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把医师纳入劳基法,为什么这么难?
内文:
1984年3月4日深夜,美国纽泽西州一名女孩因类流感症状急诊入院,由两名住院医师负责
照护。送入急诊后,病患出现奇怪的抽慉动作,护理人员赶紧通知住院医师处置。一位住
院医师前来开立镇静止痛药物(meperidine)控制病患的症状。
然而,情况并未好转,病患持续躁动不安,护理人员进行通报。由于住院医师忙于照顾其
他40名病患,在没有亲自评估的情况下,以电话指示护理人员将病患进行“身体约束”,
并给予镇定剂(haloperidol)。凌晨,护理人员发现病患体温突然升高至42℃,虽迅速
采取降温措施,但病患心脏骤停,急救无效。
Libby Zion 之死促成《Libby Zion law》
事后调查发现,两位住院医师工作时数过长,在必须同时照顾40位病患的情况下,忽略了
患者具有忧郁症的病史,而其正在服用的抗忧郁药物Phenelzine会与meperidine交互作用
,产生致命的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一条生命的消失,谁扛得起责任?是两名连续值班、同时必须照顾多名病患的住院医师?
是负责人员招募、班表制定的院方?是管控医院经费、审查制度的政府?还是明知道问题
存在、却眼不见为净的我们?
这名病患的死亡后来促使医师工时体制的改革,1989年,纽约州通过了贝尔委员会的建议
,州部门健康法规第405条规定,住院医师每周工作不能超过80小时或连续24小时以上。2
003年7月,该法规被引用于美国所有经认可的医疗培训机构。这条法规以当年的病患Libb
y Zion命名,是为《Libby Zion law》。
把医师纳入劳基法,为什么这么难?
和美国相比,台湾医师过劳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政党轮替后,新政府承诺于2019年9月1
日,将医师纳入劳基法的保障范围。包括其他在野党、医师团体及支持者纷纷对这样的时
程表示不满,“为什么不是现在、今年就将医师纳入劳基法?”
医师纳入劳基法已是趋势,然而在政府端出看的见的条文草案之前,大家只能凭空猜想届
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许多医院针对医师纳入劳基法可能遭遇的挑战,召开讨论会(例如
台北医学大学所举办的《受雇医师适用劳基法之挑战与因应》专题讨论会),邀请各个领
域的专家分享意见。目前劳基法针对劳工的工时、工伤、退休金提拨等项目进行保障,较
易让人产生疑虑多半在于工时限制的讨论。
目前社会普遍认同工时过长,使医师出现过劳,除了让医师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更可能
影响其专业判断,使病患的权益受损。然而医师纳入劳基法并非一蹴可几,若是相关制度
及配套措施没有准备好,那只会衍生更多问题。透过公听及讨论会,医院代表所提出来自
资方角度的想像及疑虑,或许可让政策制定者对于配套措施应解决的问题更有概念。
医师纳入劳基法后的想像
劳动人口逐年下降,如何补足医院人力空缺?
在少子化的影响下,台湾每年劳动人口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医师纳入劳基法后,个别医师
的工作时间缩短,若病患量不变,院方势必得想办法补起劳力的断层。增加聘用国外医学
系毕业生、广设后医学系等想法皆曾被提出,聘用医师助理(Physician Assitant, PA)
亦可能是个选择。然而是否能于增聘人员之际,同时顾及受聘人员的专业水平,则是必须
考虑的重点。
院方的人力成本增加,钱从哪里来?
想要多聘一些人,医院势必得多付出些成本。曾有医院代表表示,目前给予医师的高薪多
为考量到其工作强度及长时间的辛苦,未来医师若纳入劳基法工时下降,其薪资是否维持
原样就有讨论的空间,可能将原有薪资部分调整为加班费。然而院方变相调薪以节省成本
,势必引起员工的反弹。
紧急状况发生时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八仙尘暴事件,短时间内大量烧烫伤病患涌入医院。当时平均一个患者每次换药
,需要五名专业医护人员的人力;帮两名患者清创换药,可能就要花掉一个早上的时间。
未来若医师纳入劳基法,超时工作资方可能受罚,若不幸发生类似的紧急状况,是否有配
套措施或名列条文可以因应也该事先设想。
不只增设人力,也应想办法减少不必要的需求
未来医师纳入劳基法后,除了想办法补齐人力缺口,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就诊及医疗行为也
将是个课题。如何让医疗分级、转诊制度不再只是口号,医疗行为的进行是否可能更有效
率等,皆应纳入一并讨论。
让医师成为不被剥削的一群
“希望有一天,年轻人可以认为,将来当医师可以成为不受剥削的一群。”参与多场医师
纳入劳基法相关公听会及会议讨论的国民党籍立委陈宜民,于其中一场会议结束前下了如
此注解。
医师纳入劳基法是个趋势,但一定要在相关配套皆拟定完整后,才可能成为一项医病双赢
的德政。透过公听会及专题讨论会的参与,能借由讨论的过程,发现原本自己忽略、但却
亟需解决的问题。距离新政府所承诺的时间约剩3年,在这段时间内将可能遭遇的问题都
讨论过、并想出因应的对策,不只是医师、医院及执政者的责任,一般民众能做的是持续
关心议题,了解最新的进程,毕竟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生病,都不需要看医
生。
连结: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