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auosong (如何一少年,匆匆已白头)》之铭言:
: 主要是违背“国际人道法”
: 国际人道法 有定义国际或非国际武装冲突不能攻击并要保护以下条件
: 平民
: 受伤或生病的士兵
: 战俘
: 医务人员
: 人道工作者
: 记者
: 宗教人士
: 医院及救护车
: 文化及宗教场所
: 水坝及核子设施
: 把弹药囤积在宫庙
: 一次违反保护宗教人士 宗教场所的条件
就直接拿现在乌俄战场来看,尤其之前几个打得最激烈的城镇:
北顿双子城(两城战前人口总计快二十万)、巴赫姆特(战前人口约七万)、阿夫迪夫卡
(战前人口约三万)
看google 地图都能找到这三座城镇,里面有医院、学校、文化及宗教场所,但也不妨碍
乌俄双方把城镇打到一片断垣残壁。
所以实际上打城镇战时,国际惯例基本上都能接受守方把受保护群众(平民、医护病患、
师生、文化及宗教人员)疏散离开后,征用那些建筑物(不管是医院、学校、文化宗教场
所还是民居)战时构工要塞化及驻守。
以色列、哈玛斯还有俄国炸乌克兰的儿童医院,争议点在于这些场所仍就以原先身份持续
运作,且相关非战斗人员还在原地,以色列批评的是哈玛斯把武装部队放进这些场所时,
该疏散撤离的非战斗人员故意不撤走好当肉盾人质,哈玛斯则是批评以色列攻击前没在确
认是否已无非战斗人员。
也就是说只要把非战斗人员撤走,那原先场所就不再具有相关功能与身份,只是一堆可利
用建筑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