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否可提供台大同学转作其他非营利用途?(须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条件):是
哪一学年度修课:102-2
ψ 授课教师 (若为多人合授请写开课教师,以方便收录)
傅佩荣教授
λ 开课系所与授课对象 (是否为必修或通识课 / 内容是否与某些背景相关)
哲学系选修(可兼A4通识)
δ 课程大概内容
每周主题列表:
简介
宗教的条件与类型
对宗教之批判及回应
宗教经验
上帝问题
神话与仪式
宗教语言
犹太教
印度教
佛教
密契主义
儒教(?!)
道教
宗教对话与未来
刚开始导入主题时用的文本比较广泛,接下来会有大半学期绕着《人的宗教向
度》这本书的内容走,并且探讨的对象主要都是基督教;再来会拿《人的宗教
》来讲一点犹太教、印度教、佛教,以及(也许老师得了不管教什么课都会扯
到儒教的病(误),)儒家道家的学说,其中儒道部分比较散,有种没有重点、
天马行空的感觉,可能是老师自己的研究主题就是这个吧所以想讲的能讲的东
西太多,相对应的读本是《儒道天论发微》不过我没注意和课程的相关性;最
后再做个类似总结的主题。
Ω 私心推荐指数(以五分计) ★★★★★
★★★ 主观地不喜欢
η 上课用书(影印讲义或是指定教科书)
开学第一堂课助教会登记并统一订书,
虽然不强制买书、且没课本对考试的影响并不会大到太严重,
但是准备助教课的小组上台报告时,没课本可以参考会很辛苦。
(代价是花将近一千块买三本以后也很难用到的书所以...就自行斟酌这样)
最好要有书、尤其是第一本:
《人的宗教向度》,Louis Dupret著,傅佩荣译。
《人的宗教》,Huston Smith著,刘安云译,刘述先校订,傅佩荣导读。
《儒道天论发微》,傅佩荣著。
会选用当中的一两篇文章,看助教印给大家的纸本就好:
《宗教哲学初探》,Melvin M. Rader著,傅佩荣译。
《文化的视野》,傅佩荣著。
虽然乍看之下好像傅老师自己在打书甚至是强迫推销,不过我认为比较接近的
解读应该是因为这门课根本就是在讲老师他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指定阅读也只
好长成这样了。主要会用到的是第一本:《人的宗教向度》,其作者为傅佩荣
老师的指导教授。
μ 上课方式(投影片、团体讨论、老师教学风格)
两节正课:
搭配纸本讲义,听教授演讲式地讲课;也许是全程将录制为开放性课程的缘故
,教授讲起话来很拘泥、语调平淡而无趣。虽然课程设计看起来像主题式的专
题介绍,但依然是以历史、脉络、或是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来发现的方式授课,
当然这完全可以被解套成:傅老师的教法是潜移默化、这门课的收获并不是立
即见效的;但更直接的感想是:根本就在那边听他这里讲讲那里讲讲东讲讲西
讲讲、什么也没学到阿、没办法具体有系统地说出到底学了什么阿,而且与其
说是教授宗教哲学,更精确点不如说是傅老师的价值观课吧。
课后有一节助教讨论课:
虽然每周都有设置讨论题目,但主要是听报告组上台报告。基本上助教课的收
获并没有很大,毕竟报告组不一定能讲出一个所以然来,而助教自己好像也不
太会掌握重点的样子(厄不过我相信这绝对是遇到助教的问题XD),于是整
堂讨论就变成大家在那边为了要讨论而勉强讨论、每个人随便挤出一点想法,
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原来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阿!”而已。
σ 评分方式(给分甜吗?是扎实分?)
出席成绩及作业 15% <-不过这门课后来没有出作业
小组学习报告 10%
期中考 35%
期末考 40%
其实我从头到尾都把这门课当成凉课在混,所以最后A-觉得很甜(艸)
我的情况是:上课经常没醒著、指定读本也没有在碰(除了准备上台报告以及
考前半夜的配合讲义快速浏览),没有特别去记讲义的内容于是期中考分数超
低(好像6X吧!比平均低的样子XDDDDD),考卷发下了解助教批改的模式之后期
末考就有抓一下拿分的写法不过成绩不知道。
点名的话,应该是只有一次没被点到;小组报告自认为弄得不错(?)
所以我在猜搞不好几乎全班都A字头吧吧吧(虽然我修过很多哲学系的课但严
重偏食分析而不喜欧陆且根本从未碰过任何中国哲学所以)摆明要混还能拿这
分数应该表示真的很甜吧Orz
ρ 考题型式、作业方式
期中期末:
皆为申论题六选四,出题范围大抵上围绕讲义内容。历届考题在考古题板上
都找得到;答题的话、我个人感觉是、助教好像比较希望看到大家默讲义上
的列点,配分是看你写到多少点来给的——虽然为论述打分数这种事情本来
就是抓到几个点几个脉络就给多少分,但是这门课的考试所要的、似乎是、
只是要我们写出教授的想法,而非真的可以经由思变得出的结论。
拿其他我认为合理的的答题要求来说,如果被问到融贯论所遭受到的批评有
哪些,则必须回答无法排除孤立问题与多系统情形两点,这是可以服气的,
因为是经由理性分析的必然结果;但是这门课会要你简述心理学对宗教的批
判并为宗教辩护,并且期待出现讲义上的叙述与列点:“以佛洛依德为代表
:一、宗教是人类心理上的柺杖。当人面对自然力及不可免的死亡,就产生
强烈愿望,再投射出去;二、随着科学发达,教育提升,人的心理趋于健全
。若还有困难,可由心理分析专家来治疗。”,而这种列点方式是危险的,
甚至实际上根本是教授自身的思想,于是这份期待使得我们不得不只能以背
诵的方式来完成论述。(我不知道是否中哲考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但我个
人是无法接受。)
小组报告:
三个人一组,整学期下来每组会轮到两次报告;报告内容为当周的讨论题目
,例如“请问什么是‘解消神话’?神话解消后,仪式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种份量的问题。除了在大家面前嘴砲之外,得准备纸本讲义发给大家
或是投影片来搭配讲说(看各班助教的规定),我被编到的班级一开始还要
求报告完后必须另外交出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纸本报告。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为外系选修,需先有什么基础较好吗?老师个性?
加签习惯?严禁迟到等…)
出席率是有列入计分的:
一开始的规定挺严苛,一次课会点名两次(正课一次、助教课一次),
不过在学运那周之后,正课的签到单就不见了。
不带任何基础就可以应付这门课了:
毕竟这是门能够兼通识的课。我自己是外系的,也没有什么相关的文化底蕴,
听起课来并不怎么吃力;不过指定读本(尤其是《人的宗教向度》)太玄啦,
唸起来会有“只是似懂非懂地翻下去,没办法真的深刻地划为内在知识”的感
觉,而且好像每次看到迷迷糊糊就会被告知就是超越界阿、不可言说阿,但这
并不影响修课就是了。
老师个性什么的都没有展现阿可能就有点严肃这样吧:
可能是这次的课程有全程录影的缘故,老师他超ㄍㄧㄥ超拘束的,且讲起话来
很古板很像老学究令人疲累(虽然我不知道教室最后那几排的长者们为什么每
堂课都会不时冒出爆笑声我真的不知道 where is the haha point),偶尔才
会忍不住跳出去婊人婊时事婊政治(然后当摄影机关掉时讲话语调会变得像个
口才精彩的演讲者XD)。
加签习惯不知道因为名额没满:
印象中这门课根本没有满....不过不管有没有选上课,第一堂课都得到就是了
,否则将视为退选。会有一堆人旁听,主要是整群上了年纪的人,占满教室的
1/3~1/2,使得教室呈现修课人数众多的错觉。
迟到好像不是什么太严重的事情:
刚开学时只要一迟到就会没位子坐(那些旁听的根本就是来抢位子的阿阿阿)
不过几个礼拜过去修课同学自己就会开始翘课、因而释出空位了;正课的点名
截止时间是上完第一节课的那节下课,所以论出席分数的话,会有一节课的迟
到余裕。另外在上课途中才急急忙忙地冲进教室,教授并不会特别说什么。
Ψ 总结
傅佩荣老师是很有名的学者,学问很好这是完全不容置疑的。关于教课的接受
与喜好度则是评价两极,也许来瞻仰一下风采是值得的,但要不要耗上一学期
坐在下面与应付作业考试,就是看投缘与否以及造化了。
老师将要退休,下学期将开授退休前的最后一门课,不是宗教哲学但教什么我
忘了,一样是全程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