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四五”定调经济内循环 中国经济有救吗?
新闻来源: https://is.gd/Y0WKda
2020年进入第三季末,美中关系仍难以平息冲突,且从经贸议题扩溢到外交政治领域,以
及全球难以摆脱COVID-19疫情,各国仍不轻易松绑防疫管制,深怕第二波疫情再起。美中
不睦与疫情肆虐重挫中国经济,让成长趋缓的步骤更是雪上加霜,原本渐进趋缓的“L型
经济模式”恐怕有直坠式的“硬着陆”风险,亦或出现经济成长高低起伏不定的跳跃式变
动,这不但会冲击中国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性,更会削弱中共宏观调控政策的政府治理效
能。
简言之,中国经济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深水区,“产业创新”与“量能保底”恐怕会有
双头空的困顿局面。
中国经济是高低起伏?还是止跌回升?
今年第一季中国经济成长率出现1980年代以来首次负成长的记录,经济大幅衰退6.8%,贸
易与投资也低迷不振。二月时,全中国在“大封锁”的疫情管制下,人民生活常态骤变,
以及劳动力因城际封闭而无法流动,企业生产更是出现大停摆的状况,甚至在国际市场萎
缩的情况下,许多出口订单有“延迟”或“断链”的现象;不仅如此,内需与外需的动能
不足,呈现“供给跟不上需求,需求又低于供给”的诡谲情境,让仰赖投资及出口为主的
成长模式背受冲击,直接投射出市场对中国未来景气的悲观预期心理。
不过,依据中国国务院在七月中旬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的中国经济成长有回温的迹
象,不但由第一季的衰退转为增长,更表现出出乎外界的预测,一口气缴出3.2%正成长的
经济成绩单,看似有从疫情冲击谷底反弹复苏的迹象,而这样的结果也让部分观察家认为
“中国经济运行有恢复性成长的态势”。然而,中国经济就此稳步复苏?已摆脱疫情的拖
累?恐怕仍必须有多方的对比评估。换言之,在宏观面上有待持续观察全球经济形势的动
态,同时辅以微观中国的区域发展落差,以及内部市场的消费就业议题,方能综整对中国
未来经济的走向。
转向内需自力更生 内循环降低对外依赖
中共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不再有如过去深具信心的气燄,这也是为何今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并没有如常宣布今年经济成长目标的原因,毕竟在疫情肆虐下无法说得准,以防
万一无法兑现被打脸有失颜面;又,习近平4月初提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这
是自证预言的预防性台阶,嗣后,习在两会期间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概念,且特别
指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概念,以因应经济可能脱序的影响。
由上述的现况可以判断,中共依旧会采取政府干预市场的老套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必
然的对策。尤其采取货币政策与金融手段来恢复企业生产的动能,甚至是刺激内需市场的
消费力,希冀能力挽狂澜经济劣势,让总体经济能止跌回升。
然而,中国政府拥有的政策工具相当有限,以十月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五中全会”为观
察指标,届时中共中央必须确立“十四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到2025年)的纲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势必要针对“国内国际
双循环”提出具体方案,以定锚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独有偶,习近平在8月下旬
便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列入“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换言之,透过“扩大内需”
来促动“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将会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基调,具体的作法也将延续
2016年就推行的“供给侧改革”,自力更生的策略部署来因应美中经贸可能脱钩的挑战。
单靠刺激消费市场 恐怕难以支撑经济复苏
持平而论,习近平力拼“国内大循环”有其内、外部现实因素的策略考量,毕竟当前中国
因为疫情导致“对外贸易下降”,以及美国对中国采行“科技封锁”所形成的技术研发能
力不足的问题,依靠内需市场便成了弥补缺口的直觉逻辑;不过,这是相当保守的思维逻
辑,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的产业供应链有一定程度依赖于国外的需求与技术供给,而
且消费市场的流通与分配根本难以切割国内与国外的分别,换言之,中国经济要完全与国
际市场隔离的成本相当高且不容易。纵然中国拥有具规模的市场潜力,经济要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轴,恐怕会有消费行为地下化的现象出现,“扩大内需”对“国内大循环”的
效益也不高。
现实上,中国的内需本来一直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以今年的消费力来看,原占整体经
济产值超过5成的消费,第一季与第二季分别下滑了19%及23%左右,可以预期,要透过刺
激消费来拉抬经济增长动能,恐怕是过于乐观的判断。那么中国政府会采行哪些政策手段
来助燃复苏火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应是毫无疑问的作法,只是能使用的工具相当有限,
这更弱化政策的整体综效,毕竟紧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基调,目前仍无法逆转或改变,或
将国有企业调整对内进行基础建设投资的作法,也难有立竿见影之效,总而言之,今年中
国经济成长要“保四”恐怕不太容易。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