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台电"断然处置"机制建制时间点还原

楼主: ifaduke (一发)   2014-06-04 23:40:45
※ 引述《xxyxx (123)》之铭言:
: ※ 引述《ifaduke (一发)》之铭言:
: : 你这个决定下得真久,终于愿意开始读资料了,有水准的文回起来才有意思。
: 不是。
: 我只是把我的资料源丢出来。
: 事实上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找过新的资料,就靠一本国会事故调就够了。
: 因为不需要。
只靠一本报告当然不够,国会事故调没有去过现场,只靠访谈,这样的报告
当然不够。福岛事故的研究很多,这只是其中一份参考资料。
: : 这点跟我说得没有差异,我说恶化不是运气,是错误的决策造成。
: : 你不用谈福岛二厂是运气好,你不被陨石打到也是运气好阿。
: 人家直接说运气好你要凹成恶化不是运气是错误决策?
: 决策是一样的:泄压-注水。
: 差异在于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所以日本人说是运气。
: 报告也直接写福岛核二之类的厂逃过一劫是运气,
: 你凹不过直说,不用扯这些。
我说过福岛一厂的恶化不是运气,而是一连串的失误,这个失误从好几年前就种下。
除福岛一厂以外在海啸中幸免于难的电厂,你当然可以用运气来形容,
因为我们永远可以用运气好形容所有的好事。
: : 恶化是多种失误累积的结果,从福岛一厂没有执行B.5.b指令就注定少了一次抽到
: : 好签的机会。而台湾有做。
: 喔喔,从‘福岛并没有一堆安全措施,我想你搞错了’
: 退到‘少抽一次好签的机会’啦?
: 我很早就说过核电就是一个先天不安全系统,
: 所有改进几乎都是利用各种装置使他更加安全一些,
: 因为他一旦发生事故会惨烈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 其他发电发式根本不用冒这个风险。
福岛一厂有作B.5.b吗,很明显没有。
其它发电方式在东日本大海啸中才叫真正惨烈,搞得到处都是火海。
老实说先天安全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安全永远具有相对性。
: : 泄压注水只是断然处置其中一种处置方式,我说过了,当时注水已经不用往反应炉
: 清大的教授说断然处置其实就是泄压注水了耶..............
请自行看流程图吧。
: : 注水了,反应炉内的燃料已经受损,泄压注水的后遗症很大,反而应该使用压力抑制
: : 压力的方法,这种处理方式,美国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要求境内各核能电厂
: : 跟进,台湾有跟,日本没跟。
: 有。
: 事故前规划的利用消防系统执行的紧急注水就已经可以对反应炉外围阻体内注水了。
: 不要老是认为有能力开发设计制作整个核电厂的比不上台电。
有规划但是要纳入紧急应变的程序当中,福岛的范例明显是没有。
: : 试试看吧。
: 我目前还没拿新资料出来......................
: : 你不用帮我主张,厂内还是有其他电力来源,最重要的是在还有交流电的时候,
: 我:没电没气啦,听不懂是啊?
: 你:你在作梦吗,你以为只有透过总线的电叫做电吗。
: 我:你还可以扛脚踏车进去发电,我知道的,我还知道PTT核工专家更猛,
: 嘴巴讲‘要有电’,整个设备就有电可以动了,超强。
: 日本人当时竟然笨到去收集汽车电池,实在太蠢了,
: 怎么不跟PTT核工专家多学学啊。
: 你:日本人用汽车电池也没错阿,你还好意思笑人家蠢。
: 我再告诉你一次,不是只有总线的电才叫做电,现场专家。
: 我:我在酸你啊,PTT核工专家。
: 日本人就是没你们聪明,愚蠢到收集汽车电池,
: 不知道派架直升机来PTT载专家去嘴巴发电。
: 你:所以呢,汽车的铅酸电池是不是电。
: 恩..................
断章取义喔。
我后面所讲的被你截断了。
我说:应该依照严重事故处理导则的指示,准备好减灾的准备,而不是持续浪费珍贵电力
在照明或是保安系统这些无谓的设备上。
省电就是生电的方式,当然还有其它的方式。
: : 就应该依照严重事故处理导则的指示,准备好减灾的准备,而不是持续浪费珍贵电力
: : 在照明或是保安系统这些无谓的设备上。
: 现场没电照明被国会事故调列为救灾应变困难原因之一。
丧失直交流电之前,是有照明的。这个时候应该将电力用在严重事故处理导则
中的前置工作上。
: : 不就说要注水到干井,此时常压力就可以注水了。
: 听说当时反应炉和围阻体压力一样.........
那是燃料融损之后的事了。
: : 当然有关系,IC就是高压力的救援系统。
: 然后地震海啸后IC挂了,可是IC挂了没人知道,等到辐射异常飙高才知道。
: 而且........如果IC运作正常你断然处置身体健康的喔?
: 那断然处置和高压注水和IC又有啥关系?
IC失效也有可能是有人去关的,这未必是地震或海啸造成的。
这件事也可以凸显出福岛面临灾害时没有程序化救援行动造成灾害恶化的例证。
IC就是高压力的救援系统,是反应器在事故中调节压力的途径之一。
: : 不过这里还是留给你去读书吧,我喜欢你读过书的样子。
: .........有点恶。
: : 试试看吧。
: 持续中。
: : 我就说这里这样写很怪的,国会事故调查委员怎么可能不能问菅直人或是当时的
: : 经产省大臣,他们一问就知道到底官邸知不知道注水的决策,报告中还这样写
: : 经产省大臣或是官邸不能确认注水决定,前后文是对不起来的,当然也有一派认为
: : 是国会是故调查委员在帮官邸卸责,不过这是另外一件事。
: 所以你到底有没有乱翻啦?
: 你到底有没有乱翻硬凹泄压的程序需要经过更高层级如经产省或是
: 首相府的确认后才能做?
: 而且还‘有一派认为是国会是故调查委员在帮官邸卸责’?
: 看标题就好。
: 3.4 Evalu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by the Kantei and
: the government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 3.4.1 Evaluation of the Kantei-led response
: 1. Insufficient crisis management awareness
: 2. Disruption of the chain of command
: 6. Faulty communications with TEPCO
: 7. Lack of a crisis management “mindset”
: 3.4.2 Assessment of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 5. Inadequacies in the sense of mission to be held during a crisis
: 很好听吗?
: 你根本没有看完!
当然民主党政府不可能没有责任,但是更多的内容在谈过去自民党政府容许东电放松
安全要求,不会比较好听,你可以再去看一下。
至于英文有没有乱翻,原文就在那,我也有列出来,大家自有公断。
: : 如下陈述。
: : 事实就是官邸已经介入,谁咬谁都不重要。
: : 官邸不但介入救灾,也介入到命令体系。
: 国会事故调就这样写,现场就是不鸟他继续灌海水。
也有看法是现场对于官邸命令做了妥协。
: : 这就完全与事实不符,事实就是05:46淡水才成功注入炉心,三份报告都确认这个时序,
: 这是国会事故调写的。
: 原文也给你了,怪我?
原文怎么写,就应该如实陈述,如果你精读国会事故调,怎么会没发现这里的时序有
差异,也没有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到底哪个时序是正确的。
没有进一步了解,这当然是你要面对。
: : 05:46跟around 04:00差异就很大,中间已经差了106分钟,在救灾上这已经差太多了,
: : 你要讲得精准,我们才有谈的交集。
: : around 04:00明显就不是注水到炉心的时间,不对的时间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 这边讨论的是
: ‘福岛核一现场注入海水时曾被首相府要求暂停但现场不鸟他继续灌。’
: 请申论‘0400或0546开始注入淡水’与
: ‘之后淡水灌完,改灌海水并被官邸要求中断’间有啥鸟关系。
‘0400或0546开始注入淡水’中间的差异太大,错误的时序纪录已经无法成为有效
的论证。
: : 我已经说过,PWR的一次侧炉水有硼,资料写的简略却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 : PWR不能把没有含硼的水灌入一次侧,这是PWR运转的常识。
: : 当然,一般科普资料是不会写到这么细的。
: 这边讲的是‘一次侧冷却水带不带辐射’。
: 还是说你要改主张水中加硼酸就不带辐射?
我说得是,你所提PWR断然处置往一次侧注水的讲法是错的。
至于冷却水带不带辐射,则是跟燃料有没有破这件事有关。
: : 所以一次侧的炉水是没有潜热吗?
: 所以他喷出来会变成冰块所以有从水变冰释出的潜热吗?
潜热的定义范围不是只有从水变成冰。
: : 从来没有人敢讲事故序列中,采行救援策略的时机是不重要的。
: : 民主党为首的国会事故调当然对于长期以来被自民党把持的官僚体系趁机攻击,
: : 但是这种政治态度不会影响学界对于救援时机重要性的判断。
: 你啊...........
: 你不要把台湾这种不尊重专业没有独立性的国会和人家相提并论好吗?
: 你知道里面把民主党的首相菅直人批的多那个吗?
: 要质疑前先整本看完好吗?
我看的感觉跟你的感觉完全不同,菅直人在日本简直就快要被当成战犯,
我感觉这理对他挺仁慈的。
: : 如上所述,我的问题是意外难道不随着时间变化吗。
: : 这是我的陈述,不用转移目标。
: 所以你到底看不看得懂英文啦?
就放在那里,每个人都能看。
作者: saLiva (龙年行大运)   2014-06-04 23:55:00
有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