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武人的谎言

楼主: ellisnieh (落魄书生)   2019-05-20 14:45:17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来自: 76.21.48.63
: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MartialArts/M.1558291516.A.C26.html
: 推 BITMajo : 剑道对高的人应该是有好处 114.44.84.66 05/20 04:58
: → BITMajo : 击剑就不知道了 114.44.84.66 05/20 04:59
: → chind : 攻击头部 躯干来说 身高会有差 76.21.48.63 05/20 05:17
剑道的得分部位限制是比击剑大很多,但彼此的剑尖到手部得分部位的长度还是
一样。我们老师以前传下来的观念是,人高手长打矮个子的头部轻松,但矮个子
要钻高个子的手部和腹部也容易,没有什么身材是特别吃香的。
顺便提个,依照日剑连的规定,成人男用竹剑重量为 510g 以上,而真刀重量约
为 1kg 上下(打刀)和 1.2~1.5kg (太刀)。因为竹剑够轻,运动员力量超过
某个门槛后再加强力量对剑速提升的帮助也不大,且规则上有效打击的气剑体一
致是靠整劲而非蛮力,因此与其过度投资力量不如分配去反应、技术和距离感等
其他项目。
因为力量差距的影响相较真实器械更小、而能凸显经验和技术补正的威力,因此
剑道高段者到五十岁以上还强得跟鬼一样的比比皆是。加上规则上禁止暴力推挤
和体术,老人家在体力条用完前的数场之内甚至能电现役选手也是会出现的事。
剑道作为锻炼身心为目的武道而非纯粹杀人或使用武器的古武术,降低力量门槛
有助于参与者专注在技术面的磨练并增加人口基数(想要额外强化力量就各自上
健身房);另一方面,作为竞技运动,规则上弱化体格差异、强化技术展现也有
助于强调运动特色、争取观众(即便剑道本身的发展脉络和实况并非专注在这个
目的上)。
然而,竹剑作为真刀的替代品、降低力量门槛这点亦是优缺一体两面。正面是磨
练技术的比重提高了,反面是竞技技术逐渐脱离真剑。剑道奠基于剑术,因此传
统的练习法,入门挥刀要举过头、有的甚至要求举到背后作开阖练习,所有的出
剑动作都是源自于一个正击面,万变不离其宗。当然赛事还是动作小抢快吃香,
因此传统是练打用小,但近代就逐渐衍生出将竹剑与刀形完全脱钩、以优化规则
内胜率为目的去练习的练习法。
确实,竹剑够轻,不需要全身整劲、以手臂为主出力即足够,且变化更大,以比
赛为目的这种练法非常实际。传统重视基本功、招式有点太精简的慢热风格,初
练三年搞不好才能跟一年比赛剑打平也是真的。然而过度偏向比赛剑的招式和运
剑方式、换到真刀或皆近真刀重量的练习用具上时,力量需求就会高到不合理、
普通体格随便练都会受伤的程度。当然这没有对错,只要练习者是在知道自己追
求的是什么的情况下去做选择就都没什么不好。
回到前面讲的力量门槛,真剑和其他练习用具也因为各自的设计而有各自的力量
门槛。以剑道经验者来说,我个人的力量也算偏弱的,所以在摸各种乱七八糟玩
具的过程中对力量门槛这件事特别有感觉。同样 1.2m 左右的器械,根据柄长、
重心位置及重量分配,有 1.2kg 挥起来不觉得比竹剑重多少的,也有 1.33 就明
显慢竹剑一截的等等──但那些对有认真上健身房的练习者来说大概就不会是太
严重的差距就是。
以异种器械练习来说,个人经验还是器械长度比体格重要多了。器械多五公分的
话手短十公分都是优势,毕竟全接触的情况下若以手为打击目标,护手到剑尖就
等于是攻击暨防御距离、类似徒手的肩膀到手掌那样,一寸长一寸强相当显著。
另外,若以模拟无甲的全接触规则来说,观念上就不像徒手能换拳,传武很常被
现代徒手技击认为过度强调的拨挡、招架等防御反击就变得很实际甚至必须的选
项。
有句话讲“功大欺理”,功夫大了什么花招道理都无效。徒手我不知道,但在器
械上算是可以验证。剑道入门从站中段开始,虽然具体的观念和要求跟传武的桩
功是两回事,但共通点是站出那个结构力。结构强的人就是摆个中段从中线直上
就能偏开对方的剑,程度差距再大点会更明显,强方的剑在中线就是不动如山、
中线直上就是对方的头部,说夸张点就是小说常见的形容“一看毫无破绽”。
然而,在剑道这个已经借由打击部位等规则来强化中线重要性、增加中段结构有
效性的运动中,在双方功力没有到决定性差距之前,招式、时机掌握甚至骗人没
看过的花招一定程度上都还是能有效克服结构强弱,这也是为什么比赛特化练法
可以在前期练一年打平甚至打赢传统练法磨三年,但在三段以上差距会逐渐缩小
──不过即便到五、六段的国手级依然有效,因此比赛剑才有其存在价值──但
面对那些经验老到的高段老人家,耍花招只是增加自己被黏在墙上的机会而已。
承上,换到全接触之类相对自由的规则时,打击部位没有限制了,奇招、花招有
效的阶段就更长了。例如剑道赛事不会出现的下段、八相、脇构或者其他古流的
构型在全接触规则下就有各自相应的用处存在,而与之相近的欧洲长剑架式亦同
样会出现在 HEMA 赛事之中。而当大家都是两只手拿一把长剑的时候,古今东西
能变出来的花样也不会差太远,例如‘朝鲜势法’(见连结)。
https://tinyurl.com/y5dt6qh9
当然功大欺理还是存在的,只是功力需求的那个“大”就更大了。例如下面这支
影片 7:12 开始介绍的观念,在新阴流系统中称为“合撃”或“合し打ち”、而
把基本功练到顶就是奥义(尾张系)“一刀両断”。再如吴殳《手臂录》谓“少
林有一棍法,名曰五虎拦,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
殆如农夫之恳土者。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
平而轻视也。”或是许多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示现流系统,其核心精神也类似,常
被特化描写为一击必杀,同样是普攻点满就可以当大招放的概念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293596/
最后提个前阵子很有趣的经验,去别人家玩耍时,跟对方学长对到剑,第一次有
真的被“沾黏”的感觉,进入剑围后要不是被掤劲撑住、要不是被引进化掉的手
感。虽然类似的观念在剑道也有,但毕竟器械设计和操作习惯上不同。而那位学
长第一次碰安全剑可能还在适应手感和打法、因而黏住之后没多少进一步反击,
才出现这种被对方器械“一直”黏住进不去的感觉。算是有体验到太极拳之类练
出来的“功”借由器械展现时的状态,颇有趣 w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