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容积是公共财,不如说居住人口数才是真正的公共财,
假设现在台北市的居民数目不变,房屋全部变两倍高,所有人的使用容积都变两倍,
交通拥挤程度,教育资源基本上都不会有变化,只有云梯车等高空救援设备需要增加,
总的来说公共资源消耗并不会增加多少...
容积增加可能会增加入住台北的人口,
但事实上容积不增加,也是有很多人将房屋隔成多间小套房,
在容积没增加的状况下增加了居住人口,各种公共资源消耗照样增加
如果真的要限制公共财消耗,管制人口数远比管制容积更直接有效
但问题来了,当以往大学以分数当门槛来排挤低分的学生进入就读时,
政府是否该以财富门槛来排挤低端人口入住台北市?
还是应该用抽签决定谁能入住台北市?
然后严格执行户口调查,没抽到签或没买到居住配额而有居住事实的抓到严惩?
在我国当今民主文化下,这几乎是不可能执行的天方夜谭,
也就是说公共财消耗注定是不可能减少,容积限制只是让住民住的很不爽很不安全,
难以减少多少愿住人口进入台北市居住
既然如此,何不大幅开放容积率,特别是既有捷运运量尚未饱和的站点周边优先开放,
然后把房屋税降到0,少掉的财政收入全部从地价税调高那边补回来,
同样容积低层楼的屋主将会负担比高层楼的屋主多倍的地方税,自然会增加都更诱因,
当然考量高楼消防救援能力,还是可以限制楼房最高容许高度
话说回来,
国人即便知道安全帽与安全带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死伤机率,
如果没有罚则很多人可能都会存有侥幸心态
即便现在有罚则,在一些执法密度较低的地区也是很多人违规
地震震垮房屋的机率相较于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如何?
都更期间的不方便程度又远远超过骑车戴安全帽,搭车系安全带,
如果没有诱因与有效惩罚,最好是有人会有高度意愿进行都更,
当然政府应该也要有成本效益分析,
各种强度地震发生机率如何? 房屋被震垮机率如何? 震垮后死伤机率如何?
全面都更的各种社会成本如何? 不是只有政府预算才值得成本效益分析
如果社会成本效益值得,政府要嘛全额补助要嘛提高诱因到让都更使命必达
如果社会成本效益不足,政府可采取差额补助,让愿意花更多钱住更安全的人都更
至于有人可能会说人命无价? 铁路平交道造成的死伤屡见不鲜,是否该全面高架地下化?
搞不好救回的人命比同样的钱花在都更上救回的人更多?
当然没有经过精算在下也不知道确切答案就是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