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乌拉孟断崖山难事件
时间:2012/1/28~1/31
路线行程:12天纵走马博叹息湾出丹大,1/28从东埔入山,预定2/8出瑞穗林道。
1/31(D4)经过乌拉孟断崖时发生山难。
人员:成大山协OB与在校生组成的5人社外队伍,包含队员甲(死者)、队员乙(领队)、队
员丙(队内唯一具雪地经验者)及其余两名成员。
事件概述:
1.本支队伍原以一般入园申请,1月份玉山初雪玉管处进入管制后,改以雪季入园的方式
申请,由队内唯一具雪地经验的队员丙挂名领队,并依玉管处要求携带冰爪等雪地装备,
然队伍其余成员出发前并无实际练习使用雪地装备的经验。
2.队伍D1.D2(1/28.29)顺利照预定行程推近,D2中央金矿至白洋金矿山屋间的路段开始
出现残冰,白洋金矿山屋旁已有积雪。
3.D3(1/30)抵秀姑坪后开始有较深的积雪,一般行进时由队员丙押队,遇较陡雪坡时,
队员丙则会先锋砍出步阶协助后面人员通过。
4.D3早上10点腰绕秀姑峦山时,队员乙曾于一雪坡滑落10~20公尺,被一棵杜鹃拦阻而停
下来,无明显受伤。后队员丙叫队员乙穿冰爪走回路径,但队员乙冰爪没绑得很紧,会合
时右脚冰爪快松脱了。
5.D3当日沿途积雪断断续续,由于砍步阶以及积雪掩盖路迹,行进和找路花费较预估行
程久的时间,于下午5点半抵马博山屋。考量隔日可能须正式上冰爪行走,抵山屋后队员
丙则利用空档再教学其余队员一些雪地技巧。
6.D4(1/31)早上出发约10分钟后,队员丙判断积雪够深,让全员穿上冰爪前进。队伍于
早上7:50抵乌拉孟断崖前,由于队员甲的绑带式冰爪老是绑不太紧,由队员丙在此帮忙重
绑,花费了一些时间。
7.(事发地点)于乌拉孟断崖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出树林区后遇到一约一层楼高的裸岩
落差,由队员丙先行下攀,然而并不好走,似乎非传统路正路。队员丙下至下方平台后,
判断裸岩左方(北面)的雪坡应较好通过,请其余队员穿上冰爪后由左方雪坡下去(由于原
本预计接下来要通过裸岩落差,因此其余队员有先脱掉冰爪)。队员甲先穿好冰爪开始前
进,当时雪坡的状况是松雪上面覆有一层薄冰,而甲在通过雪坡时将整片松雪一起踩落,
一路滑落陡直的雪沟,当时时间约为10:15。
8.山上联络留守,通报队员甲于乌拉孟断崖滑落、请求直升机支援,然而下午救难队抵
达后判定需更多人力与装备才能下切,当日先将队伍其余四人以直升机载回同富国小。
9.隔日直升机再飞,队员乙陪同上山。救难队员下切垂降约500米后,于中午抵队员甲所
在之位置,队员甲颜面部分有撞击,大体完整,死因应为颅内出血。后直升机陆续吊挂大
体与救难队员离开。
山难检讨:
队伍结构:
这支队伍的5名成员虽然都具备相对充足的高山纵走队经验,但其中仅有丙一人具备
雪地经验(曾参与南湖雪训)。虽然丙在多数地形能制造步阶协助队员通过,并指示队员穿
脱冰爪的时机,这些都显示其具有相对充足的雪地判断与带领能力,然而在仅有一名经验
者面对雪地环境时,还是会有许多的侷限性。丙不可能做到在所有时刻都顾及全体队员的
状况,且队伍也缺乏第二名经验者能一起以较客观的角度评估雪地环境的风险。
在山难事件发生时,由于丙本人已经下探到裸岩落差的下方,因此在探查由左方雪坡
接下去的路径时,是由甲一名无经验者负担开路的风险。而甲缺乏能力去判断雪坡上哪些
地方踩踏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或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冰爪踩出步阶,而可能因错误的踏点
或施力,将整片雪踩下而滑落雪坡。可以以此看出队伍中具雪地经验的人不足,因而在过
渡危险地形时无法确保随时由有经验者开路并注意整体状况。
装备:
这支队伍虽然配合玉管处的雪季入园申请,每名成员均有携带冰爪,然而队伍出发前
并未熟悉装备的穿着与调整,在实际登山过程中也出现不只一名成员冰爪绑不紧的情况。
在高山纵走路线冰、积雪、岩石混合交替出现的情况下,冰爪时常需面临穿脱的情况,不
熟悉冰爪的穿着或尺寸不合可能具有很高的风险。若冰爪并未穿带良好,其在雪面上的踩
踏和施力可能受到影响,而可能使行走失去平衡或增加破坏踩落不稳定雪面的可能性。
而这支队伍仅有丙一人配有一支冰斧,主要是预备做为砍步阶时使用。然而在雪地攀
登的环境中冰斧是相当重要的制动工具,在陡滑的硬雪坡面滑落时,若手上没有冰斧几乎
不可能将自己停住。但这次山难滑落的环境为松雪与岩石混合的陡沟,且其为重装背朝上
往下滑,即使配有冰斧可能也比较难完成制动。而如果携带冰斧却不熟悉如何使用,可能
徒然增加装备的重量,实际使用时反而可能更绑手绑脚。且在一长达12天的高山纵走行程
中须更多的考量整体装备重量限制,因此我认为可以理解并未每人携带冰斧的决定。但若
决定不携带冰斧,更应该认知到未携带冰斧可能面临的风险,而不应贸然通过可能滑落的
危险冰雪地形。
如果此支队伍是做为一支雪地攀登队伍的标准准备、并以完成路线为目标,则每人都
应该携带齐全的装备,并应在队伍出发前规划更充足的行前训练,可能可以找有土坡的地
方进行冰爪、冰斧的使用练习,虽然仍和雪地有所差异,但预先的熟悉可能还是可以减少
临时上阵的风险。
路线安排:
这支队伍计划的马博横断路线虽然为传统路线,但这条路线沿途经过多处断崖,每段
皆相当窄且陡直,即使是在夏季行走就有相当风险。而在冬季降雪后,冰、雪与岩石混合
的地形更让行走的难度与滑落的风险大增,以这支队伍多为没有雪地经验的人的组成,实
在不应在雪季选择这段风险极高的路线。且降雪后,原有的路迹、架设的绳索都可能被雪
掩盖,这支队伍的成员中也并没有人具有在夏天时经过此段路线的经验,可能因此较难判
断传统路经过的路径以及较安全的地形过渡方式,也可能增加失误走到非传统路径上并陷
身危险地形的风险。
撤退规划:
这支队伍在规划时仅就行程延误的时间订定撤退点,然而在事前已知山上为降雪季节
的情况,却并未针对雪地的因素约定一个明确撤退标准。而在行程第三天进入积雪路段后
,也已有征兆显示这支队伍成员对雪地环境的行进不够熟悉。如D3早上队员丙滑落雪坡时
若非很快就卡到树木,可能就会直接滑落更深远的落差而受伤,且其手上也没有冰斧可以
帮助制动。然而整支队伍并未将这个事件视为警兆并意识到之后行程可能存在的风险,而
选择继续往地形更危险的路段前进。如果这支队伍能在事发前对雪的状况有更高度的警戒
并能适时考虑撤退,或许才能避免这次山难的发生。
然而对于在山上对撤退与否的抉择,队伍成员常常会因为对完成路线目标的期待而无
法保持客观的判断。且在一支行前投入许多准备、成员共同排出时间而难得成行的长天数
队伍,可能更不易达成提早撤退的决定。因此我认为在山下的队伍审核时,针对雪地状况
的风险评估、并针对雪订定一个基本撤退标准具有相当的必要。虽然雪地实际的情况不一
定能以一两个简短的约定概括,最终还是可以以山上具经验者的判断为准,若和留守约定
有出入但山上评估有能力承担风险时,或许还是有沟通协调的空间。然而在队伍中具雪地
经验者以及队伍对雪地的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整支队伍在面对雪地应该要能做到更保守的
评估。
总结:
我认为这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够重视登山环境中的雪地因素,在事前的规划与
准备时并未将其视为一支雪地攀登队伍来检视其可能面临的风险。而后在行进过程中,也
未能及早意识到队伍对雪地环境的认知与准备不足,因而最终导致憾事的发生。
雪地登山活动本具有极高的风险性,也因此各社团对于冬季的高山队伍审核会相对的
保守。若确定要将队伍置身于雪地环境中,事前对队伍成员的经验与路线风险的评估都应
该更加严谨,而若队伍的结构与经验不足,就应该尽量避免进入具风险的雪地环境。
然而在现在社内具有雪地经验的人还是少数,且几乎没有具有完整雪地技术能力的班
底的情况下,目前社内应该没有能力开出雪季的高山纵走队伍。但我认为不应因雪地队伍
审核的严谨以及目前能力的侷限而继续降低社内人员接触雪地的机会,还是可以考虑多开
一些短天数、风险较低的冬山队伍行程。而若路线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可能需要要求
参与人员具备初级的雪地经验,并请求较具经验的学长姐回来带领。我想如果能以严谨的
心态面对雪地环境,并尝试增加对雪地的基础接触,或许能让我们有机会在未来的登山活
动更安全的面对不同的雪地环境。
参考资料:
成大山协 20120131乌拉孟山难事件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