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 后备忘录时期缘起 / 鸿鸿

楼主: esed ( )   2010-03-19 11:55:16
后备忘录时期缘起
夏宇:
一位朋友在信上对我说:“固然,我曾说过‘腹语术’比‘备忘录’成熟。但我直觉感到
那是一个高峰。十四首十四行,有许多过分熟悉的身影,感到有些疲惫。是过多的声音刮
过金属的疲惫,好像她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文字上,显得其他比重悬虚了。”但是,对我
而言,“十四首十四行”是我迄今仅见真正能表达你的作品。就像翻看从前的日记,总会
为印象中的自己与实际记载的差一大截而迷惑,读你的诗的总体印象,竟然在翻开“备忘
录”时无一行可以印证。其实在从前的作品里,那个深情、宽谅的夏宇已经呼之欲出,如
今才毫不假借、毫不推诿地完全丰熟。我感觉先前,你还在用调皮、破坏来掩蔽自己的敏
感与情感。在这些掩蔽中四出猎寻并遗弃各式各样的表达手腕。而这些常利只停留在表相
的评论者错将你归类为后现代的顽童。说来形式的跳跃不也像你的习性,只是一种缺乏安
全感的逃脱。到了十四首十四行,你仿佛找到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把自己安顿下来了,那
些不自觉的障眼法再也没有必要了,我猜你是完全放松地让自己最深沉的内在流露了出来
,因而这么前所未有地动人。于是,在正确地认识你的诗的意义上,这首十四行的重要性
无与伦比。
是不是请你帮我审阅诗稿的时候提起十四行的形式,我已经记不真切了。有一首我没收进
诗集的诗叫“秋夕十四行”,最后四行每行只有一个字,其实是在开传统十四行诗的玩笑
。后来一群人到山上我家打台球时,我们不怎么谈起商籁体,我解释了传统十四行的各种
分段及押韵规则,说不定还提了杨牧的十四首十四行诗,因为那正收在我最喜欢的一本杨
牧诗集“瓶中稿”里。总之你忽然意兴大发,说这形式真好玩,哪天定要写一写看。我当
兵后好像还问过你,收到的卡片说不提你都忘了。后来再提起已是两年后,你在土耳其买
的卡片上告诉我已经快写好了,也提到很多人“旅行到最后就慢慢的消失了不见了,家人
贴了纸条在他最后出现的地方找他。”那时我很怕你就这么消失了,十四首十四行就是你
最后逗留的住址。幸而不但没有,你还出版了这篇个人的导游。后来看你用银笔手抄过一
遍给周梦蝶贺寿,我偷偷想诗是能送给人世最好的礼物啊,而完全不管传统格律包装的这
件礼物,又因其内在结构的密实及内在语言的韵律,而如同你所形容的可兰经一般,“非
常的强大,非常的美。”
从总题与十四首诗题自成一首诗开始,就已暗示了全诗的旅程主题,且这旅程无非是中心
系念的一再回旋。一开始,“好像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不确定与否定叙述仍然源自那个
避开直陈的夏宇,但是否定本身已经开始发展想像、探索可能:“在海 或是铜板的反面
”。通过心灵的/记忆的/时光的“洞”与“褶缝”,从“插图中走了出来”。一切是这
么间接、小心、等待:“做出深思熟虑以及我还有很多时间的微笑”,同时情节已经偷偷
开始了!但是为什么第二首又重复了在“另一个”“可能的”“过去”以及“或许”如“
迂回”前进的“倒退”?这么多不忍、不敢的珍惜终因“水银终于打碎了”而“滚落四处
”,终于说出那最难以启齿的字“分手”,并开始泉涌狂潮般的情念,到了十余首时几几
乎有刹不住车的凶猛,而令人频生舍不得谈完的激动。
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一个对所有语句都迫不及待予以断章取义多面思考的敏感诗,你的任
何一句诗又是多么恰当的自我透视而发为解释或解嘲:“让我赞美这些复杂情节里简单的
意外”、“当倾斜的倾斜重复的重复并一再一再倾斜地重复”、“最后变成音乐”、“大
声合唱轻不可测且有即刻消失的倾向”、“想编一本索引徒然地索引,在全部细节消失以
前”,最终这些诗也不过是“我的死亡们对生存的局部误译……潦草 错落的章节:在那
对无限虚构的交媾中混合著轻微的 崩溃意识”呢!
我非常喜欢你的“我和我的独角兽”;至于“腹语术”十五则,似乎大多数仍该归入巧妙
的“备忘录”时期,只有像“小孩”那么魅人的神秘故事及结尾的“伊尔米弟索语系”,
后者真是对诗的语言的最佳换喻,这种“陌生的语言”必须花十年时间懂得怎样示爱说成
语绕口令,据你说写歌词可以“完全满足对押韵的癖好”,是否就是动用这一阶段的本事
?再花十年以学会辩论:“准确而不经意的涉及各种生猛的字眼”,又花十年可以写诗。
但终归要掷笔、微笑、叹息,“为了那人性中还未曾被任何语系穿透的部分”。能观察、
并维护这一部分,是你诗中最令人惜守的态度。而在“十四首十四行”中,那些部分已经
被镜照得更深,并情不自禁地暗示出来了。
鸿鸿 七十九年七月九日记
文章出处:曼陀罗诗刊09期
作者: keepskying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2010-03-27 15:51:00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