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8428807.shtml
二○○八年后,政府与远通长达六年的角力过程,是一场漫长且艰巨的拉锯战。
二○○二年时,立法院交通委员会将高公局编列有关ETC委托建置预算,删到只剩一元
,在立委压力下,当时的交通部长林陵三决定,ETC改采BOT,交由民间兴建,远通
电收在激烈竞争下,取得最优申请人资格。
不过,第一条ETC车道在二○○六年一上路,就引来争议。关键在,计程收费政策成败
与车上机(OBU)申装率高低息息相关;但当时远通提供须付费的OBU,每个要价高
达一千一百九十九元,申装率始终低迷。
二○○八年,政党轮替后,时任交通部长的行政院副院长毛治国面临的两大难题─高铁与
国道计程,虽然国道计程BOT花费远不如高铁,却牵连最广、最棘手。毛治国上任后,
发现ETC利用率都只有三成多,决定和远通谈判,要求远通要提供免费的车上机。
但麻烦的是,合约中没有规定OBU不能收费。毛治国一边向远通道德劝说,希望他们可
以说服内部股东,让OBU降价,甚至免费;另一方面也祭出合约的“棒子”,设下每一
阶段使用率需达多少比率的“检核点”,否则可按日开罚。
在双方长达一年多的谈判,毛治国终于成功说服远通,将原本采用红外线系统改成RFID(
无线射频),就可透过成本较低的eTag接收讯号。前年五月起,远通电收提供用路人免费
申装eTag,并要求远通全价收购当时卖出的OBU,利用率果然很快提升,在计程上路前
,已逼近九成。
当时远通僵局难解,交通部一度思考“解约”一途,甚至也打算由第二家接手。虽然国道
计程不像高铁“大到不能倒”,但交通部评估,若“合意解约”,政府至少得再花超过五
十亿“价购”,立法院恐难接受;更重要的是,如果由新厂商接手,至少要三年的建置期
,这段空窗期,恐怕更是国家难以承受。最后仍决定由远通继续经营,并设法化解争议难
题,继续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