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喜欢电影,也想追寻台湾文化的年轻观众,直到我看到“膝关节”的文章。
李光爵先生,事实上拥有万人的网络专栏作家“膝关节”,兼具电影影评人身份。我很怀
疑台湾文化就要还要被多少像“膝关节”这样的人,不断地消费和强奸,充当台湾资方枪
手,说著不精湛的谎言与用着不专业的文字,一次又一次欺骗台湾百姓情感。如果影评人
这种职业,只是拿片商钱来决定文章格调,那也难怪,在台湾,很多影评人硬要装内行凑
热闹来几篇文章,以为可以帮某部国片指点迷津。
某种程度上,可能半数的影评都在扯谎,可能为了捧亲友团、为了帮认识的片商圆谎骗观
众、为了自己五斗米折腰、为了不着边际的无感行销撰稿,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动机堆砌
文字。如果这般影评生态得以继续维持,也不意外这个无法说实话的台湾电影,至今仍然
不被多数台湾观众支持。
我不清楚“膝关节”在苹果日报上发这篇文章的动机和背后内幕。我只就文章内容与电影
相关性来发表心得,与我认为的“四骗”。
首先,布袋戏的商业性或商业性的布袋戏,在许多研究生的论文里面或艺文杂志里或其他
文化媒材中,或多或少都讨论过,但如果“膝关节”要捧著霹雳哈得这么明显,那显然“
膝关节”没有做足功课,也没搞清楚台湾目前布袋戏市场的现况,光从苹果上那篇文章的
第一段,就足以让台湾那些看过布袋戏的老戏迷笑翻了,换个网络用语,就是“膝关节”
活在哪个平行时空呀?遑论霹雳打着MIT名号,却不断向中国市场靠拢的吃相,依然被看
破手脚的拉“国际化”来遮羞。文化意识上的冲突与商业利益上的矛盾,两者固然存在,
但“膝关节”过于美化的业配文,猛然令我回忆起范可钦先生帮连胜文助选的广告文宣,
充满令人揶揄的漏洞,例如说“圣石传说”票房主力在中南部,又用台北票房来算基本盘
,这准确性似乎是“各说各话”,似乎越帮越忙,这是第一骗。
再来,配音是创作选择,基本上没有对错,重点在于观众是否买单。如果平剧用台语可以
唱,为什么不用?如果日本动漫用日语发音也看得下去,为什么要配国语?意大利歌剧在
演出时,会特别改成其他语言来唱吗?除非,原创后的二次再制,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上,
都足以与原版抗衡产生对等价值,但国语配音一直以来就是极端弱势。拿着从来就没准备
好的东西,要上台亮相,到底是要害谁?而台湾长期忽略幕后工作者的训练与养成制度,
导致后继无人的断层现象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膝关节”拿好莱坞将外语片弄英配,与日
本人把外来片搞日配,与霹雳这部作品相提并论,是否“LP比鸡腿”了呢?这是第二骗。
美帝与日人搞自家语言配音,是因为他们市场特性与腹地广大,再说自信的美国人只会英
文的观众很多(日本人也很习惯听自家语言所以坚持改版日配),其他地区片商作品则为
了赚美钞,把自己搞得需要英配,是很清楚的道理。但霹雳布袋戏碰到的配音问题,比较
像是日本哆啦A梦的作品REBOOT后,大雄讲英文,技安说广东话,然后小叮当和静香说日
语。管你国语版的《魔戒》、《变形金刚》、《美国队长》、《钢铁人》或《复仇者联盟
》,我知道大陆人还是比较喜欢听原版配音(大陆人没有土到听不习惯英文这种事情)。
我只是想“膝关节”在文章里用的比喻,根本张飞打岳飞,为霹雳贴金。
第三,“膝关节”的这篇文章头重脚轻,竟看不到布袋戏创新的动机,也听不到布袋戏传
统上的坚持,不但无法讨好既有布袋戏粉丝观众,也无力吸引非布袋戏族群观赏这部电影
。暧昧的态度才是霹雳最令观众迟疑是否进戏院的犹豫,这是第三骗。
最后,“膝关节”可能无辜,职业的身不由己,但我依然遗憾目前的台湾,始终缺乏诚实
的笔,使得媒体与网络充斥太多虚伪消息。如果霹雳自己诚心诚意要台湾人挺这部片,霹
雳大头应该自己出来写,不要躲在自己的城堡里,拼命要布袋戏界以外的人,背书当枪手
,在外边无的放矢。不仅是对台湾布袋戏或电影的伤害,也是最大的一骗。(当然如果霹
雳大头拼着只要大陆市场能侥幸回本,抱着这种头过身就过的心态,那会不会是文化产业
里的顶新呢?)
对了,“膝关节”,忘了告诉你,李安《卧虎藏龙》里的周润发跟杨紫琼等人都讲中文,
还拿下最佳外语片唷!他们可没为了国际化特别去讲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