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台大同学转作其他非营利用途?(须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条件):
是
哪一学年度修课:
111-1
ψ 授课教师 (若为多人合授请写开课教师,以方便收录)
张贵闵
λ 开课系所与授课对象 (是否为必修或通识课 / 内容是否与某些背景相关)
政治系政治理论组 大三必修
(其他两组视为选修)
δ 课程大概内容
Week 1 (9/8) 课程介绍和分组
Week 2 (9/15) 社会科学哲学
Week 3 (9/22) 质化、量化、与方法多元主义
Week 4 (9/29) 个案选择及研究
Week 5 (10/6) 深度访谈
Week 6 (10/13) 档案研究
Week 7 (10/20) 政治民族志
Week 8 (10/27) 发展研究问题
Week 9 (11/3) 研究计画报告与讨论
Week 10 (11/10) 研究计画报告与讨论
Week 11 (11/17) 田野笔记与社会科学写作
Week 12 (11/24) 研究伦理与行前讨论
Week 13 (12/1) 小组田野调查
Week 14 (12/8) 小组田野调查口头报告
Week 15 (12/15) 小组田野调查口头报告
Week 16 (12/22) 缴交研究报告
(第八周是助教的个人演讲)
Ω 私心推荐指数(以五分计) ★★★★★
整体:4星
甜度:4.5星
凉度:超过5星
想要扎实地学研究方法:1星
想接触质化研究方法:4星
想接触量化研究方法:1星
单纯缺系内选修学分:4星(还是要视人而定)
喜欢有风格或节奏扎实的授课:0星
η 上课用书(影印讲义或是指定教科书)
无,阅读文献与简报会放在COOL上
指阅几乎都是英文,实际上没有一定需要看,多是补充研究的知识
μ 上课方式(投影片、团体讨论、老师教学风格)
贵闵本身完全走质化研究,
也可以从课程设计上看到这门课蛮偏在教质化方法。
而助教本身是走量化,
所以贵闵讲到量化的东西时常直接cue助教,
然后就会变成两人一来一往的对答,有点打乱听课节奏。
其实觉得如若这门课的设计深究偏重质化,
可以专心讲授质化的部分就好,
或者独立一周让助教好好补充量化的部分。
教授之前长时间待在美国,课堂上讲蛮多美国政治学界的案例与故事,
但因为这些学术界圈内的事情对大三学生来说太遥远,所以常常让人分神。
-
贵闵的授课风格仍维持一贯地会停顿、岔开主题,
但作为大一政治学刚好碰上贵闵初次任教的人,
想要帮教授平反一下。
这两年间教授的进步蛮多的,
首先是可以看到贵闵在设计课程上花了更大的心力,
诚如我前述贵闵会补充很多美国政治学界的案例,
认真听可以吸收到一些有趣的事;
其次是老师的口条有一定改善,
虽然还是偶尔会停顿跟卡词;
也因为作业主要是以口头报告跟书面报告为主,
在两次口头时贵闵跟助教都有给每一组很多回馈,
让这堂课能获得的经验多了许多,
不会像是之前政治学一般写完考卷、上传作业后没跟教授有互动。
-
不过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还是反映在席率上,
大多数周次去上课的人都只有10个左右,甚至会不到10个。
一来是这门课算是必修,
多数人不是为了想要走研究路线而修这堂课;
其次是贵闵的授课能力的确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每次上课上到有一点尴尬时都会cue助教。
-
最后想要大推一下这堂课的易修助教,
助教花了蛮多课外时间分别跟每一组讨论研究方向,
在两次口头报告时也都有给予蛮多意见,
甚至是会很认真地回复学生的信件。
在课堂上也给予很多补充与协助,
补充教授没办法cover的量化研究。
助教现阶段是博士生,
不论是在研究方向协助或者经验分享上,都确实很有深度。
总之就是感觉有投入很多心力,
在帮助大三生们不要对研究感到无力。
σ 评分方式(给分甜吗?是扎实分?)
(浓缩自syllabus)
每 4-5 位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本课程评量方式由三个小组作业构成:
(一)小组研究计画大纲(30%)
各组以“2022 年中华民国地方公职人员选举”为主题,
构思一个研究问题,并拟定 5 页以内的研究计画大纲,
内容包括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其重要性、
所需要的资料及评估你取得该资料的方式与可能性。
(去年似乎是跟疫情有关,每一年主题会换)
(二)田野实作口头报告(30%)
小组依其研究题目安排田野实作,
田野对象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地点、单位、事件。
小组整合所有个别和集体蒐集的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
课堂报告每组 15 分钟,
内容应包括简短的方法介绍、研究发现、以及反省。
(三)研究报告(40%)
小组结合所有蒐集的实证资料,
写成 5,000 至 8,000 字的研究报告,
引用资料必须符合《政治科学论丛》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