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6000984-260309
乌克兰和中国军工技术交流已久,解放军许多军工技术均出自乌克兰科学家之手,包括大
型舰艇的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坦克发动机和空对空飞弹等相关技术,甚至有外媒
称:“没有乌克兰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国防成就”。
环球网报导,中乌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已20年之久,双方军工交流密切,去年4月乌
克兰农业巨头ULF公司和中国中工国际工程公司签署价值40亿美元的合约;5月则签订民用
飞机发动机合作协议,乌方更期盼未来能成为中国的头号军工合作技术伙伴。
人员、技术无保留输出
中国同时是乌克兰军事工业第一大消费国,乌克兰先后向中国出口了约30类的军工技术,
且目前在华的军工研发技术人员,乌克兰籍的工程师就达几万人,中国几乎从乌克兰拿到
了想要的全部军工技术。
报导指出,中乌军工合作,始于苏联解体时期,当时人心惶惶,工厂、机构大量倒闭,军
工领域许多专家、教授失业,收入锐减。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大量一流的工程师陷入贫困
,美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专家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条
件招揽人才。
由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透过学术交流、个人交情等多种形式,
从乌克兰请到了大量顶尖专家学者进入中国科学院,间接取得了苏联先进的军工技术。
中乌军工合作,除了由“瓦良格”号修改成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外,各型发动机的研
发方面最为突出,包括有“中华神盾”之称的“052D”型驱逐舰所使用的“DN/DA-80”轮
机、主战坦克使用的柴油发动机“6TD-2E”、“猎鹰-15”使用的“AI-222”等,均来自
乌克兰工程师之手。
青出于蓝 陆更胜乌国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指出,进入21世纪后,因经济窘迫,乌克兰同意转让全部技术,
使得中国在军工设备制造实力大跃进。各军工公司自行改良后的各型发动机在可靠性、维
护性、维修周期、使用期限等,均超过乌克兰原装,甚至可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