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rikawablue (morikawablue)》之铭言:
: 我认为这只是因为 "三位跑者" 在任何一局的进攻里都是基本的限制,
: 同时这不只代表 "三位跑者" 是一个限制,"最多三个残垒" 也应该是
: 个限制,换句话说 Max. 3 runners 与 Max 3 runners left on Bases
: 这两个东西是等价的。
: 好比说在某一局的进攻里,我们有 3 个 AB 通通出局,但是有 100 个 BB
: ,以 Base Runs 的估计式来算,我们会得到 77.27 分,这代表的意思是:
: 除了 3 个出局数以外,我们会有 20 个残垒 (因为我们有 100 个 runners)
: !?这绝对是不正常的行为。而造成这种因素的原因,当然还是在整个
: "fundamental equation" 唯一用 "估计" 的那一项 B / (B+C)。
: 那我们可以把例子推大一点,即使是大样本,我相信我找得到一种情况、或
: 者说一种 linear combination 让 B 项使得最后的 Base Runs 在 N 局的
: 比赛里产生了大于 3 * N 的 LOB (残垒),以一个从 "真实角度" 出发的
: Runs Estimator,我认为如果出现了上述的结果,这叫 "犯规"。
: 我也尝试用控制变量去寻找 triples 的问题,因为在整个 B 项目里,
: 我觉得 triples 的权重似乎是太大了。我原本认为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
: ,我可以找到某群打者的 PA * OBP (这就是跑者数目) 会小于
: Base Runs 所估计的得分的例外状况 (You cannot score more runs than
: the count of runners you have.),但至今还没有发现。
我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去管跑者数或残垒数有没有超过一局的上限,
Base Runs 的确是从真实的得分方式启发出来的,
但仍是一种 estimation,而不是 simulation,
要求它在千奇百怪的假想情境中,每三个出局数留下的残垒数都不会爆表,
实在是要求太高了。
第一次看到 Base Runs 时,我也对三垒安打的权重有点疑惑,
我不清楚原创者 David Smyth 怎么推出来的,
但 Tom Tango 有解释他的作法:http://www.tangotiger.net/rc2.html
此外,Tango 用 1974 ~ 1990 球季的真实数据作为控制环境,
套进 Base Runs 的算式里,
然后他将每个进攻 event 的总量加一,计算总得分的增量,
借此得到每个 event 的 run value,
比如说将全垒打从真实的 53,874 支,增加为 53,875 支,
总得分增加 1.40 分,表示一支全垒打的 run value 是 1.40 分,
这与 Linear Weights 用 Run Expecteny 算出来的结果不谋而合,
我认为在这些 events 的权重上没有什么问题。
我以为更值得争论、探讨的地方在 b / (b + c),
亦即,用这种比率是不是“揣摩”得分率的最佳方式?
我在想可能是有更好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