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潘翰声:两大党再好,仍需要第三势力!

楼主: faang (昉)   2015-07-31 09:23:03
1.新闻网址:
http://news.knowing.asia/news/1f1bcc25-50c7-4070-ab7b-df12371b60e9
2.新闻来源︰
Knowing
3.新闻内容︰
撰文/何宇轩
经常现身在环保抗争场合的潘翰声,总是穿着一件墨绿色衬衫,他戏称这是给自己的一种“制服”。
他长年都是绿党党员,却在2014年与部分绿党成员出走,筹组“树党”;关于出走的导火线,一般媒体报导的版本,是因为2012年潘翰声在松山、信义区参选立法委员,当时民进党“礼让”不提名人选,但绿党内部认为不应该与民进党合作,成为潘翰声出走的原因之一。
但潘翰声澄清,绿党并非事前不知情,因为在与民进党谈合作的时候,绿党的干部都有参与,只是因为时间匆促,所以没有对外宣称是党与党之间的结盟,而是定调成民进党礼让,名义上比较偏向个人与民进党的合作关系,“对绿党而言,也算是一道‘防火墙’”。
潘翰声认为,第三势力政党和两大党的关系,是可以在议题上接触谈合作的。谈合作不等于被收买,但是在2012年那次,绿党内部事后也没有检讨,究竟要与民进党采取怎样的合作关系。
另外,那次的选举结果,潘翰声获得23%左右的选票,低于民进党约35%的基本盘,因此遭到质疑“接受礼让,却又选得这么糟,何不一开始让民进党来选?”但事实上,那次的选举,民进党有党员脱党参选,甚至连前副总统吕秀莲都去帮对方站台,选民被搞得雾煞煞“不是说民进党不派人吗?怎么又冒出一个民进党的人选?”因此也瓜分了票源。树党的伙伴也补充,如果把那位前民进党员与潘翰声的票数相加,其实票数是成长的。
问:请你先谈一下投身环保运动的过程?
答:我从大学就参加环保运动,之后在金融业待了7年,环保运动则是偶尔参加。我后来觉得台湾每个部门都在进步,但就是政治部门很弱,像太阳能、风力在全世界都是新的趋势,但我们的政治人物或媒体,都觉得只有核电可行,政治的对立拖垮了台湾的成长。在工业化之后的环境抗争,后来都会发现不是公司,而是制度问题,即使从立法层面,催生了环境法规,但后来政治力依然常在扭曲法令,必须要改变政治,才能改变环境,否则过去修法的结果,都会一点一滴流失。
因为我在金融业待过,也曾想过推动环保基金或是社会责任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但我觉得政治还是杠杆最大的;人民的脑袋很分裂,他知道再生能源的股票在涨,在讨论政治的时候却说只有核电是唯一解决方案。
问:为何会考虑走入体制内?
答:我也思考过,如果我只是到其中一个环保团体当志工或正职人员,好像不差我一个,但如果进到政治部门,杠杆影响会很大,所以会决定参选。
环保运动既是体制内也是体制外,体制内是我们要利用这些政治系统、制度的关键位置,像是议员或立委。在体制外,则是在还没取得权力的时候,不能够忘记,人民的力量才是政治变革后面最大的力量。像以前环境法规不完善,所以会有很多的自力救济,现在有很多环境法规了,但是执行不力,或政府帮财团逃脱法律管制,这时候就要用体制外的力量,让政府行政走在环境法律应该走的道路。像很多逃避环评,或是在环评过程不尊重专业、政治力介入的情况,都是要靠体制外的力量。
问:由社运走向政治,是否会遇到是在“收割”的质疑?
答:台湾公民教育很落伍、民主化太浅,以为投票就是民主,却不懂什么叫政治。要有所改变就去参选,是理所当然。但例如在环评说明会,我去发言的时候,台上政治人物就不让我发言,说我要选举,这里不是选举的舞台,但我就觉得,你们台上所有的人都是议员,就可以坐在台上,那我就是别有用心?好像做社会运动就不应该从政,因为政治是龌龊的,所以做社会运动再参政就是别有用心。而且我觉得,如果只是为选举去做社会运动,是很没效率的,就算去站街头、买广告都比较轻松,况且做社会运动还会得罪人。
问:你会怎么看待第三势力跟民进党的关系?
答:并不是因为民进党很烂所以才需有第三势力,有些人的逻辑是认为国民党很糟糕、民进党也背弃了理想,所以要出来组第三势力,我早期也曾经这样想过,但我觉得这是负面的情绪,这是因为失落才去组第三势力,出发点并不是正面的力量。但我觉得我们的理念、各种面向都比传统两大党好。今天就算民进党变好了,它本质上依然不可能拥有我们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所以还是一直都要有第三势力,因为社会是多元的。本质上我认为台湾是多党制,不是两党制。搞不好哪天国民党也会变好啊,就算它们都变好了,难道就不需要第三势力了吗?他们没有办法代表这社会所有
的声音。
问:请你说一下当初在绿党时负责文宣操作的心得?
答:当时是1996年左右,网络的使用者还太少,是透过传统媒体为主。跟2006年之后相比,媒体对两大党以外的政治力量的报导,反倒比两大党多很多。其实那时候媒体是比较开放的,整个政治局势也没有那么两极对立,所以是存在比较多的空间。以我们当时做的议题不管是记者会或行动,其实获得媒体报导的篇幅都比现在多。之后媒体反而是比较单一化,只报导大党的新闻,比较小党的都是陪衬。不过这两三年,媒体又被公民力量和网络改变了。
问:你认为媒体为何走向单一化?
答:在解除戒严的前后,那时媒体主要受到政治力的操控。可是2000年之后,媒体的问题主要是商业力量的操控,现在已经走火入魔。现在假如谈一个题目,可能即时新闻24小时在播同一件事情,每一台都一样,新闻制作被收视率调查改变。有时候记者会或环保抗议行动,可能午间新闻出来,晚上就不见了。但在网络上,即使主流媒体不报,但只要行动有打到点、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网友都会主动分享转贴。
问:想请问你使用网络发表言论的经验?
答:我大概在2006年开始写部落格,后来出现噗浪,接着就是脸书;早期的时候,大部分的人还是没有完全以网络媒体作为资讯来源,传统媒体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我写了一篇文章,我还是会想办法投传统媒体,希望先由传统媒体报导,再由网络帮忙扩散。因为对于不使用网络的选民,还是要把讯息传递给他们。我投书传统媒体算满多产的,比较高峰的时候一周会刊出两三篇。
但是商业媒体不见得能抓得住阅听人有兴趣的东西,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投稿两三家报社都没有刊登,其实有的是准备要用,但是稿子太挤没有排上,后来我觉得不能再等下去,就直接贴在部落格上,结果点阅率是我所有文章中最高的,那篇是在讲德国的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当时已经是2012年福岛核灾之后了。后来“核能流言终结者”一直攻击我这篇文章,反而让人气变得更高。
问:你当时有回应核能流言终结者吗?
答:我没有一直盯着部落格,所以被攻击的时候我不知道,因为那时候已经开始流行脸书了;当核终在攻击的时候,因为留言太多了,而且有的批评很明显是误读,那时我也刚好在忙其他事,就没有回应,那核终就说我是不敢回,实在很有趣。
问:在你的经验里,你认为哪一类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分享?
答:我认为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要有独特的观点、有阅读的价值。另外一个是可读性,有时候我对话的对象不是社会大众,是菁英跟知识分子,所以我的写法就会比较硬,那我就很清楚这种文章大概也不太会有人帮我分享。像这种特地要写给决策者看的,当然要用他们的口味,立场上也比较站在政府的立场去想他的难处,然后告诉他,这些难处不是难处,但这样的写法就没有攻击力道、刺激性、冲突性都不够,文笔也比较委婉,就不太会有太高的分享。
问:会因为因应脸书的型态调整写作方式吗?
答:因为我以前在国高中学生时代,就在学校刊物写文章,所以会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格式或品质,所以如果叫我写那种可读性很高或是写两三句就要断行的文字,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心理障碍。我会想把一篇文章写到完整,但自从脸书比较热门之后,也开始慢慢尝试这样的写法了。
4.附注︰
作者: akway (生活就是要快乐)   2015-07-31 09:25:00
我觉得树党 时代 台联要不要合组联盟阿...
作者: x0003 (镜子)   2015-07-31 09:27:00
明年先把国民党打倒,我才会考虑第三势力其实选情没乐观到能把票数分散的本钱
作者: abc06 (阿咧)   2015-07-31 09:28:00
小党老梗 每次都是二党一样烂 票投自己
作者: season2011   2015-07-31 09:34:00
别急 很快就没两大党了
作者: akway (生活就是要快乐)   2015-07-31 09:35:00
我是觉得那些小党 亲DPP的合组一个联盟 绿党社民另组联盟给人民选择
作者: hagousla (会痛的)   2015-07-31 09:48:00
作者: x0003 (镜子)   2015-07-31 09:51:00
四年后 如果DPP又腐败了,才是第三党登场的最佳舞台
作者: boogieman (Let the Right One In)   2015-07-31 09:51:00
等国民党垮台后 你们就可以争第二了 何必跟老K抢小三??
作者: bybe (小p)   2015-07-31 10:51:00
废死滚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