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数据看太多反而把最简单的 W-L 想得太复杂了
W 非常好解释,记录的意义也很清楚
就是"在哪一任投手退场时球队领先,他就是该场比赛的胜投"
接下来随着棒球轮值发展一来区分 SP 和 RP ,
二来也避免"每场先发一两局被换下去就有胜投"
加入一个但书"先发投手要投满五局才能符合资格"以表示有尽到先发投手的责任
把但书讲成第一要务反而让解释变的困难,其实这只是一个附加条款充其量就是个特例
他是补充说明:大众对于先发投手的要求是希望至少能投满五局(超过半场比赛)
所以胜投当然有他的意义在,
"先发投手投超过五局且于领先时退场"与球队获胜之间绝对是高度正相关
同时也应该要是一个老妪能解的简单数据,简单评量贡献度
适合在报纸上给不那么深入看球的一般大众做为第一手参考。
接着讨论另一个问题
胜投能评量选手能力吗?
我会说参考价值不高,就如前面很多人提过
CYA 给了 Zach Greinke & King Felix 就看得出来人们观念有慢慢在改变
另外有些例子如今年的 James Shields, Cole Hamels
反例也很多,王建民拿了个 19 胜球迷到现在还在吵、2010的 Tyler Clippard ...etc
其实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好吵的,胜投就是个贡献度的简单评量
先发投手吃越多局数,掉越少分你就越容易拿到胜投
这应该是相当直觉的事情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但硬要扯到胜投越多 = 越强 甚至 胜投 = CYA 当然就是过度解释
这不是这个数据的错而是球迷解释错误
我之前也帮 TTO% 稍微平反过其实是类似的逻辑
一个数据背后有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但永远不能只看一个数据评量选手
有些数据看出"贡献度"如投手 W 野手 RBI R 或是 WAR
他们每年之间不见得正相关,很可能转队或是换棒次就变个样
有些数据则比较容易看出选手的特性或"能力"如野手 SLG, BB%, 投手 WHIP, BB/9...
不要把"贡献度"与"能力"混做一谈
也不要奢求只看两个数据就判断一个选手的好坏
棒球如果这么简单就看得出来还要球探跟教练干嘛?
批评一个数据前先想想他背后的逻辑
有些适合初学者或大众快速扫过了解球员的贡献
也有些数据是给内行人或是专家看的
硬要要求一个数据都有严谨的意义又能看出贡献与能力
或许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W, RBI, OPS .... 持续存在也是因为他能看出一些事情且简单易懂,或许这样就够了。
一点小意见,有错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