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是台大教授,这篇文章讲的是大安森林公园复育的背景
觉得跟台大很有关系,内文提到的地点都在台大四周
所以转过来,已征得同意,假如版主觉得不妥可删
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posts/958301417611340
为什么要在大安森林公园复育萤火虫?
2016年5月5日,
我的脸书上,有个人留言:
“为什么要在大安森林公园,有萤火虫出现呢?”
我给他的回复如下:
“有一种人,能够与土壤对谈,他们能
从土地里,知道许多的故事;
能够与水对谈,
从水中,明白许多的情节;
能够与植物对谈,
从植物中了解许多的知识。
这种能够与土壤-水-植物对谈的知识,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
已经逐渐没落。
但是,这些对谈人,经常忘了自己身处的年代,
像十九世纪的文学家巴里(J.M.Barrie,1860-1937)所写,
一直像长不大的彼得潘(Peter Pan),单纯似孩子,
在都市与梦幻之地间穿梭飞翔。”
台北盆地早期是个古大湖,只有少数的凯达格兰族人,在这片水域活动。但是很少资料留
下。到十六世纪,部分湖泊逐渐干涸,外人开始零星进入。较著名的是1709年,福建与广
东的移民共组“陈赖章垦号”,进入台北盆地开发,他们在较高的地方种植陆稻、蕃薯等
。
盆地的南端有一片大湿地,早期的汉人称为“龙安陂”。“龙”与“笼”的音近似,是古
时捕鱼的网具,表示先民曾在这架网捕鱼。“陂”,是大型的蓄水池。在古时,台湾有许
多种的陂,例如天然低地的蓄水,称为“水陂”。草多水池边,称为“草陂”。用泥土筑
岸蓄水,称为“软陂”。用荷兰的工法,草蓆包土,竹篓加压使土岸坚固,称为“荷兰陂
”。
龙安大陂
龙安陂的水源,来自附近的福州山与蟾蜍山区,流出来的水涧,加上新店溪与景美溪河道
弯延,大雨时期新店、景美、公馆地区,洪水滞留,形成大型的溼地,早期的凯达格兰族
人称此地方“大加蚋”,意思就是“沼泽”或“湿地”。龙安陂底部多属坋质黏土,因此
排水不易,水易保存,但是树不易生长。这是现今,台北盆地很少有超过三百年大树的主
因。
早期进入台北盆地的垦户陈振师(1754-1820),是“芳兰大厝”的建造者,曾对后代子孙
称:“自蟾蜍山下北望,可以看到下塔塔悠,没有阻碍的视野”,显示当时的台北平原少
大树。1740年郭锡瑠(1705-1765)率众自彰化北上,在新店溪与青潭溪的汇流口,筑堤抬
高水位,引水进入台北平原。他以木头搭建过河水桥(称为“枧”),越过景美溪。送水到
公馆后,以不同的水路配禾,一条走六张犁山脚下,称为“第一干线”。一条走台北平原
,称为“第二干线”。第二干线最长,有五条横向支线,分别是“大安支线”灌溉台湾大
学与大安森林公园附近,“林口支线”沿新店溪畔到萤桥,“第一雾里薛支线”走龙安陂
到复兴北路,“第二雾里薛支线”走龙坡里、龙泉里到中山北路附近,“第三雾里薛支线
”走罗斯福路二段到和平西路一段。
瑠公圳的特性
瑠公圳的水路随着田坵弯曲,并合并沿途的老圳,与引水泉的水路。绕过蟾蜍山的大安支
线特别弯曲,水路弯曲最大之处,称为“大弯”,与大安同音,这是“大安区”的由来。
早期受工程材料的限制,越过景美溪的水枧约宽1.5公尺。到了分水渠或给水路更窄,最
后消失在农田间。由于引水量有限,先民就在圳路尾端,作成蓄水池,如“醉月湖”。这
是先民的智慧设计,这些人工的蓄水池深达地下含水层。旱季有地下水补注,雨季可以当
蓄洪池。
地面的明渠,皆为土堤,在台风暴雨时期,很容易被洪水冲毁。
1762年,郭锡瑠将部份的瑠公圳改成“暗渠”,这是现今瑠公圳不易明示地图的原因。由
于瑠公圳只有灌溉,没有排水圳道。
台北的排水道
1895年,日本人前来台湾,当时台北市的人口约七~十万人,大都住在淡水河附近。日本
人拆除台北市城墙,开始都市计画,拓宽马路,并规画几座都市公园,包括现今的大安森
林公园。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设在公馆附近的“富田町”。1928年,东京帝大的杉村镇
夫(1888-1936)教授,前来台北帝国大学担任“农业土木工程讲座”,他本来的任务是要
配合乌山头水库的建造,将水库所要蓄存的水量,送到台南、嘉义、云林沿海的各乡镇。
1930年,台北淹大水。杉村镇夫规划台北盆地的排水,当时台北市的人口约二十多万人,
他认为未来的人口将超过六十万人,瑠公圳的灌溉功能将消失,都市排水将为发展主要的
公共工程。
1932年,他建造台北第一大排水路,现在称为“新生南路”。当时,富田町附近的广大土
地,乏人居住。他认为这里地势较高,适合盖屋,成为第一位定居那里的教授。许多教授
也前来筑屋,此地区成为昭和初期的新建地,称为“昭和町”,现在称为“青田街”。
默默的功劳者
此外,杉村镇夫也在青田街种植紫藤(Wisteria floribunda),以其蒸散量大,深根的特
性,期待降低浅层的地下水位,使表土能够更干燥,适合人居住。后来青田街多种紫藤,
现在新生南路有一喝茶的地方,称为“紫藤芦”。
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大陆政权迭换,大量军队与其眷属来台,在大安森林公园预定
地,作为眷村─建华新村(属空军通讯大队)、岳卢新村(属陆军)。1957年,盖国际学舍,
定期有书展,成为许多爱书人共有的聚集。直到1992年,临时性的眷村,杂乱的社区,通
风不佳的巷弄,已不适台北的都市发展,就另盖“成功国宅”,取代眷村,并将眷村与国
际学舍,全部拆除。1994年3月大安森林公园,才正式启用。
用公园营造,写故事
我们在大安森林公园营造萤火虫栖地,不只在提升公园的空间价值、内涵,更在恢复早期
这块土地的与特色。以前这里是水田,有数条的瑠公圳小给水路进入。每一个时代,都在
写时代的故事,我们在写让早期台北市仍是沼泽地时,那时的生物—萤火虫,如今可否有
“机会”回到牠们被剥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