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老黄
: 是走过经历过传统布袋戏
: 由极盛到变成需要保护的人
: 发展成了现在的金光布袋戏
: 可以说他们已经看出
: "布袋戏"未来的发展其实是悲观居多的
: 当然,
: 这或是科技与影音发展造成的结果之一
: 也不能怪谁
: 所以异业合作
: 有推广霹雳或是布袋戏
: 但更重要的是延续霹雳
: 发展品牌
: 就像你知道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
: 凯蒂猫等等卡通人物
: 但是你是否"要知道"这些卡通人物
: 有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或兄弟姐妹吗
: 有吗
: 不重要,迪士尼或三丽鸥要的是
: 你会买的形象或价值
: 霹雳现在要做的就是这样子
: 而很现实的是
: 应该是
: 有新血进入霹雳的关系
: (黄的女儿吗)
: 霹雳近年的商品才算有做到
: 发展概念形象这点
: 不然以前
: 就是印一张木偶照片贴在衣服上就卖
: 好一点是用画的方式来卖
: 现在比较懂得用标志或颜色等
: 代表脚色去装饰外观
: 有所谓设计的概念了
其实我个人觉得霹雳对于自己的品牌一直都很敏锐
回头去看他们的周边,
就可以发现他们是台湾的产业中最早开始发展周边IP的文创单位
而且经济效益很不错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华山文创那边除了餐厅之外的所谓文创
有哪个比霹雳赚钱的
之前,有幸获邀去参加某一届国际玩具创作大展
主力就多半是代理美系的美漫英雄
或是魔戒、权力的游戏
再来就是日本的钢弹模型
在那边我特别注意到到一个IP招商摊位
摆满了很多概念美术图与角色设定
但是我进去询问的时候,却发现没有故事也没有戏剧
因为他们没有钱,所以在等待投资人青睐好聘请作家或是游戏制作者参与
就是所谓的
“我已经发展出世界观,但是没钱做商品或是拍戏做游戏,请有兴趣的投资人帮忙”
现在想想,这种东西,台湾早就有霹雳与金光了
而且布袋戏影视产业可算得上是台湾若果仅存的影视特摄产业
(不夸张,在我们早期的战神、僵尸小子、太空战士、十二生肖
与桃太郎等作品的工作团队一一解散之后,唯有布袋戏影视产业还存活。
而布袋戏产业特有的急速拉近、土遁、飞沙走石等特效,其实也都是源自于
1970年代香港邵氏与台湾胡金铨团队的武侠电影镜头语言)
只是IP发展得早,也意味着包袱也比别人多
布袋戏的风格是很道地的台湾风味,在海外文化永远比本地文化潮的风气之下
霹雳的视觉风格、服饰与人物造型,再加上台语配音、戏曲腔的念白
在现在的主流娱乐当中就总是被当作是次文化
而一直以来,看得出来霹雳一直有在试图做出适应
早年的火爆球王、天子传奇、黑河战记
后来的奇人密码
乃至于近年来的东离剑游记与刀说异数
其实都是试图要开展新的IP的尝试
或是做国语配音,或是做日文配音
乃至于最近试着做台语的动漫风格配音
都是企图去发展影视产业的可能性
而这些尝试原本就注定与传统的布袋戏形势有所冲突
再加上有时候作品本身的商业成果也不算理想
因此版上道友所代表的传统粉丝的反弹自然也就不令人意外
我个人觉得霹雳与金光目前最大的麻烦
倒不是他们没有创作力量
而是在媒体结构改变之下,布袋戏早已远离大众平日所接触的戏剧形式
布袋戏在1980年代在台湾达到成为大众文化,是因为当年的无线频道有播
而且收视率达到90%
那个时代大众的娱乐选择不多,而布袋戏是仅有的几个选择
这等于是一种强迫收视,因此在我们的儿时回忆当中
人人都知道布袋戏这种戏剧形式,至少与杨丽花歌仔戏
霹雳游侠、百战天龙等都是
1990年代有线电视频道的兴起是第二波,坦白说这个时间点
布袋戏的影响力已经减弱,因为大众的选择变多了
但是在此时天宇、金光、霹雳等品牌的出现
布袋戏影视的选择变得很多元,而且霹雳台的产生
也仍旧给了观众一个分众选择,但是,
这也是“布袋戏”开始成为小众文化的开始
因为就像摔角迷讲起摔角明星如数家珍,
但是一旁没看过的人却如坠五里雾般,
霹雳布袋戏此时也开始呈现这种状态
而到了21世纪,网络媒体兴起,自媒体的出现以及随选串流的出现
使得观众可以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戏剧形式
而霹雳并没有在这个时间点做出改变
他们所做的选择甚至更加极端,全面离开了录影带出租产业
转移到便利商店贩卖
这个选择乍看之下似乎让商品线拓展到全台湾
但是也有致命的伤害,在布袋戏还在出租店出租贩售的时期
戏迷或是影迷是会聚在一个环境去讨论自己喜爱的商品的
可以说录影带出租店是一个可以找到同好、讨论剧情与喜爱的片子的地方
这个场所连带的可以让布袋戏找到潜在的新观众
然而便利商店是没有这个功能的,便利商店的工读生与录影带店的员工
最大的差异之处,就是布袋戏在便利商店当中并不是一个被了解且会被推销的商品
但是在录影带店当中,店员或店长经常会有机会去介绍个人喜爱的电影或是影集给客户的
这一点甚至是在霹雳的旗舰店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的
因为会进到霹雳旗舰店购买商品的客人,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本身已经有兴趣的戏迷
因此吸收到潜在戏迷的可能性也就相当的低了
此时期,霹雳在网络媒体上做的推广大概就是开设粉丝团与YT频道
但是这作用依旧微小,因为这些社群影音的作用与旗舰店相同
都只是在吸引原本就有在看的观众,吸引潜在新观众的作用相对的很小
因为这些媒体并没有1980年代与1990年代的三台与霹雳台那样强迫观众收视的效果
观众有极大的自由可以选择不看。
再来,就是戏剧形式的流行改变,但是布袋戏影片没有随之做出改变
随选影视与自媒体的兴起,让观众的选择变多,
但同时,观众也越来越不能承受长时间的戏剧
这一点是世界全体的现象,在1930年代,电影的长度动辄三小时
往往都还需要中场休息
但到了21世纪,90-100分钟的电影成为了主流
而电视戏剧也有很类似的演变,观众看戏的时间变少了
甚至以往三台那种一个小时的八点档连续剧也已经慢慢的不为主流
现在最常看到也最受欢迎的主流,是那种5分钟-30分钟的戏剧
像是日本动漫番、或是YT常有的脱口秀选集
如康纳秀的翻译片段、愤怒电玩宅、甚至是狂新闻与谷阿莫的短片蔚为风行
然而布袋戏产业对此的反应极为迟缓
霹雳在发行纯DVD之后,
一集60分钟不需要插入任何广告的长度本就已经长于
一般电视台八点档戏剧的长度
甚至还一度曾经出现一集90分钟,一周两集的规模
这在出租录影带时期,其实是一种优势
因为观众在选片的时候会很直接的用时间去量化自己花钱租戏的效益
因此当一集录影带的长度竟会长过一般电影的时候
观众们自然会有一种“赚到了”的心态
但是时代已经改变了,观众现在可以用手机就看剧
不再像以往那样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在客厅坐下来看戏
因此能接受长戏的观众也就越来越少了。
甚至更别提DVD这种媒体已经开始消亡
而串流媒体的经济效益又远低于原本的DVD贩卖利润
我自己的个人电脑现在甚至已经没有DVD播放机
我是用PS4在看剧的...
因此,在观众减少、新观众成长缓慢,以及贩售的商品本身过气
还有新媒体的转换利润远低于旧媒体的情况底下
布袋戏产业想要获利比以往更加的艰难
我个人认为霹雳与金光往后想要延续布袋戏的血脉
其实还是要再做出新的改变
比如说编写较为切合时代的戏剧形式
(虽然不甘心,但我个人也不得不承认,
台湾目前的主流观众不爱看武侠题材)
重新寻找强迫非戏迷观众收视的媒介
这两大项应该会是往后最大的课题。
我仍旧认为台湾的观众还是喜欢布袋戏的
要不然之前的霹雳马拉松直播就不会有破万的观众群了
综观以上的演变,不难看出布袋戏产业为何会成为小众。
首先,既有观众群抗拒改变
再来,产业本身对于新媒体适应不良
但是很明显的霹雳是不可能把旧有观众丢弃全都投入新的尝试的
所以一方面他们仍旧持续推出剧集
另一方面则是试着推广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