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彭萨科拉枪击案:美国与沙特为何走到一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12-15 09:26:09
标题: 彭萨科拉枪击案:美国与沙特为何走到一起?
文章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new.qq.com/omn/20191214/20191214A0LRDH00.html
2019/12/14 19:20 中东研究通讯
https://i.imgur.com/yPIDRej.jpg
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图片来源:Reuters
12月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Pensacola)发生
枪击事件,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凶手据查是沙特阿拉伯的空军少尉穆罕默德・赛义德
・沙姆拉尼(Mohammed Saeed Alshamrani),其以学员身分在美接受飞行训练,于案发
不久后被前来支持的警方击毙。
https://i.imgur.com/DXfIdAV.jpg
此番事件在美引发轩然大波,首先是总统特朗普发了条推特:“沙特国王萨勒曼已致电给
我表示哀悼,……国王说,凶手的野蛮行径让沙特民众非常愤怒,这个人无论如何,都不
代表热爱美国民众的沙特民众的感情。”但美国民众却不领情,纷纷抨击特朗普“收了沙
特的钱”、“原来你们感情这么好,难怪卡舒吉案会无疾而终”。
此外专门监控白人至上主义、圣战活动信息的赛德情报集团(SITE Intelligence Group
)独家披露,有位名叫穆罕默德·沙姆拉尼(Mohammed al-Shamrani)的推特用户曾在案
发前发布以下信息:
“我反对邪恶,美国整体已经成了个邪恶国家。”
“我不因你是美国人而反对你,我不因你的自由而憎恨你,我之所以恨你,是因为你天天
支持、资助并犯下既危害穆斯林又危害人类的罪行。”
由于此账号名字吻合,发文日期又与犯案时间相近,故被怀疑就是凶手本人,而这些推文
则相当于“犯案宣言”;且事发当下曾有六名沙特人在基地附近徘徊,目前皆已遭拘留调
查,其中三人还被控手持仪器摄录整起枪击过程,种种臆测与证据渐将此案由“个人失控
”导向“恐怖攻击”,甚至有人称其为“迷你版911”。综观历史,美沙关系有过几次低
荡期,此次事件虽未必会恶化交情,却必将带来阵痛,但在美沙一贯的默契运作下,想必
很快又是一片云淡风轻。
始于石油与安全的“美沙联姻”
美沙之间就像各取所需的联姻关系,从石油、冷战到维持中东政治现状,即便两国本质分
歧甚深,一方是极度保守的伊斯兰绝对君主专制国,一方则是相对世俗的立宪共和国,却
常能在各种议题上建立合作关系,就算偶有龃龉,双方领导人也总能相互协调,默契十足

在美沙联姻中,石油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当事人。1933年美沙建交时,沙特便授予美国标准
石油公司(Standard Oil)特许权,开始了沙东阿哈萨绿洲(al-Ahsa Oasis)的石油探
勘工程。1938年,美沙合资企业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CASOC,沙特阿美石油
公司ARAMCO的前身)终于不负众望,成功在达曼探勘出石油,尽管初始产量低迷——1941
年至1945年间只出产4250万亿桶,少于同期美国总产量的1%,但美国政府已预见石油在战
后的经济角色,故不仅没有抽身,反更加大投资份额。
往后二十年,美沙在石油经济方面的合作日渐紧密,双方由此进入一段棉里藏针的蜜月期
,看似双赢,却也偶有龃龉,但总能化险为夷。1950年,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商定了
50/50的石油利益分配比,但沙特真正心之所向,是完全将阿美国有化;1973年受赎罪日
战争影响,包含沙特在内的OPEC于10月宣布石油禁运,以迫使西方国家撤回对以色列的支
持,制裁对象起初只有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和美国,后来又扩展到了葡萄牙、罗得
西亚(今日的津巴布韦)与南非,最后导致全球油价飙涨近400%,但对美国来说,国际
关系方面的冲击远比经济更令人头痛。
首先是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们带头软化,出台更多亲阿拉伯的政策,例如英国便拒绝出借
空军基地供美军使用,塞浦路斯则停止向以色列空运补给品。远在东亚的日本也无法置身
事外,沙特与科威特于1973年11月7日宣布日本为“不友好”国家后,11月22日日本便发
表声明,宣称“以色列应撤出1967年后占领的所有领土,允许巴勒斯坦自决,如果以色列
拒绝接受,日本将重新考虑对以色列的政策。”石油禁运将看似固若金汤的北约阵营敲成
一盘散沙,毕竟当年美国仅从中东进口12%的石油,但中东石油却占欧洲进口的80%,日
本则超过90%以上。
而美国为稳住自己的冷战战略,只好苦思解决之道,首先根据2004年后解密的档案显示,
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时,美国曾考虑直接出兵占领沙特、科威特甚至阿联酋等国的油田,
用武力弭平中东诸国的石油脾气,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1929-2014)曾向英国驻美大使克劳默勋爵(The Earl of Cromer,1918
-1991)提及此事,结果后者担忧不已,下令英国的情报部门评估此事发生机率与后果。
但从结局来看,尼克松政府最后还是选了协商路线,故1974年1月18日,透过美国国务卿
基辛格的谈判与施压,以色列终于自西奈半岛部分撤军,并与叙利亚谈判和解,石油禁运
终于也在同年3月解除。
此外,沙特与美国的好交情也体现在“石油美元”(Petrodollar)上。石油美元的制度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摇摇欲坠,尼克松总统及基辛格担心,一旦
美国放弃国际金本位制,美元的全球相对需求将会大幅下降,优势地位恐不复以往。此时
沙特默默伸出了援手,透过一系列会议谈判后,美国和沙特王室达成协议,由美国提供军
事力量护卫沙特油田,沙特则会把美元奉为石油销售的唯一定价标准,换句话说,沙特形
同拒绝美元定价以外的所有石油出口价格,这对维系美元霸权而言,无疑是座强而有力的
靠山。
而除了石油交情,美沙联姻中的另一个重要当事人,非军事安全莫属。1951年,美沙签订
《共同防御援助协议》(the 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greement),该协议允许美
国军售沙特,以及开放美军驻军沙特进行军事训练,当年的沙国还因此掀起舆论的滔天巨
浪,瓦哈比教士纷纷抨击王室“让异教徒在两圣地驻军是伊斯兰的耻辱”,然而王室之所
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因在于,当年中东存在美国与沙特都忌惮的共同敌人-苏联。
就结构观之,沙特的国体与政体性质,似乎天生注定要做苏联共产主义的宿敌。沙特既施
行君主制又是神权政体,因此苏联在中东培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民族主义运动便直接威
胁到沙特政府的两大根基:王室害怕左派的革命情绪,而瓦哈比教士则憎恨苏联的世俗主
义。前述种种,令美沙特歃血为盟,从石油经济的合作关系,深化为牢固的安全同盟。每
当双方出现经济、外交冲突,军购便常被当作和好的礼品,例如1974年石油禁运结束后,
美沙来年就签了价值2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其中甚至包括向沙特派遣60架战斗机的协议。
对沙特而言,一旦战火焚身,首先冲击的就是油田作业,接着就是朝觐经济,故其极力避
免本土出现武装冲突,简而言之,就是把混乱留给别国,把安全留给自己。1979年苏联入
侵阿富汗,沙特认为这是苏联进军中东的第一步,美国则视其为报复越战大败的天赐良机
,于是两国连手向反苏联的阿富汗圣战士、叛军提供秘密武器、军事顾问,美沙各自投入
不少于30亿美元。这些心血最后也不算白费,只是回报方式有些出人意料,在这群“受压
迫的反共组织”中,其中一支在日后崛起为全球知名的武装集团,进而回头反嗜美沙关系
,那就是犯下“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基地”组织(Al-Qaeda)。
“9・11”事件后的美沙关系
继1973年石油禁运风暴后,“9・11”事件可说是美沙关系的新低谷。2001年9月11日,基
地组织劫持四架民航机,分别在纽约市、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州发动恐怖袭击,造成
纽约市的世贸双塔倒塌,五角大厦部分毁损,机上、建物内、地面共2977人罹难,财产和
基础设施损失达1500亿美元,远超过60年前日本偷袭珍珠港造成的伤亡与毁损,可说是狠
捅美国民心与国家尊严一刀,而这一刀,沙特难辞其咎。
在19名劫机者中,有15位沙特公民,而“9・11”事件的策划者、“基地”组织的领袖-
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也来自沙特。过去几十年来,沙特因战略与内政需要,持
续资助基地组织在内的伊斯兰极端团体和教育中心,输出瓦哈比思想,形成伊斯兰恐怖主
义的温床,本・拉登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便得到沙特政府的直接支持。因此“9·11”事件
后,美国的媒体界、政界、学界都出现声讨沙特的浪潮,人们一是批评美国选错盟友,二
是抨击沙特纵容瓦哈比势力勾结恐怖分子,此外更出现“ '9・11'事件是沙特一手策画”
的传言,引得民怨如滔天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这股情绪也反映在民调数字上,“9・11
”事件前的民调显示,约有56%的美国人对沙特抱有好感;但事发后的2001年12月,数字
便急降到24%。
然而,沙特的群情激愤也不遑多让。“9・11”事件后不久,沙特情报机构针对“受过教
育的25至41岁沙特人”进行调查,发现竟有高达95%的民众支持本・拉登的“圣战义举”
,并视其为“沙特之光”。然而这数字虽高地可怕,但接下来的失控局面却令态势有所逆
转,从而催生美沙修好的契机。首先本・拉登对沙特的威胁远大于对美国的威胁,因为其
基本目标意在推翻沙特和其他中东君主政权,攻击美国不过是为迫其离开中东。再者,“
9·11”事件虽令许多沙特人兴奋不已,却也鼓舞了沙特境内的恐怖组织,于是接下来几
个月,沙特经历无数爆炸事件,有些是基地组织所遥控,有些则是崇拜者的模仿之举,人
民实在苦不堪言,于是又渐转回亲美立场。
事态发展至此,美国与沙特似乎又重回冷战岁月,携手共抗强敌,只是对像已由苏联换成
恐怖主义。2003年,美国开始协助沙特建立反恐系统,向沙特的执法机构提供反恐教育、
最新反恐技术,更助其起草反恐法,有效扫荡了沙特境内的恐怖事件。“9・11”之初,
布什政府的官员曾批评沙特支持极端主义,但对布什而言,反恐是当下的重中之重,经济
与安全则是长远的国家利益,故其不愿彻底与沙特交恶,沙特也频频释出善意,好让美国
政府能顺势来个反手拍,美沙的默契,向来心照不宣。
然而尽管国家关系渐趋缓和,民心却不能尽如人意。部分美国政治人物、“9・11”罹难
者家属始终坚称,沙特是这起悲剧的幕后主使者,且因美沙事后和好如初,反更强化了指
控的正当性,人们纷纷猜疑,美国曾政府介入修改911调查报告,将其中涉及沙特角色的
文句涂抹殆尽,例如沙特政府与航空公司的资金往来纪录、沙特政府曾提供劫机者飞行训
练等。面对上述指控,美沙政府皆否认到底,沙特更喊冤:“9・11”事件是反阿拉伯的
“犹太骗子”所为,意在颠覆美沙关系。2018年,美国法庭虽允许“9・11”幸存者与罹
难者家属向沙特提出告诉,但此举明显是虚招,起不了什么作用。
此外沙特也善于利用美国的游说政治来经营自己的形象,并获取政策利益。例如伟达公共
关系顾问公司(Hill+Knowlton Strategies)自1982年起便受雇为沙特游说,“9・11”
后沙特又雇了Qorvis、BGR集团、波德斯塔集团(Podesta Group)等公关公司;甚至连智
库也牵涉其中,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
东政策委员会(MEPC)等皆收过沙特政府的捐款。种种经营,想必沙特十分明白,要维系
美沙关系,经济与安全等结构性条件固然重要,但若能直接在上游处让美国政府官员相信
亲沙政策的必要性,便多一层保障。
屡被忽视的关系焦虑
此次犯案的沙特军官之所以能赴美受训,凭借的是1951年《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和1977年
《美国军事训练团(USMTM)协议》所建立的军事合作框架,可说是“美沙联姻”的见证
。此案最后或许将以个人行为结案,然而美国政府与民众可能也心知肚明,倘若今日凶手
是其他国籍的阿拉伯人,例如伊拉克或叙利亚,其所获得的媒体待遇绝对远低于沙姆拉尼
,即便没有任何证据,光阿拉伯人这个身分,便极有可能使其在第一时间被报导成恐怖分
子。沙特尽管国际形像不佳,却屡有美国力挺,美国民众虽常以被和谐的“9・11”事件
讥讽两国狼狈为奸,却难以撼动美国的对沙政策。
但美沙虽长期结盟,却极度倚仗结构性的共同利益,除了石油经济外,还有对死敌的共抗
意识,这对象过去是苏联,现则是恐怖主义与伊朗。然而两者交好将对彼此构成一定程度
的焦虑,首先沙特因在国力上不如美国,故不得不考虑“被抛弃”的境况,过去在冷战期
间沙特也曾暗自向苏联递出橄榄枝,只是双方最后仍因阿富汗而交恶;此外美国在中东树
敌不少,尤其是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触怒了不少阿拉伯国家,与美交好的沙特因此必
须承受盟友的外交成本,竭力标举自己的两圣地监护人、阿拉伯国家身分,并小心维系与
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免被扣“阿奸”的帽子。
无独有偶,美沙结盟下,美国也有要付的代价与成本。沙特不仅政治制度、统治理念与美
国大相径庭,其国际形象、人权纪录也不怎么体面;而美国平日干涉他国内政时,总是人
权、自由主义话语喊地喧阗如雷,却一面对沙特便原则尽失,记者哈绍吉案就是最好的例
子。倘若沙特疯狂出包,美国又硬要护航,那么其威信便只能一再失血,这便是焦虑之所
在。短期之内,美沙结盟仍会固若金汤,但只要利益结构有所变化,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也不过是早晚的事。
作者: dragonjj (简简单单的伤过 就不算白)   2019-12-15 18:25:00
蛮有趣的 不过现在更着急的应该是沙乌地 毕竟油价低迷加上急着转型 !
作者: prelight (I am a crawler.)   2019-12-16 02:31:00
美国人已经没有节操乖乖下去了,呵呵为什么美国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垃圾,因为整天双重标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