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台北电影奖改制 / 郑秉泓

楼主: IJS (分清客套、礼貌与真诚)   2019-07-12 21:08:02
当北影放弃使命,我们需要第二个金马奖吗?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12/3924617
无论有没有特别关注金马奖,每年金马奖一颁完,只要国产电影(也就是台片)获奖结果
不如预期,网络上马上就会出现一股声音:“给我台湾电影奖、给我国家电影奖,其余免
谈!”
但是多数高喊这句话的乡民、艺文工作者、媒体记者及政客常常忘了,台湾确实早已有国
家级的电影奖,而且还举办了20年,那便是每年7月揭晓的“台北电影奖”。
北影承载的本土创作能量
台北电影奖和金马奖从成立之初,设置宗旨就截然不同。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除了奖励
优良国语影片和优秀电影工作者,同时也有着“向蒋介石祝寿”的政治意图。随着时代演
变,参赛影片不再受限于国语发音的规定,政治导向的给奖标准,也逐渐转为以美学为依
归。
90年代中期,因应中国改革开放及两岸开放交流,金马奖开始纳入中国片参赛。历经20年
来的赛制改革,如今已成为华语片的最高殿堂。作为表彰影像美学与电影产业全面向的电
影奖,金马奖共设立最佳影片、导演、编剧、演员及各项技术(摄影、配乐、歌曲、剪辑
、造型、美术)、纪录片、动画长短片、剧情短片等20余个奖项。
相较之下,台北电影奖不一样。从入围方式到奖项的设立初衷,从最早的影评人奖,到后
来侧重非商业片,再到兼容长短片、剧情、纪录、动画、实验等混赛,就是为了走出一条
和金马奖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时展现台湾本土影视创作的最大能量。
台北电影奖的前身是1988年中时晚报创立的“中时晚报电影奖”,1994年更名为“台北电
影奖”,分为“商业映演类”及“非商业映演类”;1998年被纳入陈水扁时任台北市长所
创设的台北电影节;2004年更明确区分为剧情、纪录、动画、实验4大类;2008年则针对
剧情类再细分为长片和短片,停止颁发最佳实验片,并将百万首奖限缩于剧情长片作品,
同时也增设电影技术与演员奖项。
“海角神话”之后,非主流台片处境有改善吗?
2008年是台北电影奖非常关键的一年,台湾电影从21世纪之初,市占率不到百分之一的谷
底绝处逢生。《海角七号》、《九降风》、《囧男孩》、《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强棒
台片同时参赛,适逢台北电影奖赛制改版,以往多由纪录片拿下的百万首奖,改成只颁给
剧情长片。
这批生力军在颁奖典礼上屡获肯定,不仅为1个多月后《海角七号》的5亿票房神话打了场
前哨战,同时也敲响了台湾电影的21世纪复兴。
不过,有得必有失,虽然2008年的台北电影奖虽对日后“海角神话”起了关键作用,但独
尊商业剧情长片的作法,却相形削弱其他非主流台片(如短片、纪录、动画等)的能见度
,更别提实验片从此消失在台北电影奖的入围项目中。
历经2届的抗议声浪,台北电影奖自2010年起,恢复不分类评选、百万首奖及个人奖项(
如演技与技术项目)皆开放纪录片、短片及动画片角逐。此后连续5年(2010-2014)的百
万首奖,皆由纪录片赢得,而导演、演员及各类技术奖项,颁予非剧情片者所在多有。
北影的独特性:不只是小型金马奖
老实说,台北电影奖的处境始终尴尬,因为没人可以确定,它该不该成为第二个金马奖,
或者说本土版、台片版本的金马奖。
金马奖表彰的是全世界的华语片,若放在华语电影这个全球化的巨大脉络之下,台湾电影
的优势是崇尚创作自由、题材不受干扰、具批判性的人文关怀等;缺点则是受限于市场、
资金及不成熟的产业规模,无论是说故事的方式,或技术的完成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台北电影奖的存在,恰好弥补了台湾电影历来常被金马奖忽略的那一块。甚至有这种说法
——“反正入围不了金马奖的,至少可以在台北电影奖获得重视与补偿”——不过,我并
不赞同这种说法。
以2010年后的台北电影奖赛制来看,无论收到多少征件,就是固定选出10部剧情长片(往
往会有电视电影入围)、10部剧情短片(也可能出现实验短片)、10部纪录片(包括纪录
长片、纪录短片、带有实验性质的纪录片)、10部动画片(动画长片、动画短片、带有实
验性质的抽象动画片)作为入围名单。
这份多达40部长短片的名单,之所以可能比当届金马奖的台片入围名单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它们正是象征著这两年来(从过去一年到未来一年),本土影像创作最大能量的交集。
北影沦为金马奖次级品牌?
台湾电影从来就不是只有商映剧情长片而已,要探究当前台湾影像创作,就必须从商映台
片、电视电影、迷你剧和网剧、各类短片(尤其是学生短片)、纪录片、动画片多管齐下
,如果能加上连续剧和录像艺术作品当然更好。
台北电影奖正好可充当一个年度例行的筛选平台,精挑细选的入围名单,就像是一幅台湾
本土影像创作的综合走势图,哪些片子被选进来,甚至比得奖者是谁更为重要。
2019年,台北电影奖宣布重大改制,往好处想,是坚定地拥抱产业,以海量的入围名单来
荣耀电影人,不过,这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这个电影奖从此放弃了10余年来,或是主动
或是被动承载台湾本土影像创作能量的关键位置。
换句话说,它原本的独特性不见了,它把自己变成了依附金马奖的次级品牌。
思虑欠周的游戏规则,以及被牺牲的台湾电影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12/3924619
电影奖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无论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奥斯卡,还是被尊为电影艺术最高
殿堂的坎城金棕榈奖,或者全球化网络时代名称千奇百怪的野鸡山寨电影奖,对于同温层
以外的普通观众,其实都差不多。
这些电影奖是怎么颁出来的?赛制如何拟定?评审如何组成?有什么样的规则?颁出多少
奖项?电影奖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公信力?以上种种问题,可能还不及红毯上一名女星不
慎走光的花边新闻吸睛。所以说,台湾电影在金马奖战果如何,重点不在于赢得光彩还是
输得委屈,对于观众来说,重点在于台湾是否输给了中国,这是意识形态也是民族情感,
似乎比影片美学重要多了。
台北电影奖相形之下更为小众,少了强劲的敌手中国,这个年度最大本土电影奖战场的40
部入围长短片中,可能只有10部长片和少数纪录片,有在电影院里商业放映;其他要嘛听
都没听过、要嘛好像公共电视或者某个公共艺文场所有放映但错过了。总而言之,光看片
名往往有7成倍感陌生,于是参与的热度在看到名单的当下,便消退了大半。
如果金马奖因为事涉“国仇家恨”,成了一日键盘影迷凑热闹练嘴砲的圣地,那么台北电
影奖便是因为台湾人“网内互打”,自始至终走不出同温层,以致于每每讲到台湾需不需
要国家级的电影奖,很多人听到“台北电影奖”5个字总是一脸茫然。
台北电影奖“野鸡化”?
台北电影节在2019年换了新的总监,新总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改制台北电影奖。
从过去仅公布4大类共40部入选影片,调整为公布19个奖项的闹热入围名单,理由是可藉
由大量提名,来肯定并荣耀台湾电影人。
于是5月17日,台北电影奖公布入围名单,由《寒单》及《老大人》两部电影领先群雄,
分获11项提名;《切小金家的旅馆》与《幸福城市》则以9项入围居次。
我曾经写过不少文章抨击当前山寨野鸡影展林立的景况。许多创作者、电影公司或是没做
好功课不了解情况,或是心存侥幸只求得奖,花些钱报名阿撒布鲁的影展,然后得了奖便
大肆宣传。天知道这些影展是怎么评选的,奖项有无公信力有无,一点也不重要,反正多
数媒体记者都懒得做功课,你告诉他在国外得奖,他便帮你写篇“台湾之光”相关报导,
各取所需好不得意,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台北电影奖从来不是山寨影展野鸡影展,但2019年大刀阔斧的改制,却把台北电影奖推向
危险的悬崖。新总监认为19个奖项92个入围名单(最佳艺术贡献奖只有提名2席,其余18
个奖项皆提名5席),是彰显台湾电影作为一个发展中且逐渐成熟的产业最好的证明,是
对于力争上游但往往没有机会被看见的台湾电影人最大的荣耀。
我必须说,这是把台湾电影给想简单了。
没有完善的赛制,所提出的入围名单便没有说服力,即便产生再多的入围者,最终这个奖
项的“含金量”便会遭受质疑,根本就是把自己“野鸡化”了。
欠缺周全的游戏规则
首先是今回台北电影奖的改制,并没有一个完善周全的游戏规则。
以往无论有多少长短片报名,皆会选出剧情长片、短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各10部作为入围
名单。决选评审从这份入围名单,选出最佳剧情长片、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动画
片,再从4个首奖中选出百万首奖。至于演员及技术奖,则是不分长短片及类型,针对40
部入围片的杰出单项投票产生。
有人认为长短片里的演员表现很难比较,有人认为纪录片的剪接和剧情片的剪接无法放在
一起评比,但我觉得过去台北电影奖不拘泥于影片长度、类型的综合性评比,是台北电影
奖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非商业片、非主流电影来说,台北电影奖提供了一个机会,一
个比起产业导向的金马奖,更自由、更平等、更能真实呈现台湾创作草根精神的机会。
然而改制后的台北电影奖,却彻底碾碎了这个机会。
最佳剧情长片、短片、动画片和纪录片都只剩下5席提名,虽然百万首奖仍是从上述4个项
目的得主中产生,但入围量的减半,让整个电影奖的规模相形缩水。过往从40部入围长短
片拉出台湾电影态势的年度现象轴线判读,于是在本届失了准。这点从《寒单》及《老大
人》这两部平庸之作居然领先入围的结果中,尤其看得出来。
改制后被牺牲的作品
根据台北电影节的新闻报导,今年共计有359件作品(剧情长片47部、纪录片70部、短片
199部、动画片43部)报名台北电影奖,与去年共311件作品相较,再创历届新高。复选评
审选出剧情长片12部、纪录片5部、短片8部、动画片5部,然后再从上述共计30部的入围
作品中,决定19个奖项共计92个提名。
在此我们正好来比较一下金马奖的初审情况。第55届金马奖总计有667部影片(剧情长片
228部、动画长片8部、纪录片99部、剧情短片266部、动画短片66部)报名角逐。剧情长
片经初审筛选至40余部,纪录、剧情短片和动画短片各筛选至10余部,从这70余部作品中
,再去决定20多个奖项的百多个提名。
必须注意的是,目前金马奖的短片不具所有个人奖项之报名资格,纪录片及动画长片则限
制部份个人奖项(如导演、演员)的报名资格。换句话说,金马奖很明确地告诉你,这是
一份环绕当前华语商业剧情长片,而讨论出来的入围名单。
看到问题所在了吗?以演员项目来做比较,金马奖的演员项目入围是从40多部剧情长片中
做出决定,台北电影奖的演员项目入围则是从12部剧情长片和8部短片中做出决定。
这下问题来了,台北电影奖既要走向产业,为何不是从47部剧情长片去评选演员项目的入
围者。如果担心47部太浮滥,可以筛选到20至25部,再从中评选,也总比如今改制后不伦
不类地从12部剧情长片和8部短片中,去选出男女主角、配角及新演员共计25个入围者有
意义得多。
说实话,12部剧情长片和8部短片,根本没有办法概括2018至2019年本土影像创作中的演
员表现。另外35部没能进入复审的剧情长片中,绝对有更多杰出的表演,就因为这个思虑
不周的草率赛制改制,而被彻底牺牲掉。
台北电影奖定位何去何从?
金马奖的剧情长片,从200多部初审筛选至40余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台北电影奖
口口声声要荣耀本土影人,明明作为本土电影产业前锋的剧情长片报名数量不过就40余件
,怎么可以一次就把它砍到剩下四分之一?
难道被砍掉的四分之三里头,其主创团队与技术团队连进入提名阶段被讨论的机会都不配
拥有吗?那么“荣耀影人”四个字还真能说得如此冠冕堂皇理直气壮吗?或者只是自欺欺
人罢了?
《寒单》和《老大人》不是差劲的作品,但它们确实差了《血观音》、《大佛普拉斯》和
《谁先爱上他的》好几层阶梯。即便比赛看的是对手实力,即便美学评比不是“绝对”而
是“相对”的事,它们无论如何都担待不起整整11项的提名。本届台北电影奖对于这两部
片如此厚爱,不仅让自己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同时也形成电影奖、入围者与评审三输的尴
尬局面。
电影奖需要明星和红毯,这样才有媒体关注,才有舆论热议,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一切必须奠基在完善的赛制、配套与评选结果的公信力上面。电影奖改制可以理解,拥抱
产业、荣耀影人绝对没有问题,坏就坏在没有深度爬梳电影奖脉络,不分青红皂白武断决
定哪部片进来入选、哪部片淘汰。
衷心希望本周六的颁奖典礼结束之后,整个团队可以审慎地思考台北电影奖的定位何去何
从,卡在悬崖边的电影奖要如何拉上来,明年不要再发生硬要从12部剧情长片和8部短片
,去提名25个演员及海量技术项目的尴尬时刻。
作者: shengju1029 (貍猫山~)   2019-07-12 21:15:00
我没看过寒单,只看过老大人,平心而论,老大人虽然不难看,但11项入围真的是无敌夸张的多,为了凑齐五枚入围者,浮滥提名的状况真的很严重。
作者: chihcsck (xxxxXD)   2019-07-12 21:20:00
硬凑的入围名单真的有够惨烈 看到很多影人都跳出来批评了
作者: Beandou (豆豆)   2019-07-12 21:54:00
希望明年可以从复选数量改善。北影奖92项入围名额,金马是108项入围名额,名额数量几乎快一样,但北影是30部作品(12部长片)挑,金马是70部作品(40~50长片)挑。更不用说12部之外有报名的作品有一些整体还好,但单项入围很有机会的。
作者: Ruke (全台找笔电!!)   2019-07-14 02:44:00
北影不是30部作品挑,是55部不分类作品去评选不分类一直是北影的特色,过去也好几次把个人奖颁给短片
作者: DREW (暧暧内含光)   2019-07-14 18:54:00
金马的个人奖也没有不能颁给短片吧?
作者: Beandou (豆豆)   2019-07-15 07:06:00
短片以前可以后来不行,当年巩俐就差点以爱神短片提名女主角,刘引商当年以短片入围过女配,后来金马还是以华语长片电影为主还是限制短片个人奖项报名,纪录片跟动画长片还是可以报名个人奖的
作者: DREW (暧暧内含光)   2019-07-15 13:17:00
原来有改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