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医服X达仁 十年回顾专题(4)

楼主: darkelf (darkelf)   2012-06-20 16:37:55
“十年达仁”系列专题之四
耕耘一亩梦田:部落中的关键行动者
编按:如同本系列专题前面强调的,重要的不只是台大学生来到部落做了什
么;真正应该被关注的,是“部落”的想法、以及来自在地居民共同的努
力。那么,从部落的主体性出发,我们又能看见哪些茁壮于地方的力量呢?
以下,从近年医服团文化组探访的达仁乡各单位杰出人士中,我们选出医
疗、教育与社区营造三个领域中的关键行动者──年龄也恰巧横跨老中青三
代,透过三则故事,来认识原乡里蕴含的无限可能。
关键行动者1
徐超斌(达仁乡卫生所主任)
回归原乡的超人医生
达仁乡卫生所的徐超斌主任,是土坂村土生土长的排湾族人,关于他放弃高
薪、自2002年起选择回到部落服务,即使中风仍无私奉献的故事,最近几年
已经广泛被大众媒体、电视节目所报导,更被编写成《守护4141个心跳》一
书与拍设成纪录片《我不可能帅到永远》。透过传记阅读、影片放映与徐医
师本人的巡回演讲,这位“超人医生”坚毅却乐观的形象,逐渐刻划在你我
心头。
即使知名度水涨船高,徐超斌主任依旧不改初衷,每天早上由台东市开车回
达仁,到卫生所看诊、也往来各村巡回出诊、探望需要陪伴的老人家,尽可
能服务每一位居民的需求。用排湾母语耐心与患者沟通,详细解说病况并传
达卫教观念,使他深深受到民众信赖。到了夜间,徐主任则要在夜诊结束
后,辛苦开车返回台东市住处;有时,则要支援大武急救站的值班工作,毕
竟这是徐主任回部落服务后才推动成立的,达仁、大武一带唯一一个提供24
小时急诊的医疗据点。就这样,日复一日,徐超斌医师每月工作时数达400
小时,即使累倒中风,却还是在复健半年后坚持回到岗位,以乐观的心继续
守护族人健康。
“没办法,谁叫我是全台湾最帅的医生嘛!”徐主任总这么说。
从部落出发:南回协会与方舟教室
被媒体称为“医疗孤岛上的超人医生”的徐超斌主任,除了持续坚守卫生所
工作岗位外,也开始思考怎么走出卫生所,进一步面对部落的需求、让故乡
变得更美好?在医疗领域努力了九年后,徐主任发现:有些问题的根源并非
医疗可以解决。例如酗酒,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生活贫困、心理不快乐,只好
藉酒浇愁。想要真正对症下药,他说:“关键是跨越医疗的范围,提升部落
的生活水准、提升幸福感。生活需求可以被满足,接着谈卫生保健才会是有
可能的。就好比说,饭都吃不饱了,要如何要求健康五蔬果、均衡营养的饮
食呢?”
所以,从2010年开始,徐主任用自己的力量,募款成立“台东县南回健康促
进关怀服务协会”(Google协会名称即可找到协会网站)。协会以土坂村为
起点,提供贫困家庭急难救助、独居老人与身障者居家服务、改善部落孩童
教育环境、加强老人关怀站功能等四项主要服务。徐主任的目标是什么呢?
他说:“部落的人就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在都市,老人需要的是陪伴和
关怀,然后小孩子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机会。…我成立协会,甚至将来成立
基金会,我希望创造就业机会,让那些有专长的人比如他作社工的就回来当
社工,为部落作社福的事情。”
“我现在要作的是跨越这个部分,跨越我医生的职分之外,再多一点希望我
能够照顾到的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多一份快乐。这个是我原来的目标,让
我接触到的人,活得快乐,死得善终。”这是徐主任的愿景。
目前,协会运用外界资源聘请服务员,补充公部门资源缺口,延长老人家日
间托育及居家服务的时间,使长辈们得到更多陪伴与关心;另一方面,则聘
请全职工作人员,打造出部落中属于学童的“方舟教室”实体空间,来做为
学校及家庭教育的辅助:国小学生课后来到这边,有供餐、陪读、母语教
学,乃至于往后课业辅导的尝试,假日也有才艺班(吉他、爵士鼓、传统歌
舞、棒球)、寒暑期营队等活动。这么做,不但照顾了部落中需要被照顾的
两群人,更同时为部落创造了工作机会,使成年人可以留在部落为长辈和孩
子们服务,土坂村,因而才可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当然,成立仅约两年的南回协会与方舟教室,虽然一切运作已逐渐步上轨
道,服务范围也开始从土坂扩展到其他村子(新化),但整体而言,协会资
源多数是仰赖徐超斌医师个人魅力募款所得来支撑,在软硬件设备上还有再
充实的空间。尤其,部落欠缺课辅师资与企划人才,使得现在方舟教室大部
分时间是陪读、带活动,还没有办法进行课业上的辅导,遑论完善的课程内
容设计及教材。未来,协会的运作如何变得更制度化、财源如何更多元,以
及最重要的,如何培力地方人才,都是地方人士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更大更长远的梦想:南回医院
徐超斌主任的梦想并不只有南回协会与方舟教室。在地组织的实践,只是起
头的一小步,紧接着,他把目光放在未来可能成立的基金会、急救中心,乃
至于“南回医院”上。为什么终极的目标仍是医院?因为,就一个急诊科出
生的医师来说,故乡医疗资源、尤其是急诊资源的缺乏,始终是他念兹在兹
的:
“全台湾本岛,我们不要讲离岛,台东市已经是全台湾医疗界最落后的地区
了,然后我们整个台东所有医院都集中在台东市,就独独从台东市到枫港这
一百公里一段路程没有一家医院,…最要命的是来回往返车程的折腾…一样
在缴健保费,为什么(待遇)不能跟都市的人一样?”徐主任认为,南回线
四乡(达仁、大武、太麻里、金峰)一年缴的健保费用也有大约一亿元,但
与投注在地方医疗需求的资源相比,似乎是不成比例的。
尤其,急诊资源的缺乏,更是南回四乡,乃至于整个台东的痛处:“台东好
山好水好人情,唯一的缺点是不能生重病…生重病你死定了,必死无疑。因
为台东没有一个急诊专科医师制度,甚至连加护病房也没有专门的加护病房
医师,所以全台湾2300万人,有1200位急诊专科医师,但是大部分是集中在
西部,而且是集中在大医院。台东23万人口,你知道吗?只有三位急诊专科
医生,你看多惨!”
徐主任觉得,面对医疗资源城乡分配不均的问题,解决之道是在南回四乡建
立有病床、有急诊室的医院,并以此作为原住民健康研究的据点。医师的来
源,需要仰赖高薪保障作为诱因,那么经费又该怎么办呢?徐主任的规划是
透过基金会募款,一步一脚印,先建立南回急诊中心,填补大武急救站既无
病床又欠缺急诊医师的缺口;接着,有朝一日累积各界力量后,一所医院的
梦想,说不定是可能实现的。
这个梦想,哪一天会实现呢?徐主任说:“光南回医院,我都想说搞不好我
这辈子都没办法完成,但是我如果不作根本不可能发生嘛。也许我倒下去的
那一天,做到10%、20%都无所谓,因为成功不必在我,我只要开个头,努力
过,让后面的人接手来继续完成这个梦想,我的想法也只是这样而已,我不
可能一直帅到永远嘛﹗”纪录片《我不可能帅到永远》的制作团队也提醒:
“超人医师”徐超斌是很棒,但医疗结构的缺口,不能只靠他的个人神话遮
掩。南回线乃至整个台东的医疗议题,更有待大家的共同关心。
对医服团同学的期许
最后,对于年复一年前来拜访达仁的医服团同学,徐超斌医师除了就专业角
度提供指导与建议、指明地方需求外,他也特别对我们说:“台湾没有一个
地方需要义诊,需要的是驻诊。你们可以多多去思考,在小孩的部分、在老
人的部分,可以再做得更精致一点…带给原住民小朋友最缺乏的资讯与自
信,带给老人家陪伴与关怀,这样就好了。…未来你们回到学校,或是说出
社会以后,如果你们还记得达仁这个需要被关心的地方,而愿意回来投入这
个地方,那是你们服务队能够做到最大最成功的一环,才是真正最大的、你
们能够带给我们部落最大的一个成效。”
关键行动者2
陈秀珠(安朔国小退休教师)
部落中的教育工作者
从屏东牡丹嫁到安朔Valiti家(发立帝,排湾语扭转乾坤之意)的陈秀珠老
师,师专毕业后从事教职三十五年,人生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排湾族故乡的
年轻世代,近年主要服务于安朔国小新化分校;陈主任的先生,是同样长年
在教育界服务、先后担任过大武国中及宾茂国中校长的叶神保校长,两人在
2011年夏天一同退休。
拜访这些部落中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比起外来教师难免
需要在假期返乡、以及终究有轮调的一天,部落中出身自地方的教职人员,
会愿意在学校工作以外花费更多心力关心孩子们;同时,也由于熟稔部落中
的文化与人际关系,而能够与家长间有更多互动,连结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
育,并且促使民族教育(即族群传统文化的延续)得到更好的成果。
陈主任和叶校长便告诉我们,除了在教育工作上努力外,他们(以及其他安
朔国小教师──安朔国小几乎所有教师都是在地人)也会以个人名义鼓励、
帮助部落中的家长与学生,当中除了主动关心青少年的学习与升学状况外,
更不吝于在学生因经济因素影响就学时,代为争取外界奖助资源。似乎也因
为这样,比起其它缺乏在地出身教职人员的村子,安朔村青少年的升学情况
较为理想、家长也普遍接受子女应该至少要具有高中职学历。这个现象,提
醒了我们:比起依赖外来团体,在地人士中是否能产生有力行动者或团体,
或许才是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知识的能力,在乡下和在都市是没有区别的。爱看书的人,不会被淘汰,
也不会输给都市人。”这是陈主任经常告诉小朋友的话。
文化复振与传承,留给孩子们最美好的回忆
除了在杏坛里春风化雨、成就斐然外,走出校园,出身自南部排湾的夫妻俩
也醉心于族群文化的踏查与复振。叶校长以研究南排“大龟文王国”的历史
而闻名,目前也持续攻读政大民族所博士学位。师专时就读语文组的陈主
任,真正热爱的则是音乐与艺术,师院时修音乐学分班、研究所学分班更主
修音乐;陪伴夫婿田野调查时,花费了许多精力收集排湾族歌谣,采集大量
老人家在祭仪现场传唱古调的珍贵录音档案。终于,在教书生涯最后五年,
陈主任开始“做自己的文化”,将传统音乐带入学校、带入课堂。她半开玩
笑地说:“前面三十年太不自我了。”
最近几年,陈主任将采集所得的排湾族童谣带进学校课程,每周固定在安朔
国小教孩子们唱童谣。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她仍然规划回校园延续这项音乐
教学工作:每个星期二早上八点到十二点兼课,先集合全校讲部落故事,剩
下两节课分班教唱传统歌谣。歌曲传唱的成果,陈主任则透过申请公私部门
补助,找来录音团队录制CD。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学校组织古谣合唱
团、筛选少数学生进行密集菁英训练,并带去录音室录音、发行正式专辑与
巡回表演的作法,陈主任采取的是相反的方式:录音师来到国小,一班一班
依序录音,录音开始时每位小朋友都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此一来,陈主任
说:“每位小朋友的声音都录起来了,唱的好不好则是其次;对于家长和孩
子本身来说,这就是最珍贵的毕业回忆。”
陈主任认为,“服务是无形的,不一定要用对价利益去讨价还价,有些是奉
献,而这是人生的价值;所以,不是利益导向的人生,只要不影响生活,有
多少就去做吧。”总是热情与我们分享排湾族音乐或手工艺品、介绍背后丰
富意涵的主任,在开朗笑容背后,有着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心与使命。
关键行动者3
Giu Tjuveljevelj(郭俊彦,台坂社区发展协会理事)
排湾族青年返乡之路
对达仁乡的年轻人来说,由于乡内没有国中以上的教育机构、也缺乏足够规
模的产业发展和工作机会,所以多数人国中起便有离家到大武、金仑乃至台
东市、高雄市就学与外宿的经验。国中毕业,也自然而然地继续留在台东市
或西部升学、求职,在城乡迁移间寻求梦想中的人生。Giu的历程刚好与大
部分排湾族青年相反,二十多岁的他,是资深祭师郭月香vuvu的孙子。然而
他并没有在太多传统文化的薰陶中长大,而是自小在台中求学、打工,科技
大学毕业后,选择把多数时间花在故乡,担任台坂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自
2009年起积极推动绿美化、部落教室与部落厨房新建等社区事务。
“在部落长大才出去的年轻人,或许比较会受到花花世界吸引而流连忘返,
不易回流;但很小就出去的青年,长大以后反而比较容易留下、或者愿意回
来,目前部落中就有约四五个这样的青年。原因除了外地工作不好找之外,
社区发展协会在从事部落建设时会限制包商雇用台坂居民,来增加台坂工作
机会。虽然是临时工,但还是有办法暂时让年轻人留在部落做一点事。”
2010年夏天,Giu这么对我们说。
社区发展协会的资源与限制
接手社区发展协会的工作后,Giu才发现,原来除了办理各种村民联欢活动
外,“部落建设有相当多的资源可以申请,但是,以前从来没有人负责这样
的上报及文书作业。”比起村长、村干事乃至于乡公所,申请经费总要向上
经过行政部门层层关卡;在社区总体营造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与丰富成果的台
湾,社区发展协会可以直接将计画提报相关单位,许多政府部门会为原乡部
落开启方便的补助管道,省去乡公所、县政府间漫长的公文往返。经费则由
相关政府部门直接提拨,社区发展协会并不经手。于是,最近两三年,Giu
运用年轻人熟习的电脑文书与企划技能,为台坂争取各种资源,先后完成了
社区美化、社区绿化,以及部落教室、部落厨房、部落手工艺教室等传统建
筑的整修或新建,使得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有了硬件设施,部落的母语班也
得以开课,让文化传承不再中断。可以说,年轻世代投入营造故乡社区,成
果是明显可见的。
不过,社区发展协会的组织形式与经费来源也存在着限制:协会本身虽能以
专案形式向政府部门争取经费,但专案预算当中并不包含常态的人事费用。
因此,有心经营社区的年轻人,得要先在家乡有稳定收入来源,才能养活自
己并且兼做社区发展协会事务,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Giu来说,他
必须要担任山巡员、尝试雕刻工艺品,或是运用各种证照资格接案工作,才
能持续留在台坂,一旦存款告罄,将只好和多数同辈朋友一样,再度前往都
市谋求工作机会。“社造的重点在于造人”,也就是说,长远来看,人的培
力(empowerment)终究才是社区是否能有力量的关键所在。如何让更多青
壮年人口能没有后顾之忧,一起为部落营造尽心力,是原乡发展最根本的问
题。
另外,社区发展协会向公部门申请的经费项目大抵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部
落活动,例如体育竞赛、部落产业成果展、影片欣赏活动、母语歌唱活动、
营火晚会、小米收获祭相关活动等等;第二类则是硬件设备,像是部落彩绘
墙(美化)、植树(绿化)、部落教室与部落厨房的设备等等。虽然种类多
元、申请流程也并不困难,但基本上类别是固定的,如果还有其它想做的事
情,就得自行寻找财源。尤其,补助集中在活动和硬件,相对忽略了软件、
以及人的长期培力。这样,往往可见计画结束、成果报告书完成后“船过水
无痕”的窘境──计画与计画间的断裂,将不利于社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又
或者,硬件设施使用率不佳、欠缺维护(新建时的预算经常没有考虑后续的
维修、营运成本),也总使得起初的美意打了折扣。这些,都是原乡部落营
造尚待解决的难题。
部落志工:巡守队与急救训练
2011年,Giu将总干事的棒子交给尤头目的孙女佳心,改任台坂社区发展协
会理事。不用再负担庶务工作后,他将更多时间投注在部落的志工组织与培
训上面:拥有EMT(紧急救护技术员)证照的Giu,与几位台坂居民集资购买
17台无线电,建立起社区的安全巡守和紧急救护通报网,可以在部落内与邻
近地区有需要时(像是交通事故或老人家在浴室滑倒),透过无线电联络,
使EMT赶在救护车抵达前先进行急救;在紧急事务之外,巡守队员的组成从
青少年到中年人都有,透过他们,也联络起部落居民间的感情。
放眼将来,Giu并不以获得多种证照、志工证明和部落颁与的“台坂杰出青
年”奖项而自满。在往返部落、台东与台中之间,他仍然把多数心力投注在
台坂的公共事务上,积极训练部落居民学习急救技能、考取EMT证照,也致
力于使台坂自组的巡守队、志工队更有组织。部落的营造与复振如何可能?
也许,就是在年轻世代一点一滴的累积中,逐渐实现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