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修行
时间: 2008-07-06 07:25:24 | 浏览:662次 | 评论:0条
止观之修行亦称安那般那(观出入息),这种修行是佛教里的一种修行方式,指的是“心
的开展”;若用一般的说法,就是指“禅修”,亦可说是止观法门,它的目的在涤荡、憎
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养集中注意力、清明的
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格,以冀最
后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最终的真理──涅盘。
“止”,梵语奢摩他Samatha;“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syana。即是禅定、智慧二学,
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简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于所观察的对象,而不分散,也被称
为“宁谧的开展”,而且由此而达到身心“轻安”之境。《宝云经》释“奢摩他”为“心
一境性”──心专注于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五说:“依定住心说名为止
”。“观”则是在“止”的基础上以智慧思维抉择真理,修习止观正足以破除众生的烦恼
障(我执)及所知障(法执)。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
《习定管窥》曾说:“所谓‘观’,便是依修‘止’所得身心轻安的境界为基础,以智慧
深入观察定中生起(所思维对像)的影像。”又云:“若修‘止’未成,身心未能生起调
畅自在、远离烦恼的感觉,纵然以观慧思维抉择事理,亦不名修‘观’,只能称为‘毗钵
舍那相应作意’,即是相似于观的思维活动而已。修行人必须修止成功,获得轻安后,以
观慧思维抉择,才是真实妙观。”由此可见,禅修之道始于修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导当中,也有提到各种修定的方式。佛陀在开悟之前,也曾
跟随瑜伽行者,学习过八种心灵高度专注的境界。终其一生,佛陀始终没有间断地继续修
定。佛教的大小乘经典、戒律,都描述释迦牟尼的禅定功夫独步千秋,雄视百代,能随意
出入于任何一种禅定境界。他说法时常常入定,并表现出种种神通、变化。所以在《圆觉
经》说:“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止观之修行追求一切事物的至高真理,追求人与宇宙的统一,最终达到最终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