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不讨论高捷北捷财务筹措
以逐年人次对照为主,毕竟运量才是每季、每年获利来源
首先是高雄
再来是台北
因为北捷逐步通车,有新车站营运标记颜色
皆以通车后11年为限
因北捷是三线,另外抓出内湖通车前木栅线运量最高为2008年9.66万人次
不过其实看北捷在蓝线通车前即有35万人次 (1999.10)
我想表达的是,捷运要能获利主要是看使用人次
台北能有此运量得利于有双北人口及国际人口支撑,以及气候、盆地地型
仅管运量高,本业还是赔钱,必须靠广告收入才能赚钱
而且票价是比高捷便宜的情况
相较高捷会持续亏损不难想像,但会让人质疑由市府吃下摊提费用是因为
高捷非政府100%持股,还有远东、东南水泥、新光、国泰、统一等民间企业
不应是政府亏钱民间赚钱,当然这是从表面看,毕竟我没能力看到合约内容
参考
https://www.metro.taipei/cp.aspx?n=FED7CC0F31E0A664 文湖旅运量统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5%8C%97%E6 北捷运量统计
%8D%B7%E9%81%8B%E9%81%8B%E9%87%8F%E5%88%97%E8%A1%A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6 高捷运量统计
%8D%B7%E9%8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