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下篇)
.分类:【极乐研讨】2010/02/19 10:39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观经四帖疏》,将这部开宗立教的祖典义理初步贯通
。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观经疏编序〉三遍。
◎此〈编序〉结构、释义都非常明朗,应该说多读几遍自会明白。但由于大师教著失传千
年,整个佛教界对大师思想都太陌生,我们初次接触,会感觉与原来对净土的认知体系差
别巨大,有人可能不自觉地有所牴触,一时难消。毕竟,熟悉的事物会让人觉得安全、可
靠,陌生的事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安全、不可靠,这在环境、居处方面如此,在精神、思想
方面更是如此。如〈编序〉所举大师“要弘分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
”之文、“正定业”之文,皆是千年来所有弘扬净土的典籍中见所未见、时人闻所未闻的
,所以更应当心怀谨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但其实完全陌生的领域
——纯正的净土宗教理。它可能震荡乃至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
◎〈编序〉将《观经疏》一部所说,简略地结为四大支点,即上面所列四条要文,而以“
眼目”,“心要”两股教行交络之线说明之,最后收束为“信受弥陀救度(本愿——教)
,专称弥陀佛名(称名——行),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入报——证)”之“一理”。也
就是先收为四,再收为二,再收为一——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所谓“眼目”,是用来看的,属于“教”,也就是理论。真理永远是一,不可能是二。
所以真正的眼目不可能有彼此相分的“二”,这里说二,不过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有
二文,分别处在疏的不同位置,故说二处。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如指同一物体,而说有始
终两端一样,虽有始终两端,终究还是一物。这二处眼目也一样。
◎“要弘二门判”之文,处于全疏开宗明义的地方,正是起始;“要弘废立”之文,处在
全疏归宗结顶之处,正是终结。分判之始,已经指向废立之终;最后废立,正由当初分判
而来。如此首尾呼应,一线贯穿,则全疏文文句句,无量妙义,旋开旋收,无尽转折,无
不该罗无余。如鱼之脊骨贯穿首尾,所有支骨身肉无不尽摄。以鱼为譬,由“要弘分判”
至“要弘废立”便是全疏的脊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便是支骨分节,所有文句便如全体
身肉。这是我们欲通达全疏教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线索。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所谓“心要”,即是将如上教理落实在行人心中的要害之处,故
属于“行”,也就是实践。落实“要弘分判”,故有“二种深信”,由要门磨砺而建立“
机深信”,由弘愿摄受而建立“法深信”;落实“要弘废立”,故有“称名正定业”,顺
彼佛愿故。
◎眼目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要弘废立之一向专称,宗旨所归故;心要虽说二处,最终落
点在一心专念之正定业,事理无遗故。“要弘废立”之文与“正定业”之文,所说全是一
事。或说“一向专称”,或说“一向专念”;或说“望佛本愿”,或说“顺彼佛愿”。因
中凡夫称名,成正定业,生命与弥陀一体;果上报土往生,入正定聚,光寿与弥陀齐同。
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全疏最终结点,亦为净土宗教理的核心。
◎此〈编序〉至少读三遍,时间不宜太快,每天或隔天读一遍。
第二步,将“《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暗记心中。
此表暗记于心,对我们下一步的阅读非常有帮助,易取事半功倍之效。如一时记不全面,
则能记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前面读〈观经四帖疏编序〉及暗记组织图表,都是预备阶段,因尚未熟读祖师原著,免
不了会有人有疏离感,不够亲切。所以,下面接着就要直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第一遍,直接读过去,如同第一阶段读“五部九卷”之法。读毕,再将〈观经疏编序〉
及组织图表温习一遍。
◎第二遍、第三遍与第一遍同,皆先读《观经四帖疏》,再温习编序及组织图表。
◎三遍读完,应该对《观经四帖疏》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随着对祖著原文的熟悉,
思惟理解力也会渐渐加强。
第四步,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所谓顺读,即是有意识地以〈观经疏编序〉所指示的二处眼目、二处心要为线索来读,
特别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及其上面的眉注,目的在贯穿全著血脉。
◎所谓逆读,即是有意识地对〈观经疏编序〉所揭示的眼目、心要,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
度,特别从祖典中寻找反面支持的论据,就是俗话说的“找茬”。
◎通过顺逆二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特别深的感悟。
◎到此,我们对《观经四帖疏》这一部祖著已经读了六遍,虽然还说不上多么深的理解,
但已经不算陌生了,可以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读三遍。
◎先读一遍〈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纲要〉三遍读完,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第一题,先翻到前面目录十四页,将〈纲要〉共十三条目,看上二三遍,看自己是否有
些整体感。
◎第二题,接着细看每一条目时,是否能记起本条目下的内容,如果比较模糊,就按条目
下的页码翻到正文,稍微对照以提醒;接着再回到目录下一条目,如是十三条目逐一细看
完毕,然后再将十三条目总看一遍。
◎第三题,题名是〈观经四帖疏纲要〉,为何内容第一条及最后第十三条,要扯上“五部
九卷”?是否文题不相应?
◎第四题,思惟此十三条目前后次第关系,如果将十三条目次第替换会如何?
◎第五题,能否将此十三条目画出一张组织关系图表?
第六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我们已经将《观经四帖疏》及〈纲要〉读了多遍,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收获,正像搬家一
样,搬来了一大堆东西,需要简洁化地规整一下。这是我们重读〈编序〉的必要,也如同
练功之收功一般。
◎到此为止,你对《观经四帖疏》及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定见,具有
了一定的鉴闻能力,即如果有人讲说善导大师著作、思想,你能听出来他是否讲在了点子
上;不再会随人附和,或心中不定。这实在是值得恭喜的!
◎下面修整一段,加强念佛,再接再厉。
第七步,分别各读“四部五卷”每部及相关〈概说〉二遍。
◎方法是,先将每部前面的组织图表暗记心中,然后也如第一阶段直读原著,读完再翻到
附录〈四部五卷概说〉,去看这一部的概说。比如欲读《观念法门》,先记前面的组织图
表,然后直读,读毕,即看〈观念法门概说〉。每部这样,皆读两遍,有关概说也看二遍
。
第八步,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
然后根据八0四页“具疏之要点”所作的提示,将《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及《往生
礼赞》“前序”、“后序”再重看一遍。其余感兴趣的要点,也可随时翻读。
第九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
第十步,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盘,一遍。
◎此次再听讲法光盘时,你会发觉:怎么原来很多疑问光盘中都有解释,而我上次竟然没
有听到呢?
◎这说明你的思惟、理解力大有提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现在注意到了;以前不明白的
,现在明白了。
◎人就是这样,初读、初闻我们不熟悉的,我们脑中会自然有一个“筛选屏障”,它只选
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的部分,而将大部分暂时还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部分,自然屏闭
,如同不存在一样。其实它原本就存在在那里的。只是因为我们对新思想消化吸收能力很
弱,如同营养食品进入胃中,因不能消化吸收,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一样;我们虽然从头
到尾地读了、听了,其实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漏失出去了。这是大脑下意识的
功能。甚至有些所知障特别强的人,他怎么读也只能读到他脑子中原来有的东西,而丝毫
不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在他读来,“善导大师的思想与一般净土教说是一样的”,也就不
足为奇了。不然怎么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然怎么说“书读百遍,其义乃
现”?
◎特别是祖师的教著,义理深蕴,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坚定的信心、长期的熏习
、慎密的思惟、念佛的加持,所知所见,皆是皮表浮浅,不足为论。
◎通过前面两轮的学读,可能有人觉得很满足了,认为我对于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很
深入了。其实深入还谈不上,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净土行人来
说,能通过上面两轮的学读,还是不多的。遇有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来相妨难,虽未
必有智辩力摧伏,但已有信心力自守,诚属难能可贵矣!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点”的掌握,这个点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第二阶段是“线”的贯穿,这条线就是“要弘分判——要弘废立”。
◎第三阶段是“面”的展开,把第一阶段的点、第二阶段的线分布延展到祖师全集的各个
方面。这样由点而线,由线而面。
◎第三阶段,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寻读《观经四帖疏》,四遍。
◎所谓“寻读”,即是怀着某种目的,搜寻式的阅读,而不是一字一句的阅读。前面两轮
已将此疏敬读过六遍,相信有关文句、组织应基本熟悉。此番寻读,乃是就〈观经四帖疏
编序〉中所列四要文——要弘二门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
以之为线索,而在全疏中从前至后搜寻与其意义相同、相近的法语,目的在贯穿全疏法义
血脉,如同打通人的周身经络一样。
◎比如,第一遍,以“要弘二门判”为线索,我们会注意到,念观二宗、正杂二行,其实
与要弘二门属于同一性质,不过表达角度不同而已;另外,全疏中或单说要门,或单说弘
愿,或要门、弘愿合说,或表面说要门、内里说弘愿,或抑要门而扬弘愿,或顺要门而入
弘愿;总之,你能看的越细越好。
◎接下来,分别以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为线索,看三遍。由于这四
条要文,其内在义理的一致性,所以疏中很多文段,都有四条要文的共同含义,也都可以
从四要文的各自角度来解读,这不会让我们感到重复无味,反而会觉得法喜重重。
第二步,重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一遍。
第三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
第四步,寻读“四部五卷”,四遍。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一遍。
◎方法如上寻读《观经四帖疏》。为什么《观经四帖疏》中的四条要文也可以拿来在“四
部五卷”中寻读呢?因为《观经疏》是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教理的根本性著作,其思想是
贯穿于所有“五部九卷”的。这样读来,我们会觉得尤为亲切,“五部九卷”教理之一致
性也得以更加鲜明。
第五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
◎所谓重温,都有复习、总结、提高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也非贸然安排;是到了一定
的时候,就需要重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温故而知新。所以,不要有“我已经读过
了,知道了,不必再看了。”这样的想法。真正会读书的人,不怕重复,也不觉得有重复
,因为一遍有一遍的作用,反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
第六步,读〈善导大师全集编序说明〉。
第七步,依眉注,细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通过读〈全集编述说明〉,我们会知道这一部《善导大师全集》的编序是用了很多心血
的。如标点、段落、字体,尤其是眉注,有其特别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读解大师全集
很好的工具,如果不知善加利用,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善能利用,理解祖著就会十倍、
百倍地加强。如同现在的电脑排版软件,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会用的灵妙无穷,不会用的
就显得很笨拙。
◎前面,我们一直没有强调使用眉注等编排工具,因为还不是时候,可能不会用,反而徒
生缠绕。现在,对祖师著作的文句、结构、主要思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这时候应用
眉注来细化深入了解,正是时候。
※比如二四页,善导大师解释经题“无量寿”三字,根据眉注很清楚地知道有二种解释:
1所念之名(标在二四页正文第九行上面)。
2所观之境(标在二五页正文第四行之上)。
◎“所观之境”四字为疏原文,“所念之名”为根据疏文之义所加。因为疏文当中说“此
地汉音”、“西国正音”,又特别举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然是称念佛名而有
音声,故与“所观之境”相对应,标以“所念之名”。
◎这样的眉注,显明大师从“无量寿”三字当中解出二种三昧,“所念之名”为念佛三昧
,“所观之境”为观佛三昧。虽含两种三昧,但大师意以念佛三昧为主,所以经中虽然观
佛三昧说在前,念佛三昧说在后,但大师此处将念佛三昧放在最先,而引文也是正式性的
解释,即“言……者,乃是……”的格式。下面的观佛三昧,不仅次序上在念佛三昧之后
,引释的文体上也是转述性的解释,即“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是从上面解释念佛
三昧“人法并彰”一义当中,转而释出观佛三昧之义,所以加一个“又”字,表示本有一
义,此又一义;也可知观佛三昧从念佛三昧而开,必当归入念佛三昧。
◎这不仅与下面〈宗旨门〉所说观佛、念佛两三昧相应,也与前面〈序题门〉要门、弘愿
分判相应。观佛即是要门,念佛即是弘愿。可说成上起下。本来“序题门”的含义就是:
序说《观经》一部的主题,内容及缘起等。《观经》一部所说尽在经题之中,如果经题中
不含要门、弘愿,观佛、念佛双重含义,祖师又是依据什么做出要门、弘愿的分判呢?
※再看“所念之名”下更列三重眉注:⑴六字正音,⑵名义一体,⑶人法并彰。
(1)“六字正音”表明念佛以称六字为主,发音以不加翻译的梵音为正,即是“南无阿弥
陀佛”。如《观经》下品下生,知识教劝的时候,译者为表意明朗,用此地汉音说“称无
量寿佛”,实际称念的时候,则是用的梵音六字,“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2)“名义一体”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是一体不分
的。即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一定懂得这六个梵音翻译的意义,但只要他念这尊
佛名,自然具有“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在当中,而自然获得往生。如同下品生的人,善
知识未必有时间详细讲解六字梵音的含义,只让临终者称念就好了。我们在现实助念中往
往遇到这样的情形,即被助念者一点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梵汉翻译的意义,但念佛也往
生,而且瑞相昭著。
(3)“人法并彰”:人即是阿弥陀佛本人,也就是佛身、佛体;法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
法,也就是无量寿名号之法。人法并彰,是说阿弥陀佛这尊佛,是“名号即是佛身,佛身
即是名号”这样一尊佛,是“称佛名号,即被佛救;欲获佛救,只需称名”这样一尊佛。
人不离法,法不离人。佛身全体显现为名号,名号具备全部救度功能。经言:“我若成正
觉(人),立名无量寿(法);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人法并彰)。”
◎人法并彰故,第十六观下品众生一声称名,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迎接此人得生净土。人
法并彰故,第九观阿弥陀佛真身相好、无量光明,唯摄取称名念佛众生而不舍。人法并彰
故,第七观中,释尊正说“我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之时,无量寿佛即时伫立空
中,显明:伫立空中的无量寿佛本身(人),即是除一切众生苦恼的法。韦提夫人,当下
安心,证得往生。
◎故从眉注,清晰地知道,将“无量寿”解释为“所念之名”有三重含义:一、如何称念
佛名?六字正音故,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二、称此佛名有何意义?名义一体故,自然成
为“归命无量寿觉”。三、归命此人,有何作用?人法并彰故,自然契入无量寿法,得不
死之生命,获无生之往生。
※“所观之境”下也列二重眉注:
⑴依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三严 ②别就观门
⑵正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主众 ②别就观门
◎则大师释义甚为明显,即是将整个极乐所有依报、正报,一部《观经》十三定观,统统
收在无量寿觉之“人法”,也就是阿弥陀佛名之下。则从念佛开出一切极乐依正之观,亦
从十三定观归入念佛,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因为眉注字少,又因为一般人对善导大师思想教理比较陌生,遇有些眉注不太好懂,那
就要结合眉注下面的正文,再由前后眉注之间的关系,多看几遍,也能明白。
◎如果善用眉注的话,会感受到祖典的内容顿加丰富数倍,如同广大的殿堂展示在面前,
内含无尽的宝藏。
◎所以要读三遍,因为依据眉注、读解原著是一种新的形式,第一遍主要是一个熟悉过程
,第二遍比较上手,第三遍较为顺畅。
第八步,依眉注,细读“四部五卷”,二遍。
◎四部五卷相对部卷份量较小,组织结构也比较简明,比较容易掌握一些。但《般舟赞》
赞偈很长,本身无明显分段,要整体掌握可能较费力一些。
第九步,〈善导大师语录〉、〈净土宗之特色〉、〈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及相关〈导读〉
等,随意读之。
◎也就是在一个更广大的背景下,来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此后,若弘愿寺有开班详细讲解善导大师的著作,即可听有关讲法录音。若无,唯赖个
人专心精研。
◎研读祖著,并非以寻文摘句、钻研学问为目的,而是以落实专修、自信教他为目的。从
个人念佛来说,善根淳厚的人,哪怕读懂一句,从此专心念佛,往生也是不增不减、丝毫
不受影响的;但以化他劝信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会更殊胜。又就一般人坚固信心、专修不
怠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也是强大的力量来源。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