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
东汉时,经学发达,肇源于东汉光武帝提倡经学。
于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白虎观会议”,
目的是要“讲义五经异同”,即弥合古、今文经学之异同。
古文经,这里指的是在发掘孔壁古文后之古文经,
今文经,则是在西汉之初,以隶书写成的经书。
在这个会议完毕之后,由汉章帝本人亲自裁决经义奏疏,
作成“白虎议奏”,再由班固编撰而成《白虎通义》一书,
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的内容,汇集了43条名词解释,
其中,当然包括了“皇”、“帝”与“王”之名词解释。
《白虎通‧卷一‧号》:
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
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
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在称王。”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皇者
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
,故总之也。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
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故黄金弃于山,珠玉捐于渊,岩居
穴处,衣皮毛,饮泉液,吮露英,虚无寥廓,与天地通灵也。号言为
帝者何?帝者,谛也,像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钩命
决》曰:“三皇步,五帝趋,三王驰,五伯骛。”
简单分析如下:
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之也。
帝者,谛也,像可承也。
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
因此可以知道,皇>帝>王
除惹本佛从《白虎通义》的原始资料外,
其实“国家教育研究院”,早就为此做了白话文的解释,
其引用文字,亦来自《白虎通义》,
如果觉得本佛的文字太过简略,亦可直接看这个详细分析之文字。
如下: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505/?index=12
据〔白虎通义〕爵、号二篇所记,“天子”为爵称,“帝王”为号称。
天子依其德之优劣排列,虽有“皇”、“帝”、“王”三个层次,但皆
可称为天子,而“皇”、“帝”、“王”三者皆为号。“号者功之表也
,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因此,号含有以功崇德,使臣下顺
服之意。
“皇”、“帝”与“王”三者虽皆为“号”,但其涵义却有区别:
1.“皇,君也,美也,大也,天地之总,美大称也。”皇为尊贵之君,
能够配称为“皇”者必须做到:“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
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析言之,皇者居于高位,循天
道而行,煌煌无所不照,就如同天一样,天并不言语,而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盛德之皇,垂拱无为,以道治天下,故能不扰百姓。若是经年
征战,民不堪其扰,则虽有伟大之功业亦不配称为“皇”。
2.“帝者,谛也,象可承也。”帝系依据天道之标准,审谛人间之事物
,象征其承袭天道而行。“帝”之道德层次不及“皇”但高于“王”,
“德合天地者称帝”,“皇”以道治天下,“帝”以德化民。
3.“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王者五行之称也。”五行即仁义礼
智信五常,引申为美行,易言之,王者为美行之称也。“德合天地者称
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盖“皇”者以道治天下,而“帝”与
“王”皆以德治天下,惟“帝德”与“王德”有层次之别。“帝”之德
为自然之德,与天地同样博大;“王”之德为人之德,以仁义服人。故
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为人君者若能顺民心行德政,那么
天下苍生莫不向往。
〔白虎通义〕对皇、帝、王三者的区别作了详细的剖析,并以“三皇步
,五帝趋,三王驰。”来描述德与政的关系,亦即德愈高者,为政愈闲
;德愈低者,为政愈忙。
总之,要讨论皇、帝、王,三字,一定要从《白虎通义》找答案,
因为这是一本探讨古今文经之重要著作,也是明了“皇”、“帝”、“王”词义
之重要参考文本。
这篇文章标注了皇、帝、王,就是皇优、帝次、王再次之,
更简单地说说就是皇>帝>王
给你们参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