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地一会”在教会历史中的实践

楼主: df62 (老渔)   2022-08-05 11:39:53
“一地一会”在教会历史中的实践
一世纪到五世纪的“古代教会”与约翰加尔文的“日内瓦教会”和地方召会的比较
前言
“地方召会”[ 由于“召会”是对于希腊文ekklesia的另一个翻译,而基督教界普遍习惯
使用“教会”一词。因此,本文中在提及“地方召会”的名称时,将会使用“召会”一词
以示区别。其他的场合则沿用“教会”一词。]之所以被称之为“地方召会”,乃是因为
地方召会的组织架构与一般基督教教派的架构不同。倪柝声并不满足于教会合一仅仅停留
在属灵的联合,或基于神圣生命产生的同工的状态,希望能够在“地方”(locality)的
层面上实践教会的合一,认为“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教会”才是符合圣经和初期教会实践的
组织架构。所以,地方召会就严格的遵守“一地一会”的原则。就是说,在一个城市(或
任何行政单位,如乡、镇),不论信徒人数多少,不论有多少个聚会点,地方召会皆将其
置于单一教会的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之下。正如同倪氏所主张的:
关乎本地教会的界限,请你们注意一件事,在新约中,神是以城为本地教会的界限。所以
,本地教会最大的范围是城,没有比城更大的。圣经中,没有一个教会管一省,或者管一
县的。圣经所给我们看见的,乃是城是教会的界限。城在当初就是人聚家而住的地方。我
们应当记得在我们今日生活复杂的情形中,才有许多市镇乡村的分别。在当初的时候,聚
家而住,有了保护的地方,都是城了(创四17)。[ 倪柝声,聚会的生活 第四章 地方聚
会的境界,倪柝声文集 第二辑 第二册(Living Stream Ministry: CA),第106页。]
事实上,这种架构事实上也得到当时少数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认可。例如,被认为与倪氏同
为“中国教会三巨人”之一的杨绍唐,在《教会的路线》一书中就说道,:
上海不是有许多教会,乃是一个教会,不过人称为许多教会就是了,实际上是一个。上海
的教会有多大呢?我告诉你,上海教会的大小乃是:在××堂得救的人,加上××堂得救
的人,再加上××路布道所得救的人,再加上在××家庭聚会中得救的人,再加上××路
聚会处中得救的人,再加上……在上海所有一百数十个聚会中所有的得救的人,这是神的
儿女,是上海的教会。你的会堂中所有的信徒不过是上海教会中的一部分弟兄姊妹而已,
他那聚会处中所有的信徒也不过是上海教会中的一部分弟兄姊妹而已。[ 链接:
http://www.wellsofgrace.com/messages/yangst/way/index.htm。虽然杨绍唐在该文承
认合乎圣经的教会架构确实应当是“一地一会”,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他本人却从未
采取该教义,甚至反对该教义,因此体现出自我矛盾的现象。]
然而,若倪氏所谓的“一地一会”的原则真的是如杨绍唐所主张的:“是合乎圣经的,并
且是使徒并早期教会的组织架构模式,”那么我们必定能够在古代教会的文献中,或教会
历史的实践中找到相应的证据和记载。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根据第一世纪到第五世纪的教会
文献,以及第十六世纪的日内瓦教会的实践,来探讨并验证倪氏的主张是否是合乎圣经,
且是正确的。
背景—两条截然不同的合一进路
如果十九世纪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是“宣教的世纪”,那么,二十世纪就是“合一的世纪”
。因为,不论是天主教或是新教,都认为当时基督教界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不但是不符合
圣经的,也是错误的。于是,各方面都开始寻求促进教会合一的方式。
在新教方面,我们看见从1910年的“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Edinburgh World Mission
Conference)开始,于1948年成立了“普世教会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 WCC
)。[ 李骏康,现代教会观类型学:自由、认信与颠覆 (台湾文艺:台北 2011),
11-12。]天主教方面则于1960年成立了直接隶属教皇下的“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专责进行基督教内部的跨
教派对话。[ 链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castero/presentazione/presentazione.html
。天主教为了有效的进行教派间的对话,还制定了严谨的流程规范。]这两条路线就产生
了今日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cal Movement)。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主要的目
的是希望透过基督教内部各教派的教义性对话,先处理各教派之间的教义冲突,进而寻求
不同教派合一的可能性。除了天主教外,西方新教各大教派也陆续成立相应的对话机构。
例如,路德会由世界信义宗联会(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成立了“路德会—
天主教合一委员会”(Lutheran-Catholic Commission on Unity)[ 链接:
https://www.lutheranworld.org/content/lutheran-roman-catholic-dialogue。]。到
目前为止,新教各教派间也进行了有限度的对话。相对而言,天主教在跨宗派对话上面,
进行的最广泛,[ “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的网站分别列出了天主教和其他基督
教派对话的对口机构,对话成果。天主教外的基督教各教派被分成东方和西方教会两大部
分。西方教会可参考: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aloghi/sezione-occidentale.html
。]也最有成效。最有名的两个案例是天主教和路德会在“因信称义”的教义上得到谅解
,而化解了彼此的定罪和开革,且促成彼此的接纳,得以共领圣餐。[ 可参考1997年的《
论因信称义教义的联合宣言》(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链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en/dialoghi/sezione-occidentale/luterani/dialogo/documenti-di-dialogo/1999-dichiarazione-congiunta-sulla-dottrina-della-giustificazion/en.html
。]以及与东方亚述教会(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在基督论上达成共识,为所谓
“聂斯托流”主义平反。[ 可参考1994年发表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Mar Dinkha四
世大主教的联合基督论宣言》(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Pope
John Paul II and Patriarch Mar Dinkha IV)链接:
http://www.christianunity.va/content/unitacristiani/it/dialoghi/sezione-orientale/chiesa-assira-dell-oriente/dichiarazioni-comuni/1994-dichiarazione-cristologica-comune-tra-giovanni-paolo-ii-e-k/testo-in-inglese.html
。]这个教会合一运动主要着重在整合现存的各大教派。
然而,在基督教历史中,还有另一条早已经存在许多的“弟兄会运动”(Brethren
Movements)中的进路。这条进路基本上可以追溯到1457年在今日德国波希米亚(Bohemia
)地区创建的“联合弟兄会”(United Brethren, Unitas Fratrum),然后延伸到1722
年由辛岑多夫(Zinzendorf跔^在今日捷克的摩尔维亚(Moravia)地区创立的“摩尔维
亚弟兄会”(Moravian Brethren),再到1820年代末期在英国普利茅斯建立的“普利茅
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最后结束在真理基本上继承自普利茅斯弟兄会的地
方召会。(事实上,具有重浸派背景的几个不同的弟兄会——瑞士弟兄会(Swiss
Brethren)、门诺会(Mennonites)、亚米胥派(Amish)和胡特尔弟兄会(Hutterites
)也可以被归于这个进路之下。)这条进路同样也认为教会实质的分裂现状是错误的,教
会必须寻求合一。但是,这条进路同时又认为,既然现有整体基督教的架构已经是分裂的
,也无法进行真正的整合,那么就该直接诉诸于使徒教会的范例,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
—特别是使徒行传的记载,跳过现有的体制,重新建构正确并符合圣经的教会架构。这个
一直存在在基督教历史中的倾向往往被基督教学术界称作“复原主义”(
Restorationalism)。这种倾向不但在英国深刻的影响了“会众制”(
Congregationalism,或公礼宗)——英国称为“低派教会”(Low Church)——的教会
体系。这个观念也深深影响了在基督教历史中较后期建立的教派——例如大部分的灵恩教
会,与北美常见的拿撒勒人教会(The Church of Nazareth)、和基督的教会(The
Church of Christ),等等——而且在越后期建立的教派身上,这种倾向就越明显。这些
教派普遍采取“扁平式”的教会架构,在同时,又希望以直接在现有教会之外建立新的体
系的方式,实现并体现教会的合一。这个进路基本上成为十九世纪之后,几乎所有新建立
的“会众制”教派的精神。
然而,在这两条进路都肯定“宇宙性教会(Universal Church)”的合一性,并认为自己
也是“宇宙性教会”的一份子的同时,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教会在“地方”层面上的合一
,应当如何被体现并被实践——几乎所有的系统神学专著都没有针对性的处理这个问题。
而且,几乎都清一色的认为,在地方层面的教会合一是属灵的和生命的,不必强制采取某
种架构。唯一的差别乃是:前一个进路认为教会的合一是“未来的”,采取了一种温和和
缓进的进路;后一个则认为教会的合一是“现在的”,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打掉重建的进路
。当然,这个缺憾也会产生相应的后遗症。仅以地方教会的真理所继承的,非常强调“合
一”观念的普利茅斯弟兄会为例:根据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教会索引(St. Louis
Churches Directory)中的“普利茅斯弟兄会”系统,[ 链接:
https://www.stlouischurches.org/browse-by/denomination?value=Plymouth%20Brethren
。]就有6个具有不同名称、互不隶属的普利茅斯弟兄会的教会:
1.Bible Chapel
2.Christian Fellowship Community Church
3.Gospel Assembly
4.Maplewood Bible Chapel
5.Walnut Park Bible Chapel
6.West End Gospel Hall
这种现状事实上也违反了“普利茅斯弟兄会”建立的初衷——以弟兄之爱,实现教会的合
一。
倪柝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他的职事。站在普利茅斯弟兄会的肩膀上的倪氏在思考在
中国新建立的地方召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架构,以实践当时的“教会合一运动”所追求的
“合一”的时候,就必须从以往的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地方教会应当如何在“地方”层
面上实践教会的合一?——这也自然成为倪氏教会观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突出的部分。
地方召会的组织
地方召会之所以称作“地方召会”,乃是因为其独特的教会观。相较于罗马天主教严谨的
教阶制度,东正教会松散的平等/平行的教区制度,以及西方新教普遍使用的总会->中会
->小会制度,地方召会的组织架构则相当扁平,并且各地教会不论人数多少,堂点多少,
都是平等的。并且,相较于其他基督教团体多样化的教会名称/单位而言,地方召会的名
称/单位则相对单调——例如:某市召会。地方教会则采取所谓“一地一会”或“一地一
教会”的组织架构,乃是因为倪柝声在《工作的再思》一书中认为,“使徒出去,到各地
作工,有人得了救,他们就在各地成立了教会。然后在那些教会里设立了长老,叫他们管
理当地的事务,然后使徒就往别的地方去。”[ 倪柝声,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设立的
教会,倪柝声文集 第二辑 第十册(Living Stream Ministry: CA 2005),第82页。]
倪氏也认为,
“所以教会有两样,一样是唯一无二的教会,一样是一处一处的教会。一样是教会,一样
是众教会。教会是无形的,众教会是有形的。普遍的教会,是没有组织的;一处一处的教
会,是有组织的。我们都知道有一普遍的教会,但是,我们不知道普遍的教会是什么样子
,因她是属灵的,是无形无体的。但是,一处一处的教会,是看得见的,是有形有体的。
普遍的教会,是生命的,是一种生机上的联合。一处一处的众教会,是有形体的,所以有
形式上的组织,有长老,有执事。”[ 倪柝声,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设立的教会,第
83页。]
而教会当有的界限则是,
“不只在启示录二至三章里的七个教会,是根据地方而成立的,在圣经其他的地方,如在
耶路撒冷的教会、在路司得的教会、在哥林多的教会、在特庇的教会、在歌罗西的教会、
在特罗亚的教会、在腓立比的教会、在罗马的教会、在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在安提阿的教
会、以及其他圣经中所记载一切的教会,都是以地方来分的。”[ 倪柝声,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设立的教会,第85页。]
简而言之,倪柝声如同传统系统神学的教会观一样,认为教会有“普遍的教会”——即“
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和“一处一处的教会”——即“地方教会(Local
Church)”的分别。普世教会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只有一个,包括了新约中古今中外所
有的基督徒。而出现在各地的教会则是复数的。使徒们到了一个城市传福音,有人得救后
,就成立了该城市的教会。接着,使徒们就在各个城市设立长老来管理该地的教会。这就
是新约对于教会的地方性的叙述的根据。[ 关于“普世教会”和“地方教会”的差别,可
参考:lowney, E. P. (1997). Church 教会. In 杨牧谷 (Ed.), 当代神学辞典(繁体
) (初版)(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 1997)。]
这个观点构成了倪氏教会观最为核心的“一地一会”的教训,也成为全球地方召会最显著
的标志。李铭伦在《台湾“地方教会”之研究》一文中的81页提供了一个2013年台北市召
会的组织架构图表:[ 李铭伦,台湾“地方教会”之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下载
地址:
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0713113-173412&filename=etd-0713113-173412.pdf
。地方召会的架构会根据一个教会的人数多寡有很大的差异。一个50人左右的小教会一般
可能就只有2-3个区。]
这个架构明显的与目前基督教各教派在一个城市中建立各自独立且平行的教会/堂(各会
堂间以各种教会会议维持联系)的模式不同。[ 以卫理公会为例,台北市就有:台北卫理
堂,城中教会,安素堂,华恩教会,和内湖卫理堂。与林口卫理堂和罗东卫理堂同属于“
北一教区。”链接:https://methodist.org.tw/one/。“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在台湾
北部(台北市,新北市和宜兰县的范围)有两个中会。根据“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台北中
会”网站的介绍,该中会下辖101间教会。链接:
http://www.tppct.org.tw/TppctAdmin/aboutus.aspx。而“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七星中
会”下辖81间教会。链接:https://www.sevenstar.org.tw/。地方召会方面,“台北市
召会”下辖82个会所。链接: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RdN4w3Q8CLiNsUS8IPZnPXCpt4g68BR-DnDhApEqfkg/edit?usp=sharing
。而“新北市召会”下辖54个会所。宜兰县则有14个召会/会所。链接:
https://churchinyilan.tw/%e5%ae%9c%e8%98%ad%e7%9c%be%e5%8f%ac%e6%9c%83%e5%9c%b0%e5%9d%80/
。]其原因乃是因为倪氏非常清楚的将教会定义为:“‘教会’二字,在希腊文是很简单
地,意思就是‘呼召出来的人们。’这团体是什么团体呢?就是呼召出来的人们,这个就
叫作教会。”[ 倪柝声,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设立的教会,第82页。]这点与基督教
界以“教会/Church”一词同时代表“信徒的聚集”和“建筑物”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根据ekklesia原文的意义,重新将教会定义为“信徒的聚集”,而不是“聚会的物质建筑
物”,就使得“教会”一词跳脱了物质的限制,使得“一地一会”的架构,并在“地方”
层面上实践教会的合一成为可能。
而这个特殊性也使得李常受于1962年开始在美国本土建立地方教会后,美国的基督教就根
据地方召会最为特殊的“一地一会”的教义将地方教会命名为“Local Church”(地方教
会),且认为地方召会最独特之处就是强烈的“地方主义”(Localism)。[ 基督教界一
般有以某教派的特殊教义为其命名的习惯。例如:“浸信会”的名称来自“信而受“浸”
(不是“洗”)”的教义。“长老会”的名称来自“长老治会。”“信义会”的名称来自
“因信称义。”]在1980年代,李氏将ekklesia重新翻译为“召会”后,“地方教会”的
翻译也改为“地方召会”。[ 外界根据地方教会给地方教会起的名称包括:1)根据倪氏
翻译的“小群诗歌”称之为“小群”;2)根据地方教会不称聚会的所在为“教会/教堂”
,而称之为“某路/街聚会处”而称之为“聚会处”;3)在台湾,因“聚会处”之名已经
被注册,于是统一采用“财团法人某市/镇/乡聚会所”注册法人,而被称作“聚会所”;
4)被美国基督教称作“Local Church”而使用“地方教会”的中文译名;5)李氏使用“
召会”作为ekklesia的新翻译后,普遍被称作“地方召会”,或“召会”。读者也可以注
意,1980年代以前地方召会的出版物使用的是“教会”,之后的出版物使用“召会。”这
也造成外界和地方召会内部对于使用“召会”的意义间的巨大落差。当外界使用“召会”
称呼地方召会的时候,指的是一个以“召会”为名的教派。当地方召会使用“召会”一词
称呼自己的时候,意思是这是在该城市的ekklesia。]
验证
倪氏在宣称自己建构的“一地一会”的立场是源自于新约圣经,也是根据使徒时代教会的
榜样。本文将提供从两组古代教会的原始文献整理出来的资料,它们分别是代表古代大公
教会的第一世纪到第五世纪中各教会间的往来书信和一份由亚历山大教会与Meriotis教会
共同发出的正式教喻,以及代表新教的第十六世纪的,由约翰加尔文领导的“日内瓦教会
”的教导和实践,来探索“一地一会”在历史中的教导和实践。
本文采用在以下的三个假设基础之上分析并评论第一世纪到第五世纪的“古代教会”:
1- 若“一地一会”是新约圣经和使徒时期教会的榜样,必定体现在早期教会的实践之中
。换句话说,早期教会的组织架构,必然是“一地一会”的。
2- 以下三类文献应当能够体现早期教会组织架构:a)早期教会间的来往书信——相当于
今日政府部门间的正式公文;b)当时教会领袖写给某教会的书信;以及c)提及所属教会
名称的个人来往书信。若当时的教会不是“一地一会”的架构,这些文献必然会出现“某
乡/镇/市的某堂至某乡/镇/市的某堂”或“某人至某乡/镇/市的某堂”或“某乡/镇/市的
某堂至某人”的标题和语言。反之,则证明当时的教会确实采取“一地一会”的架构。
3- 因此,比较一个长时期此类教会书信的标题和引言,再附上对于当时某些主要教会的
历史研究结果,就能够确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体现出古代大公教会在地方层面上的
组织为何。
对于这部分,本文将古教父文献中的资料分为1)一世纪书信,2)二至三世纪书信,3)
亚历山大教会的《罢逐亚流》(Deposition of Arius/Depositio Arii)教喻与4)教皇
大利奥(Leo the Great,390-461)四个时代进行比较。[ 本文使用的一次文献乃是根据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ccel.org)公布的,由薛夫(Philip Schaff)
所编辑的古教父文集pdf版本。读者可自行去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下
载。]这四个世纪涵盖了教会历史的头五个世纪。由于“罗马教会”的资料最为全面和丰
富,所以,这部分的讨论会结束于今日的“罗马教会”,为读者提供一幅从古大公教会到
今日的大公教会/罗马天主教——两者的英文名称都是Catholic Church,在地方层面上教
会组织架构的发展过程。本文会以附件的形式附上相应的原始资料供读者参考。
对于第十六世纪的“日内瓦教会”,因着是加尔文进行宗教改革的基地,“日内瓦教会”
的组织就显得特别有代表性。本文首先整理并分析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对于教会组
织的教导,再与“日内瓦教会”实际的实践进行比对。这个部分可以代表新教初期的教会
组织架构的实践,让读者在古大公教会到今日的大公教会/罗马天主教,和新教这两条线
间做出比较。
一世纪到五世纪的“古代教会”
一世纪书信[ 本时期的一次文献资料请参考附件一。]
本段收录了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三位教父的书信,他们分别是:罗马的革利免(1封)、坡
旅甲(1封)和依格那丢(12封)。这14封书信中,9封是教会间的往来书信,3封是私人
书信——其中的一封是一位姐妹写给依格那丢的私人信函。他们三位都是“后使徒时期”
(Post-Apostolic Period)的代表性教父:新约圣经提到罗马的革利免,而依格那丢还
分别与使徒约翰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通过信。坡旅甲除了是又名的殉道士之外,还是爱任
纽(Irenaeus,130-202)的师傅。他们三人基本上都师承于使徒。
从写作的风格来说,这个时期的教父书信,特别是教会间的书信,不论是从抬头、语言、
问候语和内容(特别是每封书信开头的问候语)而言,都最接近使徒所撰写的新约书信。
换句话说,这段时间的作品最能够体现使徒时代的思想和实践。以下的表格是这14封书信
所提供的关键资讯的摘要:
类别 作者 书信名称 相关的教会称呼



信 革利免 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
革利免至哥林多人一书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sojourns at Rome,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Corinth
旅居在罗马的教会,写信给旅居在哥林多的教会
坡旅甲 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至腓利比人书 Polycarp, and the presbyters with him,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Philippi
坡旅甲,并与他同在的众长老们,写信给在腓利比聚集的神的教会



丢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依格那丢至以弗所人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Ephesus, in Asia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在亚细亚,以弗所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Magnesians
依格那丢至马格内西亚人书 I salute the Church which is at Magnesia, near
the Mæander
我问候在Mæander旁,马格内西亚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rallians
依格那丢至他拉勒人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holy
Church which is at Tralles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在他拉勒的神圣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Romans
依格那丢至罗马人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 which also presides in the place of the region of the Romans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居住在罗马人地区之所在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adelphians
依格那丢至非拉铁非人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of God the Father, and our Lord Jesus Christ, which is at
Philadelphia, in Asia...especially if [men] are in unity with the bishop, the
presbyters, and the deacons, who have been appointed according to the mind of
Jesus Christ...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我们的父神、并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亚细亚、非拉铁非
的教会。。。特别是[人们]乃是被根据耶稣基督的心思所设立的主教、长老们并执事们所
联合在一起。。。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Smyrnæans
依格那丢至士每拿人书 the Church which is at Smyrna
在士每拿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Tarsians
依格那丢至大数人书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Tarsus
写信给在大数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Antiochians
依格那丢至安提阿人书 to the Church sojourning in Syria
写信给旅居在叙利亚的教会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Philippians
依格那丢至腓利比人书 to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is at Philippi
写给在腓利比的神的教会



信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Polycarp
依格那丢至坡旅甲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Polycarp,
Bishop of the Church of the Smyrnæans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坡旅甲,士每拿教会的主教
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Hero, a Deacon of Antioch
依格那丢至希洛书,一位安提阿的执事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Hero, the deacon of Christ, and the servant of God, a man
honoured by God
依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罗,写信给希洛,耶稣基督的执事,神的仆人,被神所尊重的人
The Epistle of Maria the Proselyte to Ignatius
归信者马利亚至依格那丢书 Maria, a proselyte of Jesus Christ, to Ignatius
Theophorus, most blessed bishop of the apostolic Church which is at Antioch
马利亚,一位归信耶稣基督的人,写信给依格那丢·提阿甫罗,在安提阿使徒的教会最为
蒙福的主教
这14封书信中9封教会书信都有以下的特点:1)名称几乎清一色的都采用“某至某城市之
人书”的格式,例如:《坡旅甲至腓利比人书》;2)每一封书信的问候语,提及教会名
称的时候,清一色采用“(旅居)在某城市聚集的教会”,或“某城市的教会”,或“在
某城市的教会”;3)书信名为“某至某城市之人书”,问候语中必然就会以该城市为收
信教会的名称。可见,在这些书信中“某城市之人”和“某城市的教会”是同义词,也是
相互对应的。在剩下的3封私人书信中,2封信的写信者基本上会在问候语中包括收信者在
当地教会的完整职称,以示尊重。例如:“坡旅甲,士每拿教会的主教”。一封信把收信
者的职称放在该信的名称中,例如:“依格那丢至希洛书,一位安提阿的执事。”这14封
书信包括了:罗马、哥林多、腓利比、以弗所、马格内西亚、他拉勒、非拉铁非、士每拿
、大数、安提阿、和腓利比11座城市的名称。唯一的例外是《依格那丢至安提阿人书》,
问候语中使用的是“在叙利亚的教会”。原因是因为当时安提阿是叙利亚的首府,代表叙
利亚行省,因此,习惯性的将“在叙利亚的教会”等同为“在安提阿的教会”。
由此可见,在一世纪的时候,当时的教会采用“一地一会”的组织架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依格那丢至非拉铁非人书》中提到该处教会中具有三种不同
的职称:主教、长老、和执事。这点,跟新约的《腓利比书》一章1节中列出的圣徒、监
督(长老)和执事不同。可见,当时教会已经使用“主教”来称呼一个城市为首的长老,
甚至连依格那丢都采用“主教”作为自己的职称。
二至四世纪书信[ 本时期的一次文献资料请参考附件二。]
从教会的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时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沿岸已经遍布教会。教会的规模也
因为人数增加,而从“家庭教会”开始发展成为“组织化教会”。在同时,教会的作品的
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首先,因着异端和哲学的入侵,此时期的教父们的作品更着重于驳
斥异端:例如,爱任纽(Irenaeus of Lyon,130-202)所著的《反异端》,以及根据哲
学的进路处理道德和基督徒生活的细节问题——伦理学:例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5)的《Stromata》,以及针对异教的护教性作品,例如
:特土良(Tertullian,155-200)的《Apologeticum》。所以,这个时期的教会作品的
标题、风格和内容也开始脱离使徒和后使徒时期的作品,我们也看见教父们开始把大量的
希罗文化的哲学元素融入他们的作品中。
本文收集了7篇这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详细资料请参考附件二。)第一篇是由
哥林多教会主教丢尼修写给罗马教会之信件的残篇。丢尼修在该文中自称是“哥林多主教
”(Bishop of Corinth),使用“罗马教会”(the Roman Church)称呼收信的教会。
第二篇,则是由维也纳教会和里昂教会联合写给在亚细亚和弗吕家地区(Phrygia,使徒
行传二10)的众教会的信函。由于是两个教会联名,所以,出现“维也纳和里昂的众教会
”(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的称谓。收件人则是散布在两个不同区域
的许多教会,就以“亚细亚和弗吕家的众教会”(the Churches of Asia and Phrygia)
称呼之——如同新约的《加拉太书》一样。第三篇则是由以弗所主教坡旅甲写给维克托(
根据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教皇维笃一世,就是当时罗马的主教)以及罗马教会的一封关
于如何持守逾越节日期的书信。该信以“罗马教会”(the Roman Church)称收信方。第
四篇信则是由有罗马主教才斐林写给西西里众主教的信,他在信中自称“罗马城的大主教
”(arch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第五篇是“罗马城大公教会的大主教”(
archbishop of the Church Catholic in the city of Rome)嘉礼写给另一位名叫
Benedictus主教的信。法比昂则在最后两封信称自己所在的教会为“罗马教会”(the
church of Rome),称自己为“罗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读
者可以注意,此时期从才斐林开始出现“大主教”(archbishop)的称谓。)
以下是这七篇文献的表格:
写信者 自称 教会名称
哥林多的丢尼修(Dionysius of Corinth,168-176) 丢尼修,哥林多主教(
Bishop of Corinth) 罗马教会(the Roman Church)
维也纳和里昂的教会(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ugdunum) 维也纳和里昂
的教会(the Churches of Vienna and Lyons)
坡旅甲(Polycrates,130-196) 以弗所主教坡旅甲(Polycrates Bishop of
Ephesus) 罗马教会(the Roman Church)
罗马天主教教皇 才斐林(Zephyrinus,?-217) 罗马城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嘉礼(Callistus,217-235) 罗马城大公教会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the
Church Catholic in the city of Rome)
法比昂(Fabian,236-250) 罗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
) 罗马教会(the church of Rome)
由于罗马教会在基督教历史和本文所引用的一次文献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因着这几封信
件提到了4位罗马天主教的教皇,涵盖了主后120年到250年中,130年间的罗马教会,)本
文需要进一步引用当时罗马教会的历史背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当时罗马教会的情况

根据一份可靠的记录、大约在三世纪中叶,经过三十八年和平时期后,记载这个城市的宗
教情况。那时,罗马教会的教士包括主教一人,长老四十六人,执事七人,副执事七人,
辅祭四十二人,以及读经师、驱魔师和看守共五十人,依靠教会捐献瞻养的寡妇、残疾和
穷人共有一千五百人之多。按理推算或是拿安提阿的状况做比较,我们可以大致确定,罗
马的基督徒约为五万人。。。基督徒最多占罗马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五。[ 席代岳
译,爱德华‧吉朋(Edward Gibbon)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Volume I))(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 2004
),439-330.]
除了认定《罗马书》的收件人“罗马教会”普遍被学术界认定是一个“家庭教会”(
household church,拉丁文:domus ecclesiae)——在家中聚集的教会外,学术界一般
也都认定,早期的教会都是在不同的家里面聚会,也就是说,就是以家庭教会作为主要的
架构。[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 Almost
Exclusively Houses? (A&C Black: London, UK 2013),2。]特别是在大逼迫时期,教
会的聚会都是在家中举行。[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
,86。]甚至一封在298-341年的埃及文献,称家为教会。[ 同上。]许多罗马的“家庭教
会”到了四世纪仍然在运作,某些“家庭教会”的所有权转为教堂,而被逐渐改造为大教
堂(basilica)。[ Colum Hourihane, The Grove Encyclopedia of Medieval Art
and Architecture(OUP USA, 2012),372.]根据考古发现,在罗马城,部分“有头衔的
教堂(titular church)”包括:
财Church of St. Clement,原是一世纪的家庭聚会点,后逐渐改建成为大教堂,现今仍
存在
财Church of St. Caecilia,第一至第四世纪
财Church of St. Prisca,第三世纪[ Edward Adams, The Earliest Christian
Meeting Places,99。]
财Church of St. Martino ai Monti
财Church of St. Pudenziana,说原是彼得的住所,于154年捐献给教会,现今仍存在
财Church of St. Sebastiano
财Church of St. Sinfosa[ 同上。]
而其他如今仍然存在、并成为众所共知的旅游景点的罗马古教堂包括:
财Basilica Sancti Petri(圣彼得大教堂)
财San Paolo fuori le Mura(圣保罗教堂)
财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财Santa Maria Maggiore
财Santa Costanza
财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
Peter Lampe在他的《头两个世纪在罗马的基督徒(Christians at Rom in the First
Two Centuries)》中特别提到,罗马教会在五世纪的时候,在城市中有25个相对独立的
“准教区(quasi parishes)”,每个准教区都有一个主要的“有头衔的教堂”作为聚会
的所在。Peter Lampe也提到,在当时,“有头衔(titular,拉丁文:titulus)”[ 这
是一种罗马习俗:在房屋大门的门楣上安装一块刻有主人姓名的石牌以揭示所有权。]这
个词往往被基督徒用来称呼那些在康斯坦丁大帝前就已经存在,被基督徒用来聚集的“个
人家庭(private homes)”改建的教堂。而且,这种教堂还特别要有一块刻着原来家庭
名称的石板挂在大门口上方,以凸显该教堂的地位。作者还提供了25个准教区的清单,这
个清单就包括了以上13所教堂。[ Peter Lampe, Christians at Rom in the First Two
Centuries: From Paul to Valentinus (A&C Black 2006), 360-362.]
在了解三世纪到五世纪的罗马教会的概略情况后,我们就可以转向本段整理出来的资料。
哥林多主教丢尼修(第一封信)和以弗所主教坡旅甲(第三封信)并没有写信给“在罗马
城的圣革利免教会”(Church of St. Clement)或“在罗马城的圣普里西卡教会”(
Church of St. Prisca),或任何上述那些“有头衔的教堂”。他的书信的收件人反而清
一色是以“罗马教会”(the Roman Church)为收件人。如果结合前面三世纪中叶罗马城
市估计有五万基督徒,以及许多神职人员的历史资料,我们就可以勾勒出一副完整的图画
,就是:当时罗马的五万基督徒分散在以前述大约25座有头衔的教堂为核心的准教区中聚
会,这些准教区由包括长老、执事等将近150位神职人员带领并管理。而这些神职人员都
在当地的主教的监督之下。因此,罗马教会虽然有很多的聚会点(应不限于所谓“有头衔
的教堂”)——相当于我们今日普遍认为的教堂/教会,但是,事实上只有一个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on),只有一位带领者,而被视为一个教会。(至于这个带领者是一位长
老?还是一位主教?抑或是一个长老团?请参考后面亚历山大教会的例子)而罗马城先存
的许多所谓“教堂(Church/Basillica/Cathedral)”在古代事实上都是隶属于“罗马教
会”的“聚会点”,不是“独立的教会”。我们也可以合理的推测,当时罗马教会的组织
架构也反映出当时其他教会的组织架构。
我们现在把眼光从地中海的北边转向地中海的南边——亚历山大城。
亚流争议在318年于亚历山大城爆发后,于320-321年间,在亚历山大城举行了一个行省级
别的教会会议——颁布了《尼西亚信经》的尼西亚大会举行于325年。这个会议由亚历山
大召开,主要是处理亚流的问题。之后,颁布了一份教喻,名为《罢逐亚流》(
Deposition of Arius/Depositio Arii)。[ 本段的一次文献资料请参考附件三。]这是
教会历史中第一份开革亚流派的正式教会文献。有趣的是,这个地区性的会议并不是由亚
历山大城教会单独举行,而是伴由与亚历山大城关系非常紧密的Mareotis城共同举办——
这两座城市相当于所谓的“双子城”。而这份文献的末了,有一个由两个教会的神职人员
签名的段落。共有34位长老和42位执事分为两批签名。第一批是亚历山大城的长老和执事
,共16位长老(Presbyters)和22位执事(Deacons),由Colluthus带头签名——亚历山
大和亚他那修则分别出现在这部分的长老和执事名单中。接下来的段落由Apollonius带头
,包括Mareotis城的18位长老和20位执事。这份文献的签名部分也清楚的展现,虽然亚历
山大城和Mareotis一起受到亚流主义的侵害,以至于联合举办了这个省级的教会会议来处
理亚流的问题。但是,在教会的组织和管理上面,两个教会则是泾渭分明的。这份文献也
如同在这个时期的罗马教会一样,是“一地一会”的实践。
教皇大利奥(Leo the Great,400-461)的书信[ 参考附件四。]
这个时期是罗马教权急速扩张的时期,迦克顿大会也是举行在这个时期中,并且,利奥可
以说是天主教历史中最为强势,并且也是非常传奇的一位人物。这个时期中,罗马教会的
书信是最为丰富,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收集的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是根
据NPNF212中大利奥的书信集,共66篇提及教会架构相关资讯的信件。读者当注意的是,
在居普良(Cyprian,200-258)强调主教的地位之后,主教基本上就成为各教会的代表。
写信给某城市的主教就等同于写给该城市的整个教会。
这些信件可以被分为两类:1)写给某教会的主教,例如:“Letter I. To the Bishop
of Aquileia。”这是利奥写给Aquileia教会主教的信件,就如同新约写给个别城市教会
的格式一样。“Letter CLXI. To the Presbyters, Deacons and Clergy of 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则是另一种形式,收信人是康士坦丁堡所有的长老、执事和
神职人员。2)另一种是写给某地区/行省的众主教,例如:“Letter V. To the
Metropolitan Bishops of Illyricum”,这是利奥写给Illyricum行省的所有主教的信件
。“Letter CLXVIII. To all the Bishops of Campania, Samnium and Picenum.”则是
利奥写给Campania,Samnium和Picenum三个城市主教的信件。这个情况下,主教就会用复
数,英文则为Bishops——如同新约写给加拉太行省的许多教会的信件一样。这些信件中
所提及的行省/地区包括:Illyricum,维也纳(Vienne),非洲的Mauritania Cæ
sariensis,西西里(Sicily),Arles,高卢(Gallic)和埃及(Egypt)。但是,也有
一种情况就是,行省和行省首府的名称是一样的,所以就会出现例如:“Letter XL. To
the Bishops of the Province of Arles in Gaul”和“Letter XLI. To Ravennius,
Bishop of Arles”的情况。前封信是写给高卢地区Arles行省的所有主教,所以收信人是
复数的Bishops。后一种是写给Arles城市的主教,所以收信人就成了单数的Bishop。第三
种情况是某城市的主教写给利奥的书信,例如:“From Paschasinus, Bishop of Lilyb
æum.”是Lilybæum主教Paschsnus写给利奥的信。
以下是大利奥提及的其他教会的主教清单,
教会 主教名称 教会 主教名称
Aquileia Januarius,Nicætas Altinum Septimus
Lilybæum Paschasinus Thessalonica Anastasius
Euxitheus
Alexandria Dioscorus(444-451)Proterius(451-457)Timothy(457-477)
Arles Hilary
Ravennius
Asturia1 Turribius Constantinople Flavian(446-449) Anatolius(
451-458)Gennadius (458-471)
Dorylæum Eusebius Ravenna Peter Chrysologus
Cos Julian Cyrus Theodoret
Milan Eusebius Forum Julii Theodore
Antioch Maximus,Basil Jerusalem Juvenal
Ravenna Neo Gallia Narbonensis Rusticus
这个表格中的主教,无例外的都被称为,或自称为“某(城市/镇)的主教。”
从440到461年利奥在位的21年间,我们从这些书信看见利奥和当时几个宗主教区都有书信
来往,包括亚历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和康士坦丁堡。而康斯坦丁堡和亚历山大有三
任宗主教(仍然以Bishop,而不是Archbiship称呼之)。Aquileia,Thessalonica(帖撒
罗尼迦),Arles,Revenna和安提阿有两任主教。这些主教的更替,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于
罗马教会和自身教会的称呼。
信件中明确提及主教名称的有18个教会。利奥在这些信件中的自称则包:1)罗马主教(
the Bishop of Rome),2)罗马城的主教(Bishop of the City of Rome,他最喜欢的
称号,共7次),3)罗马城大公教会的教皇(Pop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of the
city of Rome),和4)主教(the Bishop,明显在比较轻松和亲密的信件中使用)。另
一位常被提及的Flavian,则分别被称作1)在康士坦丁堡教会的神圣主教(the holy
bishop of the church in Constantinople, Flavian),和2)康士坦丁堡主教(Bp.
of Constantinople)。信件中提及的教会正式名称包括:罗马和亚历山大教会(The
churches of Rome and Alexandria),在以弗所聚集的神圣会众(the holy Synod
which is assembled at Ephesus),罗马的教会(The Church of Rome),亚历山大的
教会(the Church of Alexandria),在尼西亚聚集的神圣会众(the holy Synod,
assembled at Nicæa),康士坦丁人民(the people of Constantinople)和康士坦丁
堡的教会(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只要是教会,基本上就是以当地城市为名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这些书信也提供了当时教会的不同职位,使得我们可以透过
这些信件,一窥当时各地教会的大致行政架构。
以下的表格列出各城市被提及的教会职位(除了主教以外)和人名:
城市 职位 名字
康士坦丁堡 Abbot/修道院院长[ 修道院院长,主要是西方的称谓。] Eutyches(
欧迪奇)[ 欧迪奇主义的当事人,378-456。]
Presbyter/长老 Eutyches(欧迪奇),Aetius
Archimandrites/修道院院长[ 主要用在东正教系统中,由主教指定的修道院高层领
导人员。]
Clergy /其他神职人员
亚历山大 Presbyter/长老
Deacon/执事
罗马 Deacon/执事 Hilary(后接任罗马主教),Olympius
Notary/书记官 Epiphanius,Dionysius
Presbyter/长老 Marian
Cos Presbyter/长老 Aetius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对于这个古代教会的架构也做出了清楚的描述。他说到,宇宙的
教会(the Church universal)是由从万国中呼召出来的民众所构成的。而个别的教会因
着人类社会的需要,存在在不同的城镇(towns)和乡村(villages)之中。所以,每一
个教会都被理解为独立的个体(single individuals),并得到相应的名称和教会的权柄
。虽然他们与宇宙的教会不同,但是不能脱离共同的决定。(4.1.9)[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1.9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Grand
Rapids, MI), 629.]每一个城市(city)都有一群长老(presbyters),那些长老彼此推
举一位称作主教(Bishop)的。加尔文引用耶柔米的说法,长老就是主教。因此,主教在
尊贵和地位上并不会高于他的同济,为的是能够主持教会会议、收集意见、带头提供建议
、鼓励、用他的权力带领长老会议的议程,并执行会议的决定。而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由牧
师(pastor)和教师(teachers)所组成的长老会议(a college of presbyters)。(
4.4.2)[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4.2,658.]而教会中有三种职事
(ministers)。首先是长老,部分被选立作为牧师和教师,剩下的则负责维持信徒的行
为和纪律。然后有照顾穷人和分发救济物资的执事。最后是包括读经者(Readers)和辅
祭(Acolytes)的神职人员(clergy)。(4.4.1)[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4.1,657-658.]加尔文的描述基本上与这些信件所体现出来的教会架构
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
利奥的这些信件让我们看见几件事实:1)当时位于罗马帝国各地的教会体现出非常强烈
的“一地一会”的色彩。最为明显的是,利奥交互使用“罗马主教”、“罗马城的主教”
和“罗马城大公教会的教皇”来称呼自己。而在信中,为了表示尊重,也往往以“某城市
的主教”作为自己或收信人的称呼。2)当时教会已经形成主教制度,主教代表在该城市
的教会。因此,写信给某城市的主教,就代表写信给该城市的整个教会。值得注意的是,
“宗主教”往往仍被称作“主教”。可见,原则上,各地的教会仍然是平等的。3)当写
信给某城市的圣职人员的时候,往往也以“某城市的某职称”称呼,以示尊重。而当时不
论是五个所谓“宗主教”所在的城市,或其他罗马帝国所在的城市,一个城市都往往同时
存在许多的“礼拜堂(Chapel,Cathedral或Basillia)”甚至“家庭聚会点(
Household Church)”。最后,如同二至三世纪的资料所呈现的,五世纪的利奥所身处的
罗马,仍然有许多的所谓“教堂/Church”或“大教堂/Basillica”,但是,利奥的书信
,仍然是以“罗马的教会”为单位,而从未使用过任何类似“罗马的某大教堂”的名字来
称呼他所属的教会。
当代的“罗马教会”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今天。今日的罗马天主教教廷坐落于梵蒂冈市——一个被罗马市所包
围,占地44公顷的城中之国。天主教教理(卷一) 信仰的宣认 的834条中有这么一段话

834. 个别教会由于跟她们中的一个教会,即“在爱德中主持”的罗马教会共融,就成为
完全至公的。“罗马教会由于她的神圣首席权,每个教会,即每个地方的信徒,都要以她
马首是瞻”。“因为,自从降生的圣言下降到我们这里后,散布在各地的所有基督教会,
都把这在罗马的伟大教会视为唯一的根基,因为,根据救主的许诺,地狱的门决不能战胜
她”。[ 天主教教理(卷一) 信仰的宣认 。链接:
http://www.vatican.va/chinese/ccc/16_0811-0870_ccc_zh.pdf。]
天主教的官方网站“天主教回答(Catholic Answers)”有一篇对于“罗马”一词的回答

罗马——罗马一词的意义主要根据于她是教会之城的事实。罗马的主教,作为圣彼得的继
承人,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以及天主教会的头。罗马因此是信仰联合的中心,是教会司
法权的源头和能够藉着她所颁定的法规将全世界所有忠信的信徒联机在一起的最高权柄的
所在。罗马的主教区也被称作“彼得的圣座”、“使徒的圣座”、“神圣罗马的教会”、
“圣座”——这些称谓代表它在基督教世界中独特的地位,并让人想起它的杰出之处。[
可参考:https://www.catholic.com/encyclopedia/rome。]
可见,即便是理当根据今日基督教普遍实践而称自己,或被认为是“梵蒂冈教会”,或“
圣彼得的教会”的罗马天主教,在她的心里最深处,仍然没有忘记她是“罗马教会”,希
望全地的教会以其马首是瞻。这个模糊的记忆,被深深的埋藏在天主教会方面的各种档的
角落中——即使,“罗马教会”似乎已经忘了“一个城市一个教会”这件事。
约翰加尔文的“日内瓦教会”
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时候,日内瓦市政府拨给他使用的是St. Pierre Cathedral。(见左图
)[ 可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_Pierre_Cathedral。]这个歌德式大
教堂始建于四世纪,一直是日内瓦教区的主教教堂,体现了日内瓦当局对加尔文的倚重。
而在马路的斜对面有另一座小教堂,是大名鼎鼎的“加尔文讲堂”(Calvin Auditorium
,见右图)。[ 可参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lvin_Auditory。]这个小教
堂于十五世纪建立在一个五世纪的教堂建筑的地基之上。从1536年开始,加尔文每天早上
七点准时在此讲解圣经。而当时的日内瓦并不是一座“只有一座教堂”的城市。而是在市
区和市郊散布著许许多多的“教堂。”(见下图)
这是1602年萨伏伊大公(Duke of Savoy)攻入日内瓦市的战争场景。这场战役距离加尔
文辞世大约四十年。[ 图片链接:https://www.wikiwand.com/en/History_of_Geneva。
而中世纪的欧洲,不但生活步调非常缓慢,城市的外貌和格局几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本画应该能够非常完整的展现加尔文所在的日内瓦市的具体情况。读者可以注意,市郊的
主要建筑几乎都有一个十字架在上面。城墙内的市区也有好几座有钟楼的教堂建筑。]这
幅图画能够相当忠实的反应加尔文时代的日内瓦失的具体情况。
但是,若我们仔细的阅读加尔文对于教会的定义,我就可以清楚的看见,加尔文从不认为
教会是某种的建筑物,相反地,他认为教会是某个地区的基督徒的集合。加尔文在《基督
教要义》中只使用了一次Cathedral(398页),并且从未使用Basilica(大教堂)来称呼
教会。而他在《基督教要义》卷四的一开始,完全根据以弗所书四章,针对教会是基督的
身体这个真理提出异常精彩的论述。以下是全段的翻译:
藉著教会的联合(Unity of the Church)我们必须理解并深信,那是一个我们正在被接
枝(ingrafted)进入的一个联合。除非我们在基督我们的头之下,与其它所有的肢体联
合为一,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那个在未来等候我们的产业。故此,教会被称作是大公的(
Catholic)或宇宙的(Universal)(August. Ep.48),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不分裂基督的
情况下,发明出两三个教会;这是不可能的。所有的选民在基督里联结在一起,以至于他
们依赖一个头,他们就好像被密实的压入(compacted)一个身体里面,就好像身体的不
同身体一样,被联结在一起;他们在一个信、望和爱中,在同一位神的灵之下,藉著一同
生活而真正的成为一个身体,不仅仅被呼召要得到同一个永远的生命的产业,也要有份于
一位神与基督。[ Institute 4.1.2, 623.]
此外,加尔文还使用了以下八个不同的名称来称呼教会,它们包括:1)基督的聚集(
Assembly of Christ),[ Institute 4.12.12, 756.]2)神之名的所在(the Place of
the Name of God)——祂将自己刻在其上,[ Institute 4.1.5, 627.]3)神的家,4)
真理的柱石,5)基督的新妇,6)基督的身体——加尔文最喜欢的名称,[ Institute
4.1.11, 630.]7)神圣的聚集,[ Institute 4.3.10, 653.]和8)基督真正的国度(the
True Kingdom of Christ)。[ Institute 4.11.5, 743.]从未在物质的意义上来称呼教
会。
而当加尔文在描述使徒时代教会的设立的时候,他说:
因此,保罗和提多一同在每一个城市设立长老后,就立刻加上,“一位主教应当是无可指
责的(a bishop must be blameless)[ 和合本将这个词翻译为“长老。”加尔文认为“
主教”就是“长老”。可参考Institute 4.3.7, 652。加尔文先说保罗和巴拿巴一同在路
司得、安提阿和以哥念这些城市设立“长老”后,又说,保罗在腓利比设立的是“主教”
,歌罗西的“主教”名字叫做亚基布。在4.3.8一开始,加尔文就主张主教、长老和牧人
(pastors)都是同义词。]。”(提多书一5,7)他在另一处对一个教会中的好几位长老
问安。(腓利比书一1)[ Institute 4.3.7, 65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见加尔文明确的承认,在使徒时代,“一个城市”有“一个教会”
是当时教会的实践。(无独有偶的,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4.3.15又再次提到这个事例
。)而城(city)则频繁的出现在《基督教要义》头12章中论述古代教会的段落中,而在
这个段落中也大量出现城市和教会交替使用的情况。而在描述古代教会的组织的时候,加
尔文在《基督教要义》4.4.2说到:“故此,教导的职责被托付给他们,他们被称作长老
(presbyters),在每一个城市的长老中选立其中的一位赋予特别的称谓,主教(bishop
)。[ Institute 4.4.2, 658.]”
而当斯特拉斯堡于1514年中,答应日内瓦借调加尔文去主持在日内瓦的改教后,加尔文在
次年就根据他第一版的《大教理》(Catechism)为日内瓦编辑了一个更为通用和易懂的
新版《大教理》。(见下图)有趣的是,加尔文为新版的大教理定下的名称是《日内瓦教
会大教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而不是《日内瓦众教会大教
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es of Geneva),甚至《日内瓦加尔文讲堂的大教
理》。他在《日内瓦教会大教理》的前言说的非常清楚:“因此,我们不仅仅希望人们都
能够永久地认可虔诚的教义,而且希望所有教会/堂都信奉同一个教理。”[ 链接:
https://reformed.org/documents/calvin/geneva_catachism/geneva_catachism.html。
]换句话说,这本《日内瓦教会大教理》的出版就是为了给日内瓦城中和周围的那些大大
小小的“教堂”使用的。
加尔文的《日内瓦教会大教理》(The Catechism of the Church of Geneva)新版的封
面,以及1545年版的内页。
虽然,《基督教要义》在承认教会是信徒的组成,不是建筑物的同时,并没有明确的主张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教会”的教义。但是,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卷四中,为教会观的
问题立下了一个非常清楚的标准:今日的教会的实践应当根据神的话(the Word of God
)和初期教会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the primitive Church)。[ John Calvin,
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 4.5.10,671.]下表列出了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卷四中引
用古代教会的教导和实践为标准的出处:
加尔文使用的语言——英中对照 段落/页数/出现次数 概述
In Ancient times
在古时 4.1.2/623 古代相信“教会(the Church)”而不是“在教会里(in the
Church)”
The Primitive Church
初期教会 4.5.10/671
(3次) 天主教方面最起码应当让初期教会的权威来决断争议
4.6.1/676 加尔文已经回顾了初期教会的管理制度(government)
4.6.16/648 加尔文帮助读者回顾初期教会的情况
4.10.21/737 根据天主教,初期教会的使徒和长老在没有基督的权柄的情况下,
拒绝了某一个教会法令(decree)。
4.12.26/763 加尔批判天主教事实上在辱骂初期教会
4.12.27/763 出去教会建立的典范更有分量
The practice of the primitive Church
初期教会的实践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the Church
教会古代的实践 4.5.10/671 圣经的话语初期教会的实践已经将教皇排除在长老的
荣誉之外
The practice of the early Church
早期教会的实践 4.6.1/676 天主教会已经脱离了基督的焦点和早期教会的实践,
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The ancient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the Church
教会古代的习俗和实践 4.5.13/672 教皇制度(Papacy)从教会古代的习俗和实践
中堕落了
Those ancient methods/那些古代的方法 4.5.16/673 加尔文介绍了古代教会采用
的方法。这个方法被教皇窃夺的主要部分是主教和城市长老(city presbyters)的职权

共13次
虽然日内瓦是一个“教堂”林立的城市,而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也未曾明确的提出
“一地一会”的主张。但是,我们看见加尔文坚决捍卫教会的合一,定罪任何分裂教会的
行为。加尔文也明确主张,在处理教会的问题的时候,应当根据神的话和初期教会的实践
作为标准。而在描述使徒时代和初期教会的时候,加尔文的叙述很明显的体都是“一地一
会”的。而在处理日内瓦的教会事务的时候,他明显的把整个日内瓦的基督徒当作一个整
体,隶属于“日内瓦教会”之下。或许是因为“一地一会”在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中已经是
一种不证自明的宇宙性的事件,或许是因为“一地一会”不是加尔文当慎重处理的问题,
或者是因为任何其它的原因,加尔文从未做出类似于:“凡是持守改革宗教义的教会应当
采取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教会为标准,”的宣告。但是,不论是从教会观的内容而言,抑或
是从实践的层面而言,加尔文带领下的日内瓦教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确实和本文举证的
头五个世纪的古代大公教会是契合的。或许,我们可以说,加尔文的教会观事实上是建立
在一种“未曾名言的一地一会”的基础之上。
结论
如果我们回到教会历史来验证“一地一会”的教义,我们就会发现,从第一世纪到第五世
纪的古代大公教会都采取的基本上就是地方召会如今采用的“一地一会”的架构。就是,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教会——管理(administration/government)。这个教会由一个长老
会议来管理,带头的长老有时候被称作主教,但是其地位和其他的长老是平级的。在这一
个教会下面,有许多的教堂(聚会点),和所有的神职人员都统归那个城市的教会管理。
因此,城市也往往被视为该城市的教会的同义语。这种现象在当时拥有大量信徒和教堂的
宗主教的教会特别明显:罗马教会、康斯坦丁堡教会和亚历山大教会。虽然,很明显的,
“一地一会”的教义在历史中逐渐被淡化,甚至淡忘。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在今日罗马天
主教的各种文献和教喻中发现许多“一地一会”的遗存。
本文提供的第二个验证“一地一会”的教义的资料来自加尔文进行改教的“日内瓦教会。
”根据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卷四头12章专门论述基督论的段落,我们首先可以清楚的
看见,加尔文非常熟悉古代教会的组织架构。所以,本文特别使用他的叙述作为教皇大利
奥的书信所体现出来的教会结构的诠释。以此体现,在教会的头六百年到加尔文的时代,
“一地一会”的教义仍然是为教会的领袖们所共知的。加尔文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任何类似
:“此后持改革宗神学/加尔文主义的教会都当谨守“一地一会”的架构”的宣告。但是
,若我们参考加尔文为教会论争议制定的准则——当以神的话和古代教会的教导/实践为
准,和后来他所制定的大教理乃是为“日内瓦教会”定制的进路,若主张:“加尔文在日
内瓦实践的教会组织架构乃是一种‘未曾言明的一地一会’制”应当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而到了二十世纪,源自于中国本土的地方召会却根据加尔文的标准——当以神的话和古代
教会的教导/实践为准,而采取了教会头六个世纪和加尔文时代日内瓦教会共同采用的教
会组织架构。相较于其它所有基督教教派的组织架构,地方召会的组织架构显得特别独树
一格,与众不同。而这种最为古典的教会架构也能够彻底解决这两个世纪以来,教会尝试
在基层整合的努力,达成真正的教会合一的目标。
笔者在此,希望以一段倪柝声在《工作的再思》论到“一地一会”的观点的段落,作为结
束:
圣经中根本没有国的教会,省的教会,或者区的教会。圣经中所有的,是在以弗所的教会
、在罗马的教会、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在安提阿的教会、在特庇的教会、在腓立比的教会
、在以哥念的教会、在哥林多的教会等。以弗所、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特庇、腓立
比、以哥念、哥林多等,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按著今日的话语,我们就说,有的是海口,
有的是乡镇,有的是城市。但是,在当日都是统称作城。因为当日是将有人团聚而居,可
以自卫的地方,就称为城的。所以圣经一面是记载使徒“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徒
十四23)另一面却记载使徒命令提多应当“在各城设立长老。”(多一5)这是因为城就
是当日教会的境界。“各教会”乃是在“各城”里。[ 倪柝声,工作的再思 第五章 使徒
设立的教会,第86-87页。]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爱慕教会合一的基督徒们!
(谢仁寿)
附件一、一世纪书信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 35-99) 1-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
革利免至哥林多人一书
The Church of God which sojourns at Rome,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Corinth, to them that are called and sanctified by the will of God,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Grace unto you, and peace, from Almighty God through
Jesus Christ, be multiplied.[ Clement of Rome,The First Epistle of Clement
to the Corinthians,ANF01(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Grand Rapids,
MI),7。]
坡旅甲(Polycarp ,69-155) 1-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
坡旅甲至腓利比人书
Polycarp, and the presbyters with him, to the Church of God sojourning at
Philippi: Mercy to you, and peace from God Almighty, and from the Lord Jesus
Christ, our Saviour, be multiplied.[ Polycarp,The 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ANF01,50。这时期的书信都有长、短两个不同的版本。本文采用短版本。
]
依格那丢(Ignatius,35-108) 1-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依格那丢至以弗所人书
Ignatius, who is also called Theophorus, to the Church which is at Ephesus,
in Asia, deservedly most happy, being blessed in the greatness and fulness of
God the Father...[ Ignatius,The Epistle of Ignatius to t
作者: bigbowl ( Gathering Storm。)   2022-08-05 14:54:00
Ecclesia…https://tinyurl.com/7esjp94w主耶稣要信徒多聚会的核心观念有其通晓人性的原因:只有靠人聚集的力量 才能让一个信念不被时间洪流所冲散消失。
楼主: df62 (老渔)   2022-08-05 16:14:00
不好意思,看不懂您要表达什么
作者: bigbowl ( Gathering Storm。)   2022-08-05 18:28:00
没差 我也看不懂这篇想表达什么 期待你可以写更清楚一点给你文章一些建议:此篇文章作者是谢仁寿 你应该要把他的名字放在最前面 这是对作者的尊重 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因为作者的生命脉络会从他的学经历中反应出来 而这些资讯对于读者来说很重要 关乎读者怎么解读文章含义 再者文章中的网址需要用缩网址工具缩小 不然非常不利于阅读也不利于你想分享的初衷 最后 所有文章在转贴至不同地方都要注意排版 以发挥传播的最大效益 以上三点 你可以参考一下
楼主: df62 (老渔)   2022-08-06 12:08:00
看不懂啊?~~~~真有意思。看不懂?还【那么多】指教哦?
作者: bigbowl ( Gathering Storm。)   2022-08-06 22:14:00
看不懂跟看不懂要表达什么不一样
楼主: df62 (老渔)   2022-08-07 09:47:00
嗯?。。?确实。。。。【大师】,早安!今天天气晴朗,万里乌云,希望您三餐吃饱睡足,有个愉快的一天。。。。。阿门!
作者: bigbowl ( Gathering Storm。)   2022-08-07 10:54:00
也愿主与你的心灵同在。
作者: ostracize (bucolic)   2022-08-21 14:34:00
然后呢?
楼主: df62 (老渔)   2022-08-21 18:19:00
哈哈!发明点新的花样,好吗?
作者: bigbowl ( Gathering Storm。)   2022-08-22 21:32:00
你的其他招数就是连三浦绫子是谁都不知道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