在B案件中若我想要主张这案件也要倒出与A案件同要的结果,我必须说服B案件也
: 同样具备A案件中的a、b、c三个特征。这种方法称作“比附援引”。
: 说起来好像很合理,只要符合a、b、c三个要件就比照A的案子所得出的结果来办理;但难
: 道C案件它的特征是a、b、c'它就没办法导出A案件的结果吗?难道D案件它的特征是a、b、c
: c就一定可以导出A案件的结果吗?
: 我们是人,社会结构与实践并不是完全的机械逻辑关系。
: 假设根据“惯习”,甲君考上台大法律系,他具备了:a、爸妈是公务员 b、生活优越,
: 不须烦恼金钱问题 c、K中毕业。
: 我是否可以马上透过“比附援引”的方式,推测乙君考不上台大法律系,那是因为他缺乏
: 甲君的某些特征,例如乙君并非c、K中毕业,进而再逆推一个结果-乙君念的F中非名校?
: 因此,我这里指出的“名校情节”定义是:“以纯粹进入被大众媒体称作大学名校比率较
: 高的高中,作为一种‘虚拟’的要件推测某人进入大学名校的可能性”如此不理性的想法
: ,同时这也是来自于人对于未知的恐惧纾解焦虑的方法之一。
: 3) 为何大家想进入名校:
: 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的暂时解答,第一为“所谓‘高中名校’,是指进入‘大学名校’比率
: 较高的学校”我这里提出两个问题:A、何谓“大学名校”之定义?B、若根本没办法定义
: ,怎么可能逆推导出何谓“高中名校”?
: 第二为所谓“名校情节”,是指:“以纯粹进入被大众媒体称作大学名校比率较高的高中
: ,作为一种‘虚拟’的要件推测某人进入大学名校的可能性”我这里的问题是,这种定义
: 是种逻辑上条件句式的关系吗?
: 以上的问题将在4)论述中得到一些解答。简单的说,为何大家想进入名校,其实是用一种
: 归结导向的想法,从结果去逆抓构成结果的可能原因之一,尽管那原因与结果间的因果锁
: 链脆弱如生锈钢铁般一碰即碎,但还是尽可能将那些原因归入自身,而发想如此就可以考
: 上所谓“大学名校”。
: 4) 进入名校的机制=程序为何:
: 考试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会依据我们主观怎么去想而改变对于“考试”这制度的本质
: 与想法。它可以是零和游戏又可以不是零和游戏;它可以有对手又可以不用有对手。为何
: 说考试机制是零和同时又非零和游戏?因为我们知道高中考试并非采“及格制”,而是透
: 过考试程序所得出的结果=分数,根据选填志愿不断比较后得出所念学校为何(当然也有
: 能全部没上),此时产生一种奇怪的东西叫做“最低录取分数”,奇妙的,自“最低录取
: 分数”公布前,其实考试根本没输赢;但有了“最低录取分数”后产生了“输赢现象”,
: 换而言之,考试机制从非零和游戏=大家有学校念,转变成零和游戏=我们上哪一间以最
: 低录取分数为基准的竞争关系。
: 根据“最低录取分数”排出高低学校之别,进而产生一种“阶级差”。假设今天有a、b、
: c、d、e五所学校,依据“最低录取分数”排出:c>a>b>e>d,通常我们称c学校为第一志
: 愿;不幸的,要念大学需再透过一次联合考试,而这考试机制的运作程序根本与高中的考
: 试机制别无二致。假设今天有A、B、C、D、E五所大学,再依据“最低录取分数”而定出
: 高低如:E>A>B>D>C,此时又产生一次“阶级差”。尔后c高中考上E大学的比率最高,依
: 据上开定义被称作“高中名校”。
: 如此解释或许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我提出的问题-所谓“名校大学”根本是以考试机制的
: 结果=“最低录取分数”较高的来定义;并且同时也可以在逆推得出何谓“名校高中”。
: 再以此为基准,不理性地有了“名校情节”。
: 问题的根本或许在考试机制。
: 5) 非名校出生=人生失败?
: 没有比较,哪来的“名校”呢?a、b、d、e高中的学生难道就失败了吗?A、B、C、
: D大学的学生难道就失败了吗?
: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我的结论是绝对不是失败的,失败的是身为“大学制度”仍将
: “分数”最高的大学当作假想敌,想要在相同的项目上与其拼高下,结果大半是输的情况
: 之下,在校学生反而被定义成是“失败的学生”,再逆推回去那些学生所念的高中多半是
: “失败的高中”。
: 怎会这样?我的想法在于-联合招考剥夺了大学往独特领域发展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高
: 中来。
: 我们都知道国中要考的科目大抵上还是:国、英、数、社、自;而大学指考顶多泛泛分作
: 三种类组考科不尽相同,加上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科系可以指定指考某几科,我想这是一种
: 超大的进步之一;但是,更好的做法难道不是“各校系独招,但要考那些科目各校系自己
: 决定”例如德文系我可以加考对于德国文化的申论;历史系我就考对于历史观的申论,而
: 不是泛泛地考国、英、数乙、地、历。
: 如此,我称作“筛选自治”,我认为可以论证成是大学自治的一环;但教育部剥夺了这项
: 权利。
: 名校出生的人很有成就→我非名校出生→我没有成就,这之间推论是否太过机械呢?因为
: “考试机制”制造出“阶级差”的假象,让人有非名校出生=没前途的想法。消灭所谓名
: 兴学校(广义)或许是解决上开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我认为根本不是最小可以达到目地的
: 手段。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是放手让各大学自由发展,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必须要尽快了解自
: 己的强项及兴趣去发展,在每所大学系所都各有独自的特色的情况之下,高中本身也必须
: 去改良它的教学设计以及师资乃至于课程安排,在消弥了传统上国、英、数、社、自的安
: 排课程设计后,多元化发展之下,各高中自然而然也会有各自独特的发展。
: 6) 未成年人有形式上以及实质上的自由意识吗?-代结论:
: 资讯不对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连结到不正义。究竟有谁在国中的时候知道大学的机械系大概
: 在教什么,念完之后可能具备的能力是什么,就业环境及选项等是什么呢?除了透过“机
: 械”两字作无限文义联想外,就是透过“资讯”加以理解。
: 为何我下这个标题,那是因为我自己就是适例,虽然高中、大学的选填是透过“我”自己
: 去画卡送交的;但实际上背后的“手”是来自于我的家庭成员以及亲戚,更甚者是大众传
: 播媒体的干涉下所作出的结果。
: 我当时并没有“自由意识”,应该是最佳的诠释结果。
: 因此我提倡赋予这些国中生乃至于高中生形式上以及实质上的自由意识!所谓实质上的自
: 由意识,是必须强调自己在作出“决定”时,是透过自己深思熟虑,并且知道后果而须自
: 我加以承担,并且知道救济方法的过程。而形式上自由意识,是指须给予学生足够客观的
: “资讯”给予独立判断,例如各大学系所的课程、双修辅系乃至于转系转学等资讯。
: 未成年人有自由意识吗?现在的体制来看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的原因是我可以
: 考试前就先进行自我探索,但问题是在“阶级差”的概念下,“选校不选系”某种程度上
: 应该算是种主流选填校系的方法;说没有的原因是准备考试实在有够累,等考完成绩出来
: ,依据历史分析“最低录取分数”再考虑念哪所校系。
: 我的结论是,“联合招生考试”造就了“明星学校”;同时抹杀了各校独自发展的可能性
: ,而各校被迫在同一种标准下互相厮杀,谁得利?我想是没有;谁失败?我想是大家乃至
: 于这个国家与人民全盘皆输。
: 以上论证供大家参考
作者: zhaomine801 (暴龙推事)   2014-06-29 13:00:00
您好,我其实不太清楚您的论点为何,以及针对我论点中的何点进行回应。一开始就下主观性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很好的起手式。若您对我提的议论有兴趣,还请多充实文章章回应。谢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