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7-15 08:31:42标题: 纽时:意识型态鸿沟深 美中走向新冷战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150020.aspx
(中央社记者尹俊杰纽约14日专电)
美中关系今年随疫情不断恶化,双方在科技等领域激烈交锋。纽约时报今天分析,两国难
跨意识型态鸿沟,新冷战正在成形,无论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如何,都难以撼动美中对抗格
局。
近几周,美国政府针对北京高压统治香港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制裁,并想尽办法阻碍
中国创新,包括切断美国技术供应链、逼盟邦放弃使用中国技术。美方本周挑战中国的南
海“九段线”主张,反对中方声索争议海域资源,双方心结愈来愈难化解。
华府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国战略计画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表示,美中实力差距缩小,意识型态鸿沟却不断加深,两国陷入酝酿多年的意识
型态恶性循环,深不见底。
许多官员与史学家多年来认为,当今世局与数十年前美苏争霸相去甚远,各国相互依存,
难以划分意识型态集团,美中不致形成“新冷战”。如今,美中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对立
呈现诸多冷战特征与风险,小纠纷也有可能升级成军事冲突。
美中两国充满猜疑和敌意,在网络空间、外太空、台海、南海等领域的利益对撞,互争高
下的过程中双边关系日益紧张。
报导写道,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武汉肺炎)疫情,加上中国近期在中印边界与
西太平洋地区日趋强硬的举动,都让美中之间的裂痕愈来愈难弭平,无论今年11月美国总
统大选结果如何,都难撼如此格局。
中国国务委员王毅9日在北京中美智库媒体论坛致词时坦言,中美关系面临1979年建交以
来最严重挑战。
王毅指控,“美方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不遗余力将中国渲染成对手甚至敌人,想
方设法遏制中国发展,不择手段阻碍中美之间联系。他说,中国对美政策没有变化,“我
们仍愿本着善意和诚意发展中美关系”。
美中对立加剧,都在强迫其他国家选边站。美国政府逼澳洲等盟邦不让中国电信巨擘华为
布建第5代行动通讯(5G)网络,英国成为抵制华为的最新国家。北京治港与治疆政策饱
受批评之际,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场合争取多国公开表态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把强大经济实力当作政治胁迫工具。澳洲政府敦促国际社会调查新型冠状
病毒起源后,中国减少进口澳洲牛肉并对大麦征收超高关税;美方批准售台爱国者三型(
PAC-3)飞弹延寿案后,中方宣布将制裁主要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
全球深受疫情影响时,中国在军事层面“秀肌肉”,在中印边界与印度爆发1975年以来首
次致命冲突,在南海威胁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船只作业。
美军近期派遣两个航空母舰打击群赴南海演习,展现军事实力。美国国务院13日表示北京
声索南海大片海域资源“完全非法”后,纽时认为,双方可能会祭出更多冒险将危险局势
推到顶点的边缘政策。
在科技领域,一股由美国带头对抗中国的力量正在成形。
中国以“防火长城”限制境内民众浏览网络内容,同时致力发展半导体与人工智能等尖端
科技。美国政府锁定华为,决心切断这家全球电信设备巨擘获取美国技术的管道。英国政
策转弯,14日宣布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成为美方拉拢盟友围堵华为的最新例证。
此外,美国成功争取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设厂,把替华为代工的台积电
拉进“后院”。美方5月紧缩出口规定后,台积电未来能否持续向华为供货,决定权可能
掌握在美国手中。
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赵可金近期在“美国研究”期刊撰文指出,中美对抗在
疫情冲击下更加严重,两国关系新现实并非走向“新冷战”,而是在政治、经济、安全与
社会等领域激烈竞争的“软战”,主要根源在于国内政治因素。
(编辑:冯昭)
───────────────────────────────────────
向美国发出和解信号为实现战略目标争取空间?
https://reurl.cc/j7nb5m
2020年7月15日09:06 杰西
华盛顿—
在美中两国争端不断升级之际,中国高层外交官近日屡屡向美国发出和解信号。分析指出
,中国此举是为了降低外交压力,为实现战略目标争取空间。
中国外长王毅7月9日在一个智库活动上强调中国不会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提出了他
认为可以解决争端的三条建议。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和中国前副外长
傅莹也公开呼吁中美之间进行和解。在发出和解信息前,世界上最大两个经济体的关系进
入了“冰河期”。美国表达了在香港、新疆、台湾和南中国海等问题上对中国行动的不满
,并加大努力通过军事、外交等手段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周二已
宣布弃用中国电信巨头华为。
夏威夷东西中心资深研究员饶义(Denny Roy)告诉美国之音,目前中国面临与多个国家
的外交压力,而考虑到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价值,以及一个敌对的美国将损害中国战略目标
的实现,中国与美国关系恶化的后果相当严重。
他说:“因此,中国政府自然下令其外交官发出和解信号,试图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如果
美国处处抵制,中国的经济和战略计划即使不是不可能实现,也会更加难以实现。”短期
内,中国面临的经济现实可能更为急迫。北京限制了商业活动来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外
界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收缩。中国一直在寻求增加外国对中国的投资。
“关税和其他经济制裁正在伤害美国和中国,但对中国的伤害更大。北京希望缓和这场经
济战争,”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师哈夫鲍尔(Gary Clyde Hufbauer) 对美国
之音说。“此外,中国希望阻止其他国家加入对抗中国的经济联盟。”
哈夫鲍尔表示,中国接下来可能会做出有限的让步,希望以此平息美国的愤怒,“中国将
共同努力在2020年完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至少在农业方面。这将需要政府主导的购买”
但饶义预计,中国不会做出实质性的退让,或采取诸如撤出南中国海的军事基地或恢复香
港自治,“中国外交官真正推动的是搁置有争议的问题,转而关注更容易合作的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发出的信号可能是北京方面在美国大选前安抚华盛顿的努力的一部分
,但随着紧张局势继续在多个领域浮出水面,北京方面需要做好局势升级的准备。
“如果特朗普政府希望在大选前宣称外交政策取得明显成功,华盛顿可以选择上钩,”饶
义表示。“正确的做法是继续调整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美中关系改善的前提应该是,中
国解决美国对中国欺凌和无视某些国际法和准则的根本关切。”
───────────────────────────────────────
程晓农:中美冷战对中国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冲击
https://www.rfa.org/mandarin/pinglun/chengxiaonong/cxn-07132020121223.html
中国崛起的余音未绝,中美就进入了冷战式对抗状态,开始面临严重的外贸困境。国务院
副总理刘鹤最近提出,中国经济要准备向“国内循环为主”转变。这个说法的隐含意思是
,过去20年里中国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快要终结了。外贸困境之下,三成经济活动深受冲
击,全国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必然外汇吃紧。中共可能会进一步卡紧民用外汇开支
,以便为扩军备战和军工研发保留外汇储备;同时减少饲料粮进口数量,因此今后物价的
攀升不可避免。
一、中美冷战开始,经济退到“内循环”
6月18日上海举办了第12届陆家嘴论坛,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表了书面致辞,其中的一个
关键用语引起了国内不少财经媒体的关注。刘鹤在书面致辞中表示,中国经济要准备向“
国内循环为主”转变。这是中共对国内经济前景的一个重大判断。解析这个经济形势判断
和经济政策信号,相当重要。
所谓的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就是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外贸拉动经济,转变为
不再依靠外贸,而是以国内消费来带动经济。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民众收入明显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能力本来就在萎缩,再同时减少出口,自
然就是整体经济雪上加霜。李克强在今年人代会的记者会上说,“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
也就1千元”。这个说法可能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该院的课题组2019
年采用分层线性随机抽样,获取了7万人的收入样本数据。该调查显示,39%的人口(相当
于5.47亿人)月收入低于1千元,月收入在1千元至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两部分合
计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2.85%。指望这样的居民购买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不
现实的。
中国经济之所以无法再依靠外贸,全球疫情严重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中美进入了冷
战式对抗状态,无法再继续依靠庞大的美国市场来维持出口顺差和外汇收入。毫无疑问,
这是从过去20年来中国已经习惯了的依托经济全球化带动经济繁荣的经济发展模式,退回
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的状况。
最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前副部长周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共
面临的国际困境。他在文章中提到,“要做好应对外部需求萎缩、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的
准备”;“我外贸出口企业订单大大减少,上下游企业生产停滞,国际运输物流堵塞。原
料供不上、产品运不出的现象激增,对我稳增长、稳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他的话反映
出了中共目前的外贸困境。
二、外贸困境意味着三成经济活动深受冲击
中国崛起的余音未绝,中共就面临如此严重的外贸困境,那么,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
之后,究竟中国经济整体上会转变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年前,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之后,其经济轨迹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加入经济全球化后中共到底获益多大,也可以发现
,一旦与经济全球化半脱钩,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会有多大。
这方面有两个经济指标可以用来观察。第一个是外贸依存度,就是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
例,它反映的是外贸带动国内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第二
个指标是净出口依存度,指的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它可以反映外
贸方面的净所得对整体经济的现金流有多大贡献。
我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后发现,外贸依存度呈先高后低的趋势。在加入经济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外贸对整个经济的推动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许多产业要适应经济全球
化的过程而逐步发展,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因此,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后,外贸依存度开始迅速跳升,它在2006年达到了64.2%的峰值。
但是,随着外贸和外商投资带来的经济繁荣逐渐形成,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比较稳定的为经
济全球化服务的企业和供应链,同时中国能够占领的全球市场份额也快接近顶点了,国内
就不再创办更多新企业,新的商机也不那么多了。这样,外贸扩张带来的经济推动力就开
始相对地放慢,这时,外贸依存度就开始降低了。中国2015年的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5.6%
,与日本相当;而2018年是33.2%,2019年是31.8%。
可以说,疫情发生之前,中国经济的三成依靠外贸。李克强最近表示,中国的外贸企业涉
及2亿人的就业。2亿人的就业与外贸相关,大约也相当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从
现在开始,中国局部地脱离经济全球化,那么,中国的部分外贸就会萎缩,这对经济的冲
击会相当大。
三、对美出口受阻,外汇开始紧张
当然,外贸深受冲击,并不等于所有出口都受阻;即使大部分外贸都没了,中国经济还是
会勉强维持,只是失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当然也谈不上经济繁荣了。刘鹤提经济内循环,
就是想让国内企业放弃等待中美关系恢复到过去状态的期望,另谋出路。由于前些年中国
经济繁荣之后,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石油、饲料等进口数量越来越多。那么
,出口受到冲击后,进口是否会受影响,国人出国留学旅游的开支、航运民航等交通运输
部门在国外必须的开支、以及使用外国技术专利所必须支付的使用费等等,是否还能正常
维持呢?换言之,中国是否能保有足够的外汇现金流呢?这就要看净出口依存度这个指标
了。
中国多年来的外贸进出口记录显示,对美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的出口和进口总体上基本
打平,并没有多少净外汇收入,只有对美贸易才能创造巨额外汇现金流。所以,中国的净
出口,大体上就相当于从美国净赚的外汇数额;净出口依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从美国净
赚的外汇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中国在外贸依存度达到峰值的2006年,净出口依存度是6.5%,相当于GDP将近7%的外汇净
收入是从美国市场上赚来的。这样大数量的外汇净收入当然让中共可以迅速积累大量的外
汇储备。而到了2019年,中国的净出口依存度已经下降到2.9%。虽然将近3%的净出口依存
度看上去比例不高,对经济的贡献不那么大,但随着中国GDP总量的上升,对美出口的外
汇净收入仍然达到数千亿美元。有这样大的外汇净收入,使中共可以允许民众购买外汇出
国旅游或留学,也得以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发达国家大量投资。不过,中美冷战开始后,这
股源源不断的外汇供给快要终结了。
四、对居民因私用汇的管控逐步升级
对中共来说,当宽裕的外汇流入中断后,冷战状态下,它优先考虑的是扩军备战和军工科
研的需要,因此很可能会逐步压缩民众出国的用汇需要。
为了在整体经济转入“国内循环为主”的状态之后能继续扩大军力,与美国保持军事上的
相持态势,中共会一直有进口相关设备和必要零部件、原材料的需要,甚至要购买大量技
术专利。而中美之间处于冷战状态的国际形势表明,今后中共想继续每年从美国净赚大量
外汇来应付它必须的军工方面的外汇开支,就越来越难了。这种情况下,冷战时期中共既
然不会放慢扩军备战的速度和军工部门的技术研发,而过去靠美国净赚外汇的路子断掉了
,中共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即尽量压缩民用外汇开支,包括减少出国留学旅游的外汇支出
,也逐步减少进口饲料等消费品。
实际上,中共已经在管控外汇开支方面逐渐收紧。比如,对民众出国用汇的需要越卡越紧
,甚至一些省市连事业单位员工的因私护照也全部上收。今后,对国内的私人购买外汇需
要可能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管控,这将成为一个趋势。所以,许多中产家庭热衷的出国旅
游和子女出国留学,前景越来越不乐观。许多留学生依靠父母提供学费、生活费来继续国
外学业,或者正策划国内念完中学后直接出国留学,这样的家庭计划很可能跟不上高层对
外汇管控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期的是,今后几年内国家外汇储备将日益吃紧,中止子女学
费汇出的政策可能会出台,那样,许多留学生的留学生涯可能被迫中途嘎然而止。
五、物价攀升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外汇吃紧还会造成物价持续攀升,尤其是荤食的价格将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
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粮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荤食消费量不
断上升,对猪、鸡等食用类动物的饲养,就无法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靠农户家养为主。
因为家庭饲养受农户圈养规模的限制,而且饲料来源主要是采集利用叶类植物、辅以麦麸
、稻糠以及厨余物,饲养量有限。于是,大规模工厂式速成圈养就成了肉食的主要生产方
式,而高蛋白饲料特别是豆粕的充分供应,则是大规模速成圈养的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快
速出栏。大规模速成圈养需要大量进口饲料,而大规模饲料进口的需求恰恰与外汇充裕同
时出现,如此则大量进口大豆就成了中国解决饲料来源的唯一办法,所以2017年中国的大
豆进口量高达1亿吨(9,554万吨)。
然而,今后外汇的来源紧缩,可能逐渐影响到大豆进口数量。如果大豆进口减少,是否可
以改为国内大规模种植呢?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如果要保口粮,就没法大规模种植大豆,
因为大豆产量很低。我做过计算,如果要靠国内大豆种植来保饲料粮,需要占用近一半或
更多的耕地,那样,口粮就会严重不足。不但国产大豆无法按养殖需要充分种植,而且其
国内种植成本也非常高,目前政府是用大豆种植补贴来维持国产大豆价格不飙涨。
今后,如果进口大豆减少,改用种植国产大豆来替代,政府补不起巨额的种植补贴,那饲
料价格就会翻番。无论是减少进口大豆数量,还是国产大豆种植补贴不足,都可能导致饲
料短缺;而饲料短缺造成的饲料价格上涨,会让大规模养殖的数量下降,肉猪和肉鸡来源
不足,于是肉价就会翻番。肉价上涨,中低收入家庭就吃不起肉了。今后食品价格的上涨
趋势会带动消费物价不断上升,伴随着高失业率和工资薪酬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可能重回
苦日子。
总结一下,从加入经济全球化到退回“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状态,就业方面受冲击的是
中产和低收入阶层,出国方面受冲击的是中产阶层,物价方面受冲击的是低收入阶层。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