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批评的高雄二阶轻轨——大顺路的恶梦
温朗东
高雄轻轨第二阶段,是一个无法讨论的政策。
无法讨论,比政策错误更可怕。没有一个人的决策永远正确,失误在所难免。有错,就修
正,是理性决策的基本道理。但实际上,有些错误无法被讨论,即使预见了,也会被忽略
。
二阶轻轨无法讨论,是因为轻轨的意象已经跟“城市光荣感”结合。你不要轻轨,就是拒
绝进步,就是不爱高雄,就是重北轻南。
逻辑上,投资二阶轻轨,只是投资大众运输的选项之一。投资大众运输,也只是投资城市
公共建设的选项之一。高雄不盖二阶轻轨,也可以把同样的预算用在其他地方。只要有充
分投资,改善市民的生活,就算不做轻轨,也没有轻忽冷落的问题。
光荣幸福的轨道感从何而来?
轻轨之所以跟“城市光荣感”紧密连结,是因为轨道运输系统本身的政治乘载力。要理解
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一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_WO_uxp6Y4
这部政策形象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意象:
车厢经过现代商业大楼,在高架轨道上畅顺移动,底下正在塞车。
高科技(以当时的眼光看)的中央监控系统。
充满幸福感的老人、小孩、上班族。
影片只有30秒,但很迅速地传递了捷运是科技的、商业的、幸福的意象。容易接收,直达
入心的塑造感动,是影片媒介的强大优势。
我们把时间拉到三年多前,来看这只捷运松山线的广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jwxPsgwCk
片里两个少女穿着一红一绿,应该是淡水信义线(红线)跟松山新店线(绿线)交会的隐
喻。里头男女老少、学生与上班族一起歌舞,透过捷运,到达具有商业感、历史感、科技
感的不同景点。
好的政策文宣,可以传递进步与幸福的感受,这些又可以转化为民众对执政者的好感。
政策文宣侵蚀了论辩空间
在民主社会里,政策文宣是不可或缺的。但这是一把双面刃。
从正面角度来说,文宣可以避免执政者的“为善不为人知”,可以让一些短期看不到成效
的政策,透过文宣让民众愿意支持。
反面来说,文宣通常是资讯简化提炼的影片、图像、标语。这些无法取代严谨的政策分析
,但因为传递效果直接有力,会侵蚀到多元立场理性论辩的空间。
轨道的价格高、工期长且施工期会造成不便,如果不靠文宣打底,政策不易获得普遍支持
。
另一方面,轨道运输的政治乘载力,来自于它的特殊性:巨大而有科技感的量体,本身就
能传递城市建设感;作为运输系统的人流效应,更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
我们很难想像有一个公共建设,会比轨道更能够吸引人流,你一定会经过,一定会注意。
意思是,这个公共建设本质上,是个巨大的政府广告放置器。布满萤幕的月台车厢,除了
有商业广告收益的作用,也是政策文宣的利器。捷运广告反复地传递轨道的正面价值,让
“轨道 = 进步 = 幸福”的印象日益强化。
所以不是哪一个政党,或是哪一个城市的民众特别爱轨道,而是轨道本身就有政治乘载力
,可以完美的跟政策文宣结合,提高人民对轨道以至于对城市的认同。要拒绝轨道的诱惑
,并不容易。
有了这个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轻轨二阶无法讨论。事实上,它“已经讨论完
了”。在台北捷运系统长年的文宣运作底下,轨道已经是深入民心、进步幸福的同义词。
高雄轻轨的文案,强调是“台湾第一条”,是环保、活力、意大利设计的时尚科技。
有这样一条轻轨,让高雄人感到光荣。
但我接下来会提到在光鲜亮丽背后,二阶轻轨的问题。
占用主要道路的二阶轻轨
二阶轻轨为何会引起争议呢?简单来说,高雄轻轨的第一阶段,大部分使用的是已经废弃
的铁路临港线,不太会因为兴建轻轨,造成道路缩减。此外,这条线对大部分民众来说,
并不是上班上学的重要干道。一阶轻轨的观光作用,大于通勤作用。也就是说,一阶轻轨
不管观光成效好坏,对大部分市民的生活影响不大。
但是二阶轻轨,会经过重要通勤道路“大顺路”,直接导致车道减少,从两个快车道一个
慢车道,减少成一个快车道一个慢车道。除此之外,还会取消三百多个停车格,并且有六
条跟大顺路垂直的路,日后因为轻轨经过,无法直接穿越大顺路。
也就是说,在车道减少、停车格取消之后,日后大顺路只要发生车辆擦撞,把两条车道塞
住,这条串连南北高雄的主要干线就会完全瘫痪。这不是什么“施工过渡期”,而是完工
后会持续发生的问题。
大众运输的发展前提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那正好,通通使用大众运输,不要再骑车开车上路了。
这种说法,是认为用“大众运输模式”取代掉传统的“私人载具模式”,是城市进步的必
然方向。大众运输模式确实有很多优点,例如:减少能源消耗、废气污染、避免公路阻塞
、减少交通事故、对无法操控车辆的未成年人及老人比较友善……等等。
但是大众运输模式,不是万能的。首先,就它要解决的塞车问题来说,如果原本公路车流
畅顺,城市人口又仍在外流,可预见的数年内,并没有塞车的问题。反而是轻轨造成的道
路缩减,会制造新的塞车问题。
其次,大众运输势必要收取合理的票价,以避免过度亏损。对使用机车的基层民众来说,
会造成额外的负担。在大众运输系统没有全面建立之前,使用大众运输将会很花时间。对
于高工时的台湾人来说,又是额外成本。
大众运输模式,必须是高度整合的整体规划,不是盖条轻轨而已,还要考量到公共汽车班次、
转承、自行车租借/停放、行人道规划……等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整合。做一半的大众运输
,比不做还糟。
城市投资的先后顺序
高雄的大众运输使用率,2016年是9.3%,低于没有捷运轻轨的宜兰台中。要往大众运输系
统迈进,可以先强化公共汽车运作效率,成本低,路线更动弹性高。
却还是有人会说,现在不盖,以后房地产价格上升,土地征收不易,会更难盖。但城市的
资源投入应该要均衡,应该有先后顺序。对人口成长率六都之末,六年来只增加五千多人
,总人口被台中超越的高雄来说,数十亿的资金优先放在招商、产业辅导转型、幼儿托育
及老人照护,等人口开始提升后,再来规划轨道运输,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顺序。
这些讨论意见,这几年来陆续都有人提到,轨道计画还是持续运行,轻轨二阶依旧蓄势待
发……毕竟,这是个无法讨论的议题。谁批评轻轨,谁就是不爱这个城市。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5/29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