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大部分青少年时期是运动绝缘体,没认真练过一项运动、没参与过体育竞赛对抗体系
、也没加入过运动社团或校队,所以成年后对运动是完全状况外的,那无论是被迫或自愿进
健身房,当然会有很多人是不知所措的,那么依赖教练陪伴或是容易被洗课的比例自然就会
高。
就跟开车一样,很多人开始学车都是不知所措的,就算报了驾训班在教练的督促下考上驾照
,他仍然不敢开上路,但也有人从小就开自己家里车帮忙送豆腐,驾照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张
纸而已,还需要教练坐在副驾耳提面命该怎么开吗?
国外运动人口占比高,运动收视人口更高,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人口在学生时期是加入学校
运动社团(也就是台湾说的校队),在近距离耳濡目染,专项锻炼、体能训练、竞技对抗以及
服从、荣誉、合作、意志力这些体育概念。
这些人未必上大学后会继续从事专项运动,百分之99.8的人也没办法由校队转签成为职业运
动员,他们毕业一样是进入社会谋职,但是这些上班族如果想去健身房运动一下,需不需要
买教练课?当然不需要啊,该会的他们早就会了,看到健身器材还会不知所措吗?
在台湾,运动学生跟非运动学生,是壁垒分明的,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打校队,然后这些人可
以不必读书考试,进校队努力的目标就是未来靠体育这条路吃饭。
而其他大部分人呢,则是专攻读书考试,唯一跟体育关联的大概就一周一次的体育课,运动
类社团也是偏玩票休闲性质(认真训练的都在校队,不一定会跟社团混在一起),参加人数也
不多,很多人也只是想找个轻松的地方待而已。
反观国外则是有庞大的运动人口,你运动我运动他也运动,只是玩的项目不同,就算明知未
来不会靠运动混饭吃,但在社团训练跟校际对抗也绝不含糊,追求荣誉跟进步和未来饭碗是
两回事。
他们毕业后转成运动收视人口,持续关注该项运动,有比赛会到现场买票看,有支持的球队
球星周边会消费,有推的选手代言产品会买单,会买专项运动的周刊来看,会关注国内排名
选手是谁,跟即时排位升降,也会留意学生领域有没有超新星或是哪位高中生大学生即将跟
哪个球团签约,母校如果有后辈发光发热的也会看看能不能提供后援。
他们不会花钱买教练课,但会花更多时间和金钱在关注体坛,进而创造运动员的商业价值。
这就是运动大国的样子。
那运动小国是啥样子,相反就对了。
教练课买的多,本土运动员认识的不多,喜爱的更少。
运动员没有代言收入,只能靠赛事奖金赚,走在路上不会被认出来。
政府给国家级赛事夺牌的奖励金,爆高。
所有特征都跟运动大国相反。
另外台湾还有一个很夸张的
就是禁止格斗类职业联盟的成立
所以台湾出各种拳王,都得去国外拿
台湾只保留各项能打亚运奥运世大运的格斗,而且是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