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医服X达仁 十年回顾专题(5)

楼主: darkelf (darkelf)   2012-06-20 16:38:03
“十年达仁”系列专题之五
展望将来:裂解的社会,还是共同生活的社群?
当代台湾社会中的原乡
最近两年深入踏查达仁、访谈地方上各单位行动者,并且参与部落活动下
来,医服团渐渐能突破过去的盲点与不足,更密切地与社区产生连结。就像
本系列专题再三强调的一样,部落才是主角、居民才是真正的行动主体,然
而,当代台湾社会中的原乡部落,又要如何取得共识,携手走向未来呢?
透过76次访谈,我们发现,达仁乡的东部排湾与南部排湾社群,也面临了和
当前多数原住民部落一样的问题:“部落”并不全然是一个因血缘与地缘关
系而自始存在的社群网络,有共享的价值、信仰,彼此互助合作,形成一个
共同体。在台湾,这种人类学者想像中、初民社会似的部落,已经不存在
了。那么,当前的原乡又是什么面貌?有三个角度可以观察:家族主义、宗
教信仰、阶级与国家权力。从这三个面向出发,我们会看见部落难以取得共
识、“裂解”的困境。
第一,家族主义。以台坂村为例,现今的台坂村其实是由四个部落组成:
1920年代,日本殖民政府设立大坂鹿蕃童教育所后,便将大竹高溪流域四个
排湾族部落迁移至教育所周遭,施以水田定耕指导。这四个部落分别是大板
鹿社(Palucunu头目家,今天的Tjuavanaq嘉发那部落)、トアカウ社(又
称大狗社,Maljaljaves头目家,今天的Tjuau佳阿乌部落)、ラリパ社
(Pavavalong头目家,今天的Rarepaq拉里巴部落),以及另外Duljalan头
目家所属的Tjamangs部落(今天的加满阿恩部落)。国民政府来台后,进一
步将大板鹿社以外的三个部落全部迁至大板鹿社所在的教育所(今台坂国
小)旁,合并为台坂村。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历来集团移住政策下,统
治者对部落的迫迁,造成同一村落中包含数个部落,而各部落间传统领域混
淆──这对重视头目权威、社会阶序与部落领域划分的排湾族社会来说,便
难免带来了冲突。各头目家彼此互不隶属,各有家族传统,要如何才能化解
历史恩怨(例如日治时对特定头目的扶植或打压、现代地方派系因选举而生
的龃龉),同心维持全村团结呢?
第二,宗教信仰上的歧异。基督教与天主教大约在1950年代后期传入达仁地
区,在强大现代资源优势下,半个世纪以来除少数头目家族外,达仁居民已
多改信基督宗教信仰,其中大约四分之三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属基督长老教
派、真耶稣会或其他教派,四分之一则信奉天主教。以台坂村为例,村中便
有长老教会教堂、蒙恩宣教中心教堂各一,天主堂则位于邻近的大溪。部落
居民本属熟络、同质的社群,彼此有共享的文化传统,在宗教生活上却一分
为三、甚至一分为四(包括游离于教会外者)。教会固然有其正面功能与重
大影响力,然而,也需要思考:不同教派,照顾的是否是同一群子民呢?教
会组织与传统文化间的冲突又要如何化解?在台湾中北部某些部落,会看到
教会承接家妇中心、老人日托关怀站业务,却跨不出教会网络,无法服务到
真正需要援助、但属于不同教派的居民;或者,特定教会反对恢复传统祭
仪、不鼓励教友参与的情况也时有所闻。回到达仁,这会不会也是个与地方
团结有关的重要议题?
第三,阶级、资本力量,以及国家权力。日治时期对山地原住民采取隔离统
治的措施,到了国民政府时代,则推行一系列同化与现代化政策,使得原乡
部落在1950、1960年代逐渐纳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部落不再能自给自
足,开始要回应外面世界的景气循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迁移于焉出
现,特定居民则可以借由经济上的积累、或是教育与国家考试而取得成功,
打破传统的社会阶序,成了部落新兴的原住民中产阶级。扣除移居都市者,
在部落里,这些中产阶级包括:教师、警察、职业军人、公务员、少数小商
人与农场主。他们具备较高的社会资本(有力的人际网络),在无需过度烦
恼生计的情况下,能够连结外部资源以成立社区组织、申请补助资源、推动
部落产业或文化复振,甚而投入公职选举(成功掌握地方行政体系的话,则
又拥有更多资源)。比起过去,部落内部的贫富、知识差距是不是越来越大
了呢?新兴中产阶级,和离乡劳工、在乡农民、失意而醉卧沙发阳台的青壮
年…“怀着同样的文化复兴乡愁或自治愿景吗?”
部落被家族主义、宗教教派、阶级分化与现代国家权力所切割,使排湾族传
统里以头目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阶序受到破坏,人际关系产生质变,而有着成
为“裂解的社会”的可能性。在当代社会此类时空背景下,“部落”安在?
族人之间能否跨越藩篱,形成(或维系)相互关怀、患难与共的社群基础?
对家扶中心、世界展望会、一粒麦子基金会、乃至于医服团等外来团体来
说,将补助资源引入部落时,会不会因为上述鸿沟,于是只帮助到特定居
民,而排除了另一些居民?
在系列专题的最后,我们抛出观察所见的问题与困惑,也尝试对在地行动
者、外来团体、医服团(未来的学弟妹)等三者提出可能的行动方案建议:
行动方案:在地组织与行动者篇
上述几道存在于当代原乡部落中的鸿沟,首先还是得靠在地组织与行动者自
己来努力化解。参考台湾各原住民族不同部落推动部落营造、产业发展与文
化复振的经验,我们可以看见:有些部落能够重新发展出共识,让族人们齐
心向前迈进,例如恢复传统规范(Gaga)的新竹尖石泰雅族司马库斯部落、
努力推动青年会(Cakar)组织的台东排湾族拉劳兰部落等等。达仁乡土坂
村的三家头目一齐举办五年祭、小米收获祭,共同传承部落文化,也算是成
功的例子。相较之下,有些部落却仍陷于地方政治或经济上的严重分裂之
中,连带影响了部落发展、社会福利措施的推行,乃至于灾后重建顺畅与
否。
部落中众多立场不同的团体或个别行动者,首先可以从努力沟通、在对话中
寻找共识(而不是王不见王!)开始做起,例如召开议程透明、不排斥任何
人士参加的部落会议,并且事前做好通知工作,就是一种可能的方式。要留
意的是,寻求共识并不等于强制大家的意见都得一样、或是用多数力量压迫
少数意见;愿意放下成见耐心倾听,互相尊重,同时也关照彼此的差异,才
是跨出部落团结的第一步。
达仁乡内有为数不少的地方团体,各个团体之间如何交流资讯、互通有无,
彼此分工与协力,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是,乡内的资源可以有更进
一步的整合,使资源不会重复投注在一个地方,而能够得到更有效率的运
用。例如,要做小朋友的课辅,不是募集到书本、文具后一窝蜂抢进,彼此
竞争学生;可以试着你带高年级、我带低年级、他负责国中生以上的青少年
等等。大家携手合作,将会让部落事务更顺利推展。以上这些,是医服团近
年拜访不同地方人士后的小小心得,我们无意自以为是地要求在地组织与行
动者接受这些意见,但仍然期盼抛砖引玉,带动更多思考,从而促进对地方
事务的新想像。
行动方案:外来团体篇
医服团在过去几年以来,除了暑期医疗服务工作外,也逐渐尝试引入外界资
源予台坂,例如,引介扶轮社购买白米、麦片等具营养性食品搭配团体卫教
活动发放;或是引介各区扶轮社、台北市五金同业公会等团体赞助台坂国小
体操队硬件设备经费或营养金;以及前面提过,八八风灾时募集医药耗材给
达仁乡卫生所等等。除了上述绵薄贡献,我们也看见有诸多外来团体,十分
关心达仁地区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需求,像是牙医师公会几乎
每年夏天都会采购新书,请出版社直接一箱一箱寄到大武国中,充实在地图
书资源,去年甚至捐赠国中图书室全新的桌椅。类似资源,其实并不算少。
不过,系列专题一路讨论下来,我们也都明白:空有硬件资源并不足以改变
原乡。
除了留意引入资源时,应力求避免差别待遇外,关键仍是在“人”。人从哪
里来呢?怎么把人留住、又怎么为这些部落中的行动者培力?关于这点,外
来团体能做的事情是,改变既往只提供硬件经费或耗材的补助方式,将资源
用来培育地方上的行动者,像是:(1)赞助社区组织营运方面的预算,如
人事费或业务费等等;(2)协助提供资讯,包括培训课程或补助申请的讯
息;(3)传承组织工作、社区工作等各类实务经验,使地方行动者具备撑
起部落组织的专业能力;(4)协助促进地方上不同团体间的互动、交流。
例如,土坂方舟教室由于欠缺师资,没有办法提供孩子们课业辅导。博幼基
金会协助方舟教室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赞助教材、以及指派志工投入课辅工
作,而是派员每隔一段时间固定来到土坂,训练在地青年教学技能,使部落
里可以有自己的课辅老师。这么做,才能为社区组织创造人才、留住人才,
进而有能力推动更多社区公共事务、争取更多来自政府或民间部门的经费,
使部落重新出现活力。
行动方案:医服团篇
对于医服团团员,我们所需要留意的则仍旧是前面〈带着龙虾上山去?“大
学生服务队”的反思〉一文当中的种种提醒与反省:医服团有哪些限制、我
们又要如何力求突破这些限制?
现在,我们都已经明白,对于外来大学生常见的批评是:骚扰部落、满足虚
荣、以错误的方式造成服务伤害。我们最大的问题,有可能正是“抱着问题
进部落”,默认了自己是要去帮助别人,默认了部落是贫穷、小朋友是需要
协助的(更糟的是最后还养成族人伸手接受援助的习惯)。结果,不断复制
社会对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也毫无可能从中谦虚学习。
进入部落、开始医疗服务或课辅的过程,其实是反映了我们和原住民之间的
社会关系(再一次想想看,为什么只有部落服务、农渔村服务、泰缅越南服
务,而没有都市服务、白人服务、美国服务)。也就是,汉人大学生和部落
小朋友间的关系,就像整个社会中汉人与原住民间不对等的关系一样:社会
赋予我们什么身分、地位,我们就以此形象出现在部落,以此为基点开展各
种关系。要如何从“无思”到“反思”,看见权力关系,并且谨慎小心以
对?这始终是最大也最根本的课题。不去思考这个,免谈什么是“服务”。
结语,也是个新的开始:“我们”的下一个十年
在可见的将来,医服团仍然会愿意继续来到达仁(如果没有被嫌弃、被讨厌
的话)。所以,这系列的回顾,并不是个结束;回头看看过往的轨迹,接着
便要一起携手继续向前走去,走向大家一起想像出的未来。未来会是什么模
样?或者稍较具体地说,达仁的下一个十年会走向何方?除了以部落为主体
是不变的前提外,此时此刻,我们尚不知道明确的答案,答案需要你我共同
来寻找。
“门开了。但原来我是从里面敲的门。”
(系列专题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