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达仁”系列专题之二
一起走过:医服十年轨迹
从医服团第一次来到达仁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十年岁月;扣除2003年因
SARS取消出队外,我们总共在达仁停留了九个夏天。十年时间里,无论是各
个部落或医服团内部,都发生了许多明显或细微的转变。以下,我们将一一
回顾这些年来,医服团在达仁留下的足迹:
团队组成多元化,引入各界资源
医服团暑期服务队主要分成国小、家访、医疗(完全由医学系高年级学生组
成)三组,外加随队医师、药剂师,以及负责后勤支援的生活组。早期整个
队伍约30至40人,当连续数年来到达仁、思考着如何丰富工作内容以长期扎
根在地的同时,医服团也因社团茁壮而招收到更多新血加入。2005年起,渐
渐有非医学系与非台大学生加入社团,2006年开始则将招生范围扩大至全
校,使得医服团成员组成一年比一年还要多元。时至今日,团员来自医学
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社科学院、理学院、生农学院等众多不同领域;此
外,先后有政大、师大、台艺大、辅大、文化、东吴、北医、国北师等校学
生加入。整体而言,社团变得全方位而有活力,团员们有相近的梦想或理
念,就各自专业背景分工合作,每年出队人数更成长至60人以上,出队时间
也在2009年起延长为八天。
出队规模扩充,伴随的是预算需求增加,除了向团员收取基本费用以外,我
们仰赖更多赞助单位襄助经费或物资。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春天
某日,台北锡口扶轮社社员彭嘉明先生在经过台大医院时,无意间看见医服
团的海报,觉得十分有意义,于是依照海报所留资讯连络上当时的团长林易
贤,深入了解后大受感动,开启至今长达六年的缘份:这位团员口中的
“Ben叔叔”,偕锡口社社友一起奔走联络台北、桃园、台东乃至于远在日
本的扶轮社友社,不仅提供医服团部分出队经费,也固定赞助台坂国小体操
队;八八风灾达仁联外道路中断时,则与医服团一同支援医药耗材给达仁乡
卫生所。一路走来,医服团很幸运地得到这些来自公部门或民间团体的支
持,才能让医疗服务的工作走得这么久、这么远,并且在这些基础上,不断
思考着:如何继续前进,才不会愧对这些资源与期待?
国小组:从带活动到陪伴成长
历届团员们的思考反映在各组工作内容的演变上。以国小组来说,举办国小
育乐营或生活营,最初的目的是希望传达有趣且实用的卫生保健常识给小朋
友,并期望在暑假中为孩子们带来一点欢乐及情感的交流。这些年来,国小
组员们不断在教案或活动设计上精益求精,内容也从早期偏重保健层面(如
急救教学、CPR训练、认识肠病毒、疾病预防),到今天各类丰富内容并
重:有一直很受欢迎的科学小实验、体育性质的运动会、两性关系、环保小
尖兵、认识台湾或世界文化等等;另外,近年国小组有来自外文系或英语系
等系所的组员,因此能够配合学校教学需求,进一步尝试英语活动或是阅读
课程,融入更多知识内容于游戏中,间接做到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的目标。
整体来说,我们希望不仅是带来卫教宣导,更可以激发大家的想像力与创造
力;同时,透过哥哥姐姐们的身教言教,无形中让孩子们得以陶冶品格、增
进视野。
十年下来,一方面,国小营队固然越来越精致;另一方面,我们开始思考:
“那么,在营队以外、在小朋友从国小毕业以后呢?无论是陪伴或是教导,
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做到什么?”
随着国小营队每年举办,社团资深团员与台坂或拉里巴的孩子们渐渐熟识,
建立了深厚情谊与信任关系。特别是部分热心团员,由于深深喜爱达仁的阳
光、孩子们的笑靥,愿意在出队时间以外自发性地回到部落,利用假日时间
陪伴认识的小朋友。这些热心团员,有的是利用暑假空档,在部落多做停
留;有些甚至学期中每个月找时间回来,没有缺席小米收获祭、五年祭、乡
运会、跨年活动乃至于小朋友的国小毕业典礼等活动。长时间互动,加上现
今网络通讯的发达,使得这些团员和孩子间没有太多距离,一起走过国小、
国中乃至于高中职阶段的青春期岁月,在青少年面临学习、人际关系或生涯
规划烦恼时,试着倾听,理解,以及提供想法上可能的协助。
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慢慢发现:国小阶段是孩子们最快乐也最活泼的年
纪,只是,升上国中离家读书(达仁没有国中,台坂国小毕业生多半就读大
武或宾茂两所学校,国中起开始住校)后,却可能会出现求学与生活上的不
适应;偏偏,国中是教育分流的关键阶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的想法与选
择,往往影响往后人生甚钜。放眼将来,怎么在个别团员的关心与努力之
外,用整个社团的力量,将目光从国小延续到国中、高中职阶段的孩子身
上,真正做到“长期的陪伴”,是医服团接下来最重要的挑战。
真情小故事1
拥抱孩子笑容的小儿科医师─林家勋
白天时,他是医院里的医师,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休假时,他在台东南端
的村落陪着原住民的小朋友,他是团员口中的“台坂人”,是小朋友和青少
年的邻家大哥哥。他,是小儿科医师林家勋。
其实,在来到台坂前,这位“家勋葛格”有参加过向日葵社,利用周末时间
陪伴台北县市的中小学学生,当时家勋便计画加入医服团,用寒暑假期较长
的时间且去到更远的地方服务。在好朋友洪毓谦(2007年医服团团长)加入
后,跟着他一起开始了这段故事。
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时间与心力在达仁的孩子身上呢?他提到了几个部份:
首先是第一次来台坂国小时,注意到这里与都市的距离,连最近的大聚落都
要开车二十分钟以上,使从小在都市长大的家勋十分震撼。再来,就是对体
操队小朋友们的深刻印象:“那么辛苦的练习、还有那么刻苦的环境,真的
让我很感动。”当时,体操队没有现在那么舒服的宿舍,常常晚上还要到教
师宿舍跟朱阿姨一起睡觉;新练习馆也还没落成,周末都需要到台东市移
训。体操队牺牲了几乎所有玩乐时间就只为了练体操,练完体操就是写作
业,相当有纪律且表现也很出色,屡屡获得全国比赛奖牌。再加上当时体操
队成员大多是家庭破碎的小朋友,却在体操方面有如此杰出的表现,更让家
勋希望能继续替这些小朋友做一些事情。
此外,在台坂,这种在部落中共同生活、人与人紧密连结的感觉,是令家勋
感到相当新鲜且美好的。他了解到:若是要多做些什么,光是一年去一次两
次是绝对不够的,因此才开始自己慢慢摸索“回部落”的方式,希望可以在
平常有空的时候就多回去,回去陪伴孩子,也教教功课、关心升学发展。之
后,便越来越常回来,两三个月甚至每个月回部落一次的过程似乎变成一种
习惯,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直到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也依然如
此。
这些年的时光,教会一个个数学观念、一题题计算题或是一个个的国字,与
许多的小朋友和大人建立了情感。那,对自己又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家勋
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体会了人的力量实在很渺小,很希望能够多给一些什
么,但是愈是想要影响却才知道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小孩子从小学一路到
现在有的都升大学了,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走向很好的路途。“平常时还是有
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我能够在的时间加一加一年顶多一个月,于是我总是告
诉自己毋须贪心,重要的是身教,自己的行为举止其实都会映入小朋友眼
中,每次出现的时候做好最重要的身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有机会
时,家勋也喜欢跟分享都市的生活,或是求学升学的重要性,希望让孩子们
看到不同于在部落看到的世界。
“虽然这些力量真的很渺小,但是我觉得能够影响一个影响两个,可以带给
最好的身教还有不同的视界,能够由零到一,也是很大的进展。”家勋这么
说。
真情小故事2
这是一个与医服团一同长大的故事─丁伟祥
这是一个在你我身边真实存在、与我们一同长大的故事,或许笔触的限制让
他不像我们在报章杂志上所见到的故事们那般动人,但这却是一同经历夏日
时光和成长的酸甜苦辣后,一起写下的故事……。
还记得,那是在2006年夏天炙热阳光下开始的,那年小学的伟祥,第一次参
加了医服团的暑期营,一切,都是新鲜的。在这个夏天后,又经过许多个夏
天,从与我们一同追赶跑跳的小朋友,渐渐成长为比我们还要高壮的少年,
如今已就读台东高商一年级。我们问伟祥,为什么会参与这么多届的暑期
营?他想了一想,说道:“暑假太无聊了,趁暑假多认识一些人,也是很好
的事情。”
回想我们自己,在一个都市小孩的暑假中,如果总是虚耗在电视与电玩之
间,确实也是有些无聊的。或许,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营队,也是让孩子们之
间、孩子与哥哥姐姐们之间彼此搭起桥梁的一个方式吧。
“要记得我们现在的样子,因为我们都长得很快。”
这几年下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我们问伟祥。“或许最想念的,还
是那些老团员吧…”虽然未必说得出名字,但是见面时的兴奋是不会改变
的。是啊,转眼之间也五、六年过去了,我们彼此都已经长大,当年的哥哥
姐姐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师;过去的小朋友也从国小来到高中,不只是生
理上的成长,在心理上也成熟稳重了许多。随着年龄增长,从被动参与,到
现在成为营队当中大哥哥的角色,带着年纪较小的孩子们一同遵守营队规
则;作为家中的兄长,与弟弟妹妹一起学习,也帮忙着家中的早餐店;同
时,和同年龄的少男少女们一样,开始弹吉他、使用facebook玩着游戏;不
可避免的,也同样面对着学业、成长和人际上的挑战,其中辛苦可能难以言
喻,却也总是踏实面对。
“现在的小孩不是牛,有的时候需要一些不是老师的人,让我们了解什么是
对的,而什么是不该做的,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原因、原因!”
我们也曾经历过花样年少岁月,回顾过去,有时会想起与孩子们相似的成长
历程,偶尔却也会发现现在的青少年,所想的和我们已是大大不同。在学校
教育之外的课后时间,我们希望着能尽一份心力,陪着这些大孩子一同走过
成长的路。而这,也是医服团这几年来开始延伸到关心国高中青少年,继续
着我们在国小间培养出的情感的原因。
在听伟祥分享的过程中,想到过去还在草地上与我们追逐的孩子,已然有如
此成熟与感人的想法,确实让我们感到喜悦与骄傲。回顾过去几年,许多时
候我们真的要谢谢孩子们让我们参与他(她)日渐茁壮的人生,而我们也期
待能够一直这样走下去,能够一同背着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奔跑。
最后,伟祥想跟每一位医服团的哥哥姐姐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老
团员可以回来这个充满人情味的部落,因为那些原本是小朋友的大朋友现在
已经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回来那就考考你们的脑容量吧!名称就叫
‘老团员之记忆大考验’哈哈哈!我只知道,有台坂国小的一天,就有你们
这些大学生!所以我希望各位老团员有空就来看看台坂吧!可能是我的脑容
量不够所以没办法念出一些老团员的名子,但是我知道他们是来自台大医服
团的大哥哥大姊姊;虽然不是来自同一所大学,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有唯一的
目的,那就是牺牲自己的暑假,分享爱给东部偏远地区的小朋友。台坂有你
们真的受益良多,可是我想你们一定也从我们这里获得了很多经验吧!真的
很谢谢有你们的存在!谢谢。”
家访与医疗:走入社区,营造健康部落
在家访组与医疗组方面,主要任务便是一般认知下的“医疗服务”:家庭访
视、团体卫教宣导活动、义诊、成人及儿童健康检查等等。这些年来,团员
们加上随队医师、药剂师,一一走过达仁的每个村落,挨家挨户拜访每位长
辈,关心平日保健状况或慢性病控制情形,视需要提供诊疗或建议,累计服
务人次已逾3000人(详见表一)。
表一:历年医疗服务成果统计(单位:人次)
(略)
2005年起,我们进一步和达仁乡卫生所及负责台东地区IDS巡回医疗的台东
基督教医院合作,具体项目包括:事前取得慢性病患名单,家访时协助追
踪,并回报统计分析结果、转介患者;合办团体卫教晚会,视地方需求每年
调整卫教宣导项目等等。此外,在各国小举办的国小学童健康检查,则会将
资料直接汇整给各校保健中心参考。
这几年下来,我们明显感受到达仁地区医疗条件的改善:台东基督教医院的
巡回医疗越做越好,能提供各村每周一次的家医科与一般内科门诊,也定期
有小儿科及牙科门诊;卫生所在徐超斌主任带领下,同样巡回各村,安排更
多门诊时段,甚至在2011年起开始尝试引进高医主持的远距医疗系统。只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服团一年提供一周义诊,是否劳师动众却显得多
余?同时,卫生所里负责各村公卫的地段护士,以及达仁家妇中心的社工
员,每年也已举办多场卫教宣导活动,乃至于推展部落健康营造计画,那
么,还需要大学生们生涩又不谙排湾话的卫教表演吗?最后,在长期照护体
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日,各村都有老人日托活动、也渐渐有在地或外来团体
定期提供居家访视、照护服务,是不是表示我们的家访也没有那么必要了
呢?种种自我质疑,不断在社团内部讨论中出现。
曾经,医服团连续好几年思考是不是要离开达仁,转移阵地到医疗资源更匮
乏的地区?后来,我们终究觉得要长期扎根在社区,才可能真正带来帮助。
以公卫上医学预防的三阶段策略(三段五级)来说,从被动、救济、耗费的
疾病治疗与失能给付,进展到自发参与的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才能真正让
健康生活落实在部落里。所以,如同2009年家访组长与2010年医疗组长许文
玮所说,除了认知到这是个医学生学习的机会以外,“定位是什么呢?是提
醒,是连结,是陪伴。提醒村民们注意自己的健康、连结村民和各种资源,
然而两年来让我印象最深,也最有成就感的,仍然是单纯的陪伴。”
简言之,真正重要的是连结在地资源,走入社区,大家携手营造健康的部
落。医服团只是辅助的角色,可以视地方需求随时调整工作重心,提供必要
的协助。例如,当巡回医疗已能满足家医科和一般内科需求时,其它专业科
别门诊可能依旧缺乏,于是医服团便曾在东基和卫生所建议下,从台大医院
借调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科别医师担任随队医师,
并进行慢性病患眼科筛检、心电图、肝癌危险族群筛检、肺功能检测等成人
健康检查项目。和在地团体及医护机构密切合作、互通有无的过程,才能够
避免不必要的资源错置与浪费,尽可能带来帮助。
更深一层的思考:如何贴近在地观点?
也就是说,“主角”绝对不是医服团,主角是达仁的居民,是社区组织,是
在第一线长期奋斗的医护人员与社工。我们念兹在兹的,不是追求表面的数
字或奖项,或是以为“关怀弱势”后自鸣得意;而是怎么样真正走入社区,
倾听在地观点、向传统智慧学习,充分对话后,一起做到以部落为主体的健
康营造。
怎么样才算是“贴近在地观点”呢?2008年,团员发现有些小朋友由于隔代
教养或其它原因而没有稳定、均衡的三餐饮食,于是家访组第一次在出队中
尝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倾听并记录居民的想法以求找出原因。透过深度访
谈,我们发现在单方面给予部落居民医疗资源及知识外,扮演听者理解居民
的想法,将使我们更有办法明白居民认知及行为背后镶嵌的经济、社会文化
脉络,从而调整社团工作方向。2009年,家访组延用深度访谈的方式,以此
调查台坂村民对医服团服务的回馈,同样使我们能够在听见更多想法后,试
著回应而与地方上有更多的互动。在这样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医服团
在服务队中增设“文化组”,希望经由文化组的运作,使访谈不只是服务队
八天中一个晚上的工作,而是在出队停留台坂的八天里,由一个独立的小组
完整规划,有系统地以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社区现况,并在实际参与居民日
常生活、密切与居民互动之下,建立医服团与达仁更深厚的连结,进而一起
思索部落可能的未来。
2010年夏天,文化组以青少年教育与图书资源为主题进行三十余场深度访
谈;2011年,则以部落健康营造和紧急救护系统为主题完成近五十次深度访
谈,小组拜访了地方上不同行动者,试着将对部落的认识带回来给整个医服
团。以下,在专题的后半段,我们将介绍这个部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