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The Yellow Wallpaper

楼主: mandy14039 (Mandy Lu)   2010-01-16 20:59:59
说是黄色壁纸的心得,其实是要用To Room 19为主要文本。(老师提到这篇文章可以搭配
读后我就很兴奋的跑去借书,结果才翻开几页,就看到 "It’s a sad story”……)
二零零九年最后一日,回桃园的客运上,很想打To Room 19的心得,不料右后方的年轻女
性(依据声音估计约莫二十五到三十五岁)焦急地用电话与亲朋好友拜年,或是因为太焦急
了,全车的人都需要与他分享消息与“新年快乐”,首先他打给一位闺中密友,得知少妇
刚怀孕,以下是他讲话的片段:
“喔,我好惊讶,恭喜妳!”
“应该说你老公很厉害,还是你的肚子很争气呢?”
“你不想要?为什么,你妈不帮你带了吗?”
“女儿比较贴心,而且长大了还可以陪你逛街呀。”
“不用担心,她长大了之后我出治装费。”
然后他提醒他们的共同朋友李●○明天生日,请刚怀孕的闺中密友不要忘了这件事,接着
他打就打给李●○。
“嘿,我刚刚打给某某某,有一个你一定要知道的消息……”
我们周遭旅客自然比李●○还早知道这个“秘密”。
“是阿,他这次真的怀孕了,终于成功啦”
“可是他妈说,年纪大,不要给自己压力这么大,所以不想带小孩”
“应该有经济与体力的压力,你也知道现在养一个小孩多少钱。”
接着话题回到李●○本人。
“生日与新年,当然要与男朋友一起过嘛。”
那天在The Yellow Wall Paper之后,老师提到了女性主义的现况,发言的时候提到电影
时时刻刻与维吉尼亚‧吾尔芙,其实也是想表达:经过这些年(几乎要一世纪了),女性主
义的诉求是什么?性别的压迫(或不平等,)或歧视)消失了吗?文学到底带给了社会什么
影响?什么样的故事,可以被定义为女性主义先驱?
我说,我没答案;老师说,性别平等的诉求有进步,可是还有改变的空间。
是中国历史的课本台词吧,改变,要从政策面逐渐推行到观念。最后会使整个社会风气不
同的,是深植人心的思想变迁。但是上述的客运对话,其实在多数人听来再自然不过了,
甚至可能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台词,但是,用词、对话也显示著,大众的共同语言,其实是
社会传统观念的呈现与反映。这种文化认同或者刻板印象,因为是长时间的累积(与演化
关系可以解释吗)不容易改变,但是不放弃改变的可能,就是理想的知识份子所努力的吧

To Room Nineteen叙述一位女性婚后放弃原先的工作而专心带小孩,但却逐渐感到失去自
己的过程,不禁也使我想起也批评家叙述The Yellow Wall Paper 的author, “
doubles, multiplies and fragments”那个女人, “and finally comes to losing
her individuality” (Pasco, 2006). 最后女主角突然得知丈夫有外遇,非常惊愕,又
因为丈夫误以为他也红杏出墙(因为他总是跑到Room Nineteen去找寻真正的自我)而不知
该如何收拾这个残局,他的自杀,宣示了绝望,或者是个人意识的自觉自主。(The
Hours 的导演没有让Laura Browns过世,但是产后跑到遥远的地方,真的就比较积极吗?
)
Title也很有意思,To让这个标题看起来很想致敬、向吊唁、也像是女性在Go To这个过程
中的自我发现。我想起A Rose for Emily的标题也有这样的意涵,不过To又让我想起一直
在Room Nineteen(而且一定要这间房,无论需要等些时候)中沉思,是不是就像只能在
nursery creeping? 这到底是不是胜利,又,为什么要胜利呢?
作者: thhuang (iris)   2010-01-16 23:20:00
光是真的去读了To Room 19就值得推!客运上的对话也真是"逼真,虽然明明就是真的,但老掉牙的戏剧化台词产生人生如戏感
楼主: mandy14039 (Mandy Lu)   2010-01-17 09:50:00
完全忘了学号这件事: b98102091话说那段对话是实录耶,还好(或者极其不幸)我就坐在她的右前方,所以听特别清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