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勃露斯】基隆港的水,是死的
张之豪Oct 19, 2013
基隆港的水,是死的
一位刚从台大毕业不久的学妹,热血沸腾地告诉我,她想要留在基隆从事社区营造工作。
但社区营造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耐力,更重要的是,来自家人的不谅解与压力。
在那个艰困时代成长,但又搭上台湾高速经济成长的时代的那一代人,也就是我们母父辈
一代的人,总是希望你就赶紧找工作养活自己吧,要改变什么,要创造什么,他们不懂,
也无能力懂。
几度争执后,她在台北找了一份非常普通的办公室工作,卸下了她对社区、社会与政治改
革的热情,并且我们都还为她庆幸,在这样低迷的景气之下,还找得到一份工作,哪怕那
就只是另一份即将异化她的劳动的最低薪资工作。
于是,她变成了另一个每天一早从基隆到台北上班,每天晚上赶着搭车回基隆的通勤上班
族。
这种通勤上班族,占基隆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而留在基隆的那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老人与
幼童。
基隆人到了就读大学或就业年龄时,就要面临一个选择,留在基隆,但每天通勤来回,回
到基隆家里等于只是像住旅馆一样,Check in,洗澡,睡觉,起床,梳洗,Check out。
或者,直接离开基隆,到台北去,找份工作,成家立业。
通勤的日子过了一阵子,很难不让人有干脆就住在台北的念头。
另一位我认识的阿桦,也在基隆出生长大,从小他就是大人们眼中那个很会唸书的孩子。
“咱阿桦这会唸书,有一天一定是出将入相啦!”他们这么说。升高中那年,他索性直接
放弃省联,直接去台北考上建中,此后他一路进入台大、又再出国深造,到美国唸博士回
来。从他离家去台北唸高中那天起,他的“回来”再也没有“回基隆”这个选项了。
后来,他虽然作恶多端、危害社会、毁宪乱政、祸延子孙,不过那是后话了。在工作升迁
与取得老板赏识方面,他的成就仍然无人能及,只是,基隆乡里的奶水,就是成就他的离
开。他的衣锦,不曾还乡。
不过,若他从国外拿了博士博回来了基隆,基隆又可以给他什么呢?Nothing。
所以,是啊,为何留在基隆?基隆没有产业,找不到工作,留在基隆徒增通勤的麻烦,却
享受不到好不容易下班之后的片刻休憩。
那为什么基隆没有产业呢?
基隆曾经非常繁华,非常热闹,年过四十以上的基隆人,常会回忆起过去的基隆,不仅只
是现今的庙口街仔一带很热闹,而是整个城市四处都闹热滚滚,随处都有人潮、小贩、商
家,甚至最近崩塌的那个中山桥(过去叫高砂桥),一到了夜晚,汽车就无法通行,因为
挤满了出来逛街的基隆人,以及许多的王罗仔仙和摊贩,占据了整座桥面。
又或者如现今非常纯朴的和平岛,在70与80年代,是日夜不间断的充满了出港与进港,满
载渔获的渔船,也相对带动了整个地方的经济,附近的家庭主妇,光是站在港边洗著船员
下工后的衣服,都可以赚得荷包满满。而瑞芳、金山、万里、贡寮、双溪,亦或是大台北
地区各处的工人,只要来到基隆和平岛,随时都准备出海大赚一笔。基隆市区的特种行业
店家,也因此高朋满座。许多船长准备要出海以前,必须先开卡车到义二路一带的酒家,
把喝得大醉,或正熟睡在温柔乡的水手们,一个一个拖上卡车,才有足够的脚手可以出去
讨海。
从基隆火车头到和平岛的道路,也被当时的出租车运将们称为“黄金线”。因为沿路共乘
出租车,在基隆是个普遍的交通习惯,称为“捡客”,而运将们只要开上这条“黄金线”
,他们知道这一路上,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车子绝对随时都坐满了人。当时该线的公
车是存在的,只是赚的钱太多太快,一天几十万上下的讨海兄哥,花钱是不需要手软的。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繁华基隆,那时,基隆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叫“基隆港”的篮子里
。
这个港的进出口、报关、渔获,以及因高额税收而得来的港务建设费,养活了一整个城市
。
这个港,因为台湾在靠出口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沾了光,照亮了东北角海岸。
当台湾的制造业大量外移、渔业面临国际趋势而转型后,出口光景不再,港务建设费也因
为 WTO 的严酷条件而终止,这个篮子破了,而里面的鸡蛋,也全被砸个稀巴烂,这个城
市一落千丈,再也爬不起来。
虽然台湾整体经济面临停滞,基隆受到首当其冲的打击,但台北仍在这个新的经济局势中
茍延残喘,取代制造业与进出口的新兴产业,是金融投资业与服务业。
于是,台北有了得以存活的方式,那些在基隆已没出路的年轻人,纷纷到台北去。
这条去台北的路,不远,只有三十公里。而基隆到台北,也没有任何栅栏与阻碍,在某一
年,甚至连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都撤掉了一个。来往的基隆台北的道路,通畅无阻。
这条路,却是有去无回的。
如果我们以为,“开放”,纯粹是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路障全部移开,那自然没有什么错
。
但为什么每天早上基隆南下到台北的道路塞满了车,但同一时间,由台北北上到基隆的路
,却没有几台车呢?
因为没有台北人要来基隆上班,基隆连给基隆人的工作都没有,更不可能有给台北人的工
作。
现在的中华民国政府,如果它还肯叫自己一声这个名字的话,要与中国签署“两岸服务业
贸易协议”。这份协议表面上,只不过是另一个移除双方壁垒的企图,立意良善。中国的
人才与资金应该要来台湾,而台湾的人才与资金也应该要可以自由前往中国。
这号称双方互惠的政策,看似对大家都有好处。
就好像基隆与台北的那条高速公路,或以前称为省道的台五线,这一路上没有栅栏也没有
围墙,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不是吗?这才是“自由”,这才是“开放”,“只要我们有
自信”,有人去台北创造机会,就也有人会来基隆创造机会,对吧?
只是,每个踏上这条路的基隆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这是一条一旦踏上就
再也没有归来的路。因为基隆是死的,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没有任何机会。这里,没有
人在创造新的产业、新的机会、新的可能。掌权的人维护着自己坚不可破的利益,在这里
,不是最有能力、最有创意、最优秀的人胜出,而是最丑陋、最低能、最会揣摩上意、虚
与委蛇的党羽们,霸占著死水,并且,惩罚每一个想要做出改变的可能。
究竟什么是自由?阿桦也曾经很喜欢问这个问题。
自由,不就是我也可以在基隆,也可以在台北,我同样都可以获得幸福,然后,我自由做
出我的抉择?
但这个基隆是一座死城,而离开基隆到台北去是唯一的一条生路。这样的自由,不是自由
,而是无奈。
当台湾是一座被当政者恶意阻挡与消极摆烂,成为一个完全没有产业升级、创新、变革的
鬼岛,而离开台湾到中国去就业,是台湾人唯一的一条生路时,这样的自由,是自由吗?
那些被基隆的死水一滩,无情地逼走的基隆人,到台北就业,也就顺道地在台北成家,他
们的孩子,也不再是基隆孩子,是台北孩子。他们长大后,只知道基隆这个小地方曾是母
父的故乡,但他们对这个悲情的港都,也不再带有一丝怜悯。
那些今后因为“服贸协议”签署后,而飞往中国找寻机会的台湾孩子们,也将有一天,带
着他们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子孙们,偶尔来台湾看看,吃口凤梨酥,不带分毫眷恋的离
开。就像那个把台湾当做新奇的第三世界来游玩的林书豪一样。
要让基隆的孩子留在基隆,并让其它人也想来基隆的方式,不是把这条通往台北的路做的
更宽更顺,而是要从基隆这个地方,开创出给予基隆孩子得以挥洒的机会与空间。
要让台湾的孩子留在台湾,不是把通往中国的路做的更简便,而是改变台湾的产业结构面
,开创出自己的活水,给台湾孩子留在台湾的机会。
这才是自由。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349
先不论作者口中的阿桦是怎样作恶多端 危害社会 只是他个人的偏见而已
从基隆的没落牵拖到服贸协议会害死台湾 也真得是很会扯
"改变台湾产业结构面"这区区九个字谁都会说 但问题要怎么改变? 用嘴巴?
现状看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自由贸易吸引更多人过来竞争 逼迫惯老板产业转型
家乡子弟到外地打天下不是最可怕的 怕的是根本出不去只能留在家里坐吃山空
如果老李的戒急用忍政策延续到今天 试想会是多大的灾难
中国市场太大了 看看华为 中兴单单在中国热卖就可以站上全球手机销售前五
基隆港的没落有很多因素 包括其腹地太小 中国港口的兴起...等
但同时台中市也越来越繁荣 单一城市的没落不可怕 怕的是整个台湾的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